压力容器无损检测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和涡流检测五种无检测方法及缺陷等级评定。
本标准所述各种无损检测方法,适用于金属材料制压力容器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缝。
一般要求:射线、超声、磁粉、渗透、涡流、铁磁性材料制成应使用无损检测规程。
检测程度及结果应正确、完整并有相应责任人员签名认可。
检测记录、报告等保存期不得少于7年,若用户需要可转交用户保管。
凡从事压力容器及零部件检测的人员,都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按照劳动部文件“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进行考核鉴定。
凡从事压力容器及零部件无损检测工作的人员,除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视力必须满足下列要求:不得低于1.0,并一年检查一次。
射线评片人员应能辨别距离400mm远的一组高为0.5mm、间距为0.5mm的印刷字母。
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无损检测高级或中级的资格者担任。
第二篇焊缝射线透照检测5、一般要求5.1 检测范围本章规定了在焊缝透照检测过程中,为获得合格透照底片所必须遵循的程序和要求。
本章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材料制压力容器焊缝及钢管对接环缝的射线透照检测。
5.2 防护5.2.1 X射线和Y射线对人体有不良影响,应尽量避免射线的直接照射和散射线的影响。
5.2.2 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应备有剂量仪或其它剂量测试设备,以测定工作环境的射线照射量和个人受到的累计剂量。
Y射线检测听任中,每次都应测定工作场所和Y射线源容器附近的射线剂量,以便了解射源位置,免受意外照射。
5.2.3 在现场进行射线检测时应设置安全线。
安全线上应有明显警告标志,夜间应设红灯。
5.2.4 检测人员每年允许接受的最大射线照射量为5×10-2Sv,非检测人员每年允许接受的最大剂量为5×10-2Sv。
5.3 检测人员应符合4.3条的有关规定。
5.4 射线透照等效系数材料的射线透照等效系数见表5-1。
将此系数乘以待检容器材料的厚度,即能得到相当于多少厚度钢的吸收效果。
5.5 透照方式按射线源、工件和胶片三者间的相互位置关系,透照方式分为纵缝透照法、环缝外透法、环缝内透法、双壁单影法和双壁双影法五咱,见图5-1。
表5-1 某些金属的射线透照等效系数图5-1 透照方式示意图(a)纵缝透照法 (b) 环缝外透法 (c)环缝内透法 (d) 双壁单影法 (e) 双壁双影法注:C1射线源不在部件中心;C2射线源在部件中心5.6 表面要求焊缝的表面质量(包括焊缝余高)应经外观检查合格。
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的图像应不掩盖焊缝中的缺陷或与之相混淆,滞则应做适当的修理。
5.7 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5.7.1 定位标记焊缝透照部位应有搭接标记(),如有需要也可以放置中心标记()。
当抽查时搭接标记称为有效区段透照标记。
5.7.2 识别标记被检的每段焊缝附近均应贴有下列铅质识别标记:产品编号、焊缝编号、部位编号和透照日期。
返修透照部位还应有返修标记R1、R2……(其数码1、2指返修次数)。
5.7.3 标记位置上述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均应放在胶片的适当位置,并离焊缝边缘至少5mm。
搭接标记的安放位置见附录A(补充件)。
工件表面应作出永久性标记,以作为对每张底片重新定位的依据。
产品上不适合打印标记时,应采用详细的透照部位草图或其它的有效方式标注。
5.8 象质计象质计用来检查透照技术和胶片处理质量的。
衡量质量的参数是象质指数。
它等于底片上能识别出的最细金属丝的线编号。
5.8.1 线型象质计的型号和规格线型象质计金属丝的材料应与被透照容器的材料相一致,见表5-2。
线型象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GB5618的规定。
5.8.2 象质计标志及代号象质计应具有下列标志。
标准编号——JB4730线材代号——Fe、Ti、Al、Cu等线径编号——R10系列、1/7、6/12、12/16表5-2 不同线型象质计适用的材料范围5.8.3 象质计的放置线型象质计应放在射线源一侧的工件表面上被检焊缝区的一端(被检区长度的1/4部位)。
金属丝应横跨焊缝并与焊缝方向垂直,细丝置于外侧。
当时线源一侧无法放置象质计时,也可放在胶片一侧的工件表面上,但象质计指数应提高一级或通过对比试验,使实际象质指数达到规定的要求。
象质计放在胶片一侧工件表面上时,应附加“F”标记以示区别。
采用射线源置于圆心位置的周向曝光时,象质计应在内壁每隔90°放置一个。
5.9 射线透照质量等级射线透照的质量等级分为A级(普通级)、AB级(高级)。
不同材料、不同厚度的工件采用A级、AB级或B级时,在射线底片上必须显示的最小象质计线径及相应的象质指数见表5-3。
表5-3 象质计的选用5.10 胶片和增感屏5.10.1 胶片的分类和选择工业X射线胶片的类型见表5-4。
通常,如需缩短曝光时间,则需使用表5-4中号数较大的胶片;如需提高射线透照的底片质量,则需使用号数较小的胶片。
表5-4 工业射线透照胶片的类型5.10.2 增感屏射线透照应采用金属增感屏或不用增感屏。
金属增感屏按表5-5选用。
在个别情况下,允许使用荧光增感屏或金属荧光增感屏,但只限于A级。
表5-5 增感屏的选用5.11 几何条件5.11.1 射线源至工件表面距离L1,L1/d与透照厚度的关系如图5-2所示。
L1的诺模图见图5-3和图5-4。
d射线源有效焦点尺寸,可按附录B(补充件)求出。
5.11.2 一次透照长度是指采用分段曝光时,每次曝光所检测的焊缝长度,应符合相应透照质量等级的黑度和象质指数规定。
5.11.3 焊缝的透照厚度比K,按图5-5和式5-1来确定。
环缝的A级和AB级的K值不大于1.1,B级的K值不大于1.06;纵缝的A级和AB级不大于1.03,B级的K值不大于1.01。
焊缝透照厚度比为:K=T'/T……………………式中:T——母材厚度,mm;T'——射线束斜向透照最大厚度,mm。
图5-2 工件表面至胶片距离L2与最小L1/d值的关系图图5-3 确定焦点至工件距离的诺模图图5-4 确定焦点至工件距离的诺模图图5-5 焊缝透照厚度比示意图5.11.4 透照射线束应指向被检部位的中心,并在该点与被检区平面或曲面的切面垂直。
如需要时,也可从有利于发现缺陷的其它方向进行透照。
当采用双壁透照法时,一般应使射线偏离焊缝轴线所在的平面进行斜透照,以免两侧焊缝影象重叠。
5.11.5 透照厚度应按附录C(补充件)确定。
5.12 射线能量的选择射线能量的选择取决于透照工件厚度及材料种类,有时也根据设备条件而定。
通常情况下,随着射线能量的减低,透照图象的对比度增加。
因此,在曝光时间许可下,应尽量采用较低的射线能量。
图5-6是透照不同厚度材料时允许使用的最高X射线管电压,表5-6是不同射线源适用的材料透照厚度范围。
5.13 无用射线和散射线的屏蔽图5-6 透照不同厚度材料时允许使用的最高X射线管电压表5-6 不同射线源适用的材料透照厚度范围 mm注:采用内透法(中心和偏心法)时,透照厚度可为表5-6下限值一半。
5.13.1 为减少散射线的影响,应采用适当的屏蔽方法以限制受检部位的受照面积。
通常,可在X射线管窗口上装设锥形铅罩或铅抽遮光板。
为避免从其它工件或胶片后方和侧面物体上产生的散射线对胶片的影响,可采用加厚增感屏,或在胶片与增感屏后再加上一块铅板,其厚度约1-4mm。
如工件边缘处于射线透照区内,通常可用图5-7的方法或其它适当方法来屏蔽散射线。
5.13.2 为检查背散射,可在暗盒背面贴附一个“B”的铅字标记(其高度为13mm,厚度为1.6mm)。
若在较黑背影上出现“B”的较黑影象,则不能作为该底片判废的依据。
5.14 曝光5.14.1 应根据设备、胶片、增感屏和其它具体条件制作或选用合适的曝光曲线,并以此确定曝光规范。
5.14.2 为达到规定的底片黑度,推荐采用不低于15mA·min5.15 胶片处理5.15.1 胶片的处理应按胶片的使用说明书或公认的有效方法处理。
可采用自动冲洗或手工冲洗方式。
5.15.2 胶片的自动冲洗应注意精确控制胶片显影、定影、水洗和干燥等工序的传送速度及药液补充。
5.15.3 胶片的手工冲洗应采用槽浸方式,在规定的温度(20℃左右)和时间内进行显影、定影、等操作。
定影后的底片应经充分水洗和洗涤剂处理,以防止水迹的产生,然后自然干燥或在干燥箱内烘干。
胶片的手工冲洗方法可参考附录N(参考件)。
5.15.4 显影液性能的控制应采用定期添加补充液的方法来维持显影液性能的恒定。
详见附录O(参考件)。
5.16 底片质量5.16.1 象质指数底片上必须显示出的最小线径及易用质指数,见表5-3。
5.16.2 黑度选择的曝光条件应使底片有效评定区域内的黑度满足表5-7的要求。
5.16.3 影象识别要求底片上的象质计影象位置应正确,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齐全,且不掩盖被检焊缝影象。
在焊缝影象上,如能清晰地看到长度不小于10mm的象质计金属丝影象,就认为是可识别的。
5.16.4 不允许的假缺陷在底片评定区域内不应有以下妨碍底片评定的假缺陷。
a.灰雾表5-7 底片的黑度范围注:表中D值包括了 D0。
b. 处理时产生的条纹、水迹或化学污斑等缺陷;c. 划痕、指纹、脏物、静电痕迹、墨点或撕裂等;d. 由于增感屏不好造成的缺陷显示。
5.17 底片的观察5.17.1 评片环境评片应在专用评片室内进行,评片室内的光线应暗淡,但不全暗,室内照明用光不得在底片表面产生反射。
5.17.2 观片灯观片灯最大亮度应不小于100 000cd/m2,且观察的漫射光亮度应可调。
对不需要观察或透光量过强的部分应采用适当的遮光板屏蔽强光。
经照射后的底片亮度应不小于30 cd/m2。
5.18 报告及验收标记5.18.1 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a. 委托单位、被检工作名称、编号;b. 被检工件材质、母材厚度;c. 检测装置的名称、型号;d. 透照方法及透照规范;e. 透照部位及工件草图(或示意图);f. 检测结果、缺陷等级评定及检测标准名称;g. 返修情况;h. 检测人员和责任人员签字及其技术资格;i. 检测日期。
5.18.2 验收标记应符合4.5条的规定。
6 焊缝射线透照缺陷等级评定6.1 钢制压力容器对接焊缝透照缺陷等级评定。
6.1.1 检测范围和一般要求本条适用于2-250mm板厚的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制压力容器对接焊缝的X射线和Y射线透照和缺陷等级评定。
透照底片质量等级、透照范围和焊缝的缺陷等级评定,应接产品技术条件和GB150的规定选择,并应符合图样规定。
6.1.2 底片质量应符合5.16条的规定。
6.1.3 焊缝缺陷等级评定根据缺陷的性质和数量,将焊缝缺陷分为四个等级。
a. I级焊缝内不允许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和条装夹渣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