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章习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10章原有知识与学习迁移第2章学习与学习研究的性质与分类第11章儿童与青少年认知发展第3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第12章个别差异第4章知识的性质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13章学习动机第5章智慧技能的学习第14章教师、班级与家庭第6章认知策略的学习第15章网络媒体与多媒体第7章问题解决与创新性学习第16章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第8章动作技能的学习第17章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第9章态度与品德学习返回补充习题说明页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五、判断1.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2.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对此西方各国学者不存在什么争议。
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容。
4.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5.教育心理学在西方也称“学校心理学”。
6.从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来看,学习的科学研究先于教学的科学研究。
7.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
六、问答1.从课本以外列举实例,说明我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早已应用哲学心理学的知识从事教育工作。
2.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怎样为德、智、体三育提供哲学心理学依据的。
3.简述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是怎样把教学过程模式建立在哲学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的。
4.简述实验教育学派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影响。
5.简述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的贡献。
6.简述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的异同。
7.简述教育心理学学科与《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研究的性质和分类五、判断1.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2.学习与表现(performance)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3.心理学家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
4.二年级儿童学会用学具拼搭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这是动作技能学习。
5.六年级儿童在学习圆概念时,学会用圆规画圆,这是智慧技能学习。
6.某中学生13岁开始学跳高,当时身高1.6米,跳高成绩为1.7米。
两年后身高1.75米,通过训练,跳高成绩达2.00米。
他所提高的成绩是通过练习产生的行为变化,所以,可以用学习来解释。
六、问答1.简述学习定义产生争论的原因。
2.举例说明学习的生物适应与社会意义。
3.在一个实验中双生子之一T从第48周起每日作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
在此期间另一双生子C不作爬梯训练,从第53周开始训练。
结果C在2周后赶上了T的爬梯水平。
双子C为什么只用两周训练便能赶上双生子T训练8周的水平?其中什么因素在起作用?4.许多野生动物如长颈鹿出生以后立即试着站立,然后试着走路,而且很快就会走了。
新生长颈鹿的这种能力变化属于学习吗?为什么5简述知神经科学新近研究发现的教学含义。
6用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解释幼儿超强的口语学习能力的原因。
第三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五、判断1.记忆电话号码是一种配对联想学习过程。
2.刺激替代是操作条件反应形式。
3.在操作条件反应作用中,强化物出现在反应之前,并引起反应。
4.桑代克的“试误学习”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应的形成在实质上没有区别。
5.认知学习观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学习的内部机制或内部过程。
6.早期格式塔的顿悟说没有强调过去经验在顿悟中的作用。
7.尽管早期学习论有许多缺点,但其大部分结论可以用于解释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
六、问答1.举例说明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应的区别。
2.为什么说桑代克所研究的尝试错误学习实质上是操作条件反应?3.简述学习的试误说与顿悟说各自合理和欠缺的方面。
4.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说有何依据?5.为什么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学习理论难于在课堂学习情境中应用?6.早期学习理论行为派与认知派在学习的本质、过程和条件的看法上有哪些根本分歧?第四章知识的性质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五、判断1.两个命题通过表示关系的箭头联系起来。
2.也可以把图式看成是概念,因为它们都是反映事物的共同属性。
3.奥苏伯尔所说的三类知识的学习(即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与加涅的三类学习(即符号学习、事实学习与有组织的知识学习)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4.下位学习不能用形式逻辑来解释。
5.在下位学习中,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会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实质性变化。
6.在上位学习中,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总是导致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发生实质性变化。
7.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论,符合认知发展的辩证运动规律。
六、问答1.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知识概念与反映论的知识概念有何差异?2.简析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与“概念”这两个术语含义的异同。
3.简评我国流行的知识概念及其不足之处。
4. 从陈述性知识学习规律的角度说明“笔记”(包括note taking, note making)有助于学习的理由。
5. 简述知识分类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第五章智慧技能的学习五、判断1.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程序性知识包括动作技能。
2.可以认为,定义性概念学习是命题学习的一种形式。
3.在心理学中,传统上被称为技能的东西,在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中被称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4.加涅的高级规则学习与解决问题不是同质概念。
5.产生式理论中的C—A公式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公式来解释。
6.产生式系统中模式识别能力可以用加涅的辨别和概念来解释。
7.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称弱方法。
8.心理学认为,规则的学习需要练习,概念的学习就不需要练习了。
9.学生学习的一切知识都应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10.在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中应注意概念和用概念构成的规则。
11.根据概念的定义,泰山、月球等都是概念。
12.在概念教学后,如果学生能精确陈述概念的科学定义,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所教的概念。
13.根据学生学习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可以区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14.概念和规则都有变式例子,都可设计变式练习。
15.一般来说,例—规法优于规—例法教学,所以课堂上应尽量避免规—例法教学。
六、问答1.简述C—A规则与S—R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请用“如果/ 则”的形式写出1/3+1/2的产生式。
3.为什么说“概念”和“规则”既可以归入陈述性知识范畴,也可归入程序性知识范畴?4.分别设计一个定义性概念和具体概念被学生习得的测验情境。
5.设计一个检验规则是否已经被学生习得的教学情境。
6.简述促进知觉辨别学习的方法。
7.为什么说定义性概念学习是规则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8.简述加涅父女对程序性知识分类的异同。
第六章认知策略的学习五、判断1. 掌握了学习策略,学生就能进行自主学习,不需要教师教了。
2. 认知策略、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本质上都是对内调控。
3. 在学科教学中,只对认知策略进行渗透而不进行明确的有意识的教学是不能保证学生掌握认知策略的。
4. 光有认知策略并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
5. 心理学认为,策略学习的最适当方法是开设专门的策略训练课,进行系统的策略训练。
6. 在陈述性知识、基本技能和策略性知识学习中,都应注意概念和用概念构成的规律的教学。
六、问答1. 普雷斯利等人将认知策略的习得过程分为哪三个阶段?2. 根据知识分类学习论,说明“作文构思技能”难以教会的原因。
3. 请从策略学习的观点,说明学生能陈述写文章的方法却写不出好文章的原因。
4. 简述策略性知识学习不同于一般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特殊性。
第七章解决问题与创新性学习五、判断1.广义地说,桑代克的迷箱实验中的猫学会了逃出迷箱,则猫解决了问题。
2.学生学习了某种类型的解题规则,然后将学到的规则应用于新的情境,这种学习就是解决问题学习。
3.在加涅的八类学习中,解决问题是该分类系统的最高学习形式。
4.试误式解决问题是动物解决问题的特征;顿悟式解决问题是人类解决问题的特征。
5.专家解决问题时由于善于应用一般解题策略,所以他们比新手解决问题快而且不易出错。
6.新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用于问题表征的时间一般多于专家。
7.对同一个问题若两个学生都有相同的背景知识和智商水平,则我们可以推论,他们两人会以相同的速度解决这一问题。
8.阅读和写作过程都可看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所以,阅读和写作能力可以用广义的知识的掌握来解释。
9.在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时,教师首先要看他们的研究成果。
10.缺乏独立的评估学习创新的指标,是课堂上缺少创新性学习的重要原因。
六、问答1.简析奥苏伯尔和鲁宾逊关于问题解决过程模式及其独特贡献。
2.举例说明什么是问题空间。
3.用实例说明“图式”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举例说明监控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和写作中的重要性。
5.举例说明教师的哪些行为在课堂上制约学生创新性学习。
第八章动作技能的学习五、判断1.按加涅的看法,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是两类不同的习得的能力,区分这两类能力的主要依据是作业中是否包含复杂的认知成分。
2.像踢足球这样的体育活动,既需要连续的运动技能,也需要不连续的运动技能。
3.心理学家假定,通过练习,人脑可以贮存完成复杂技能的程序并向肌肉发出一系列执行动作的指令,这一假设可以解释熟练操作的自动化。
4.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把动作技能看成是一种类型的程序性知识。
5.心理学家认为,动作技能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系列刺激反应连锁形成过程。
6.任何动作技能的学习,一般都要经历动作认知、动作联系和动作自动化三个阶段。
7.初入学儿童在习字时运用书空形式帮助记忆字形,这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练习形式。
六、问答1.为什么说眨眼、握手这样的动作不是动作技能?2.试用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理论解释动作技能学习的阶段。
3.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为什么熟练的汽车驾驶员可以一边与人交谈一边开车?4.请用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解释动作技能学习的一般过程。
第九章态度与品德学习五、判断1.一个人的态度很容易从他的行为中推测出来。
2.每种态度都有清晰的认知成分。
3.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促使他陷入认知失调。
4.每个人的品德特质在任何场合下都是一致的。
5.仅仅对别人有利的行为还不属于道德的行为。
6.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仅仅处于科尔伯格理论中所描绘的某一发展阶段上。
7.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他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道德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
8.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辨析理论来自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研究。
9.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改变可以导致人的态度改变。
10.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两人在道德判断研究上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提出的发展年龄阶段先于后者的阶段。
六、问答1.为什么在心理学中人们将品德学习归属于情感或态度领域的学习,而不称之为“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的学习?2.简析“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