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05621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由于垂体生长素分泌过多,导致极端肥大症的年龄是在( C )4-47A、儿童期B、青春期C、成年期D、老年期2、大脑视皮层中与颜色知觉有关的脑区是( D )5-54A、V1B、V2C、V3D、V43、受到非伤害性刺激的反复作用,生物体对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应逐渐减弱,这是一种( C )8-85A、敏感化学习B、条件反射学习C、习惯化学习D、操作条件反射学习4、根据功能,可以将神经元分为三大类,其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C )3-29A、感觉神经元B、运动神经元C、双极神经元D、中间神经元5、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以下选项不属于其主要作用的是( D )1-4A、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B、接受细胞排出的代谢产物C、为细胞活动提供条件D、促进细胞繁殖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的是( C )4-41A、促使血糖增高B、抑制蛋白质的合成C、调节水盐代谢D、影响脂肪代谢7、巴普洛夫认为,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以下说法不属于这三个基本特征的是( D )11-126A、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B、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性C、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性D、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稳定性8、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刺激具有( B )7-78A、隐蔽性B、新异性C、预期性D、连续性9、异相睡眠是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额一种激活状态,此时测量其脑电波会呈现出( D )6-68A、同步化慢波B、去同步化慢波C、同步化快波D、去同步化快波10、人体感受器官中向大脑传递信息量最多的是( A )5-53A、视觉器官B、听觉器官C、嗅觉器官D、味觉器官11、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可使( D )2-13A、心率加快,把血液转入大脑和肌肉B、心率加快,把血液转入消化道C、心率降低,把血液转入大脑和肌肉D、心率降低,把血液转入消化道12、发现动物脑中存在所谓“快乐中枢”的实验是( D )10-114A、水迷津B、跳台-电击回避C、睡眠剥夺D、自我刺激13、随意注意发生时,大脑中兴奋水平选择性下降的神经部位是( A )7-81A、初级感觉皮层B、丘脑网状核C、中脑网状结构D、额叶-丘脑系统14、“狼来了”的故事反映的是( D )8-85A、敏感化学习B、条件反射学习C、操作条件反射学习D、习惯化学习15、驾驶等技能性动作自动化的过程是( C )8-88A、陈述性记忆过程B、非陈述性记忆过程C、陈述性记忆转变为非陈述性记忆过程D、非陈述性记忆转变为陈述性记忆过程16、导致命名性失语症的脑区损伤位于大脑( A )9-106A、左半球颞顶叶B、右半球颞顶叶C、左半球额叶D、右半球额叶17、一位失语症病人能正常说话,也能听懂别人的话,也能听懂别人的话,但是不能复述别人的话,这位病人所患的是( C )9-106A、感觉性失语症B、运动性失语症C、传导性失语症D、命名性失语症18、下列选项中,和慢波睡眠障碍有关的是( C )6-73A、猝倒B、睡眠发作C、夜惊症D、入睡前幻觉19、(缺)20、根据反射弧的中枢范围的不同,下列反射中,最简单的反射是( C )3-34A、呼吸运动B、非条件反射C、膝跳反射D、条件反射21、躯体感觉、运动中枢投影区与其控制的躯体各部的关系是( A )2-17A、上下倒置、左右交叉B、上下一致,左右交叉C、上下倒置,同侧控制D、上下一致,同侧控制22、通过建立条件反射,一个人可以对没有威胁性的事物产生害怕情绪,对此起关键性作用的脑结构是( C )10-116A、视交叉上核B、松果体C、杏仁核D、室旁核23、如果裂脑人的左手和右手分别拿着一支铅笔和一个网球(两者不能被看到),他能够说出手中所拿的东西是( C )9-102A、铅笔和网球B、铅笔C、网球D、其他24、幼儿园教师每天对行为表现良好或有突出行为表现的儿童实施张贴小红花奖励,一周小结一次,以小红花的数量换取奖品。
这是一种( D )8-86A、敏感化训练B、条件反射训练C、习惯化训练D、操作条件反射训练25、下列物质中既能发挥神经递质的作用也能发挥神经调质的作用的是( D )3-34A、GABAB、去甲肾上腺素C、5-HTD、内啡肽二、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20分)26、E-S理论通过移情和系统化维度间的差异来界定个体间的心理学差异。
11-12827、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将语言分为两种,分别为表达性语言和接受性语言。
9-10128、顺行性遗忘表现为,患者在感觉刺激消失后,不能做出对刺激的正确反应。
8-9629、特异性投射系统在丘脑的关键神经结构是丘脑感觉接替核(或丘脑感觉中继核),非特异投射系统在脑干的关键神经结构是脑干网状结构(或网状结构)。
7-80/8130、被称为“内分泌之首”的腺垂体位于垂体前叶;神经垂体位于垂体后叶。
4-3931、某种特定的外界刺激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一定潜伏期后,可在相应脑区记录到电位变化,称为事件相关电位,也叫ERP。
1-832、人类视网膜上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对于光线敏感,是形成明暗视觉的基础,视网膜的中央凹区域只有视锥细胞,与颜色视觉有关。
5-5333、借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巩固和提取的过程。
8-8834、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和超级化。
3-3135、男女两性的差异主要在于性腺的差别,男性有睾丸,女性有卵巢。
4-43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36、维尔尼克失语症9-105答:维尔尼克区和听觉联合区受到损伤可能引起感觉性失语症,也叫维尔尼克失语症。
患者听觉正常,但听不懂别人和自己说的话,因此患者虽然有说话的能力,但言语混乱而割裂,经常答非所问,别人无法真正了解他讲话的内容。
感觉失语症患者对别人说话时不仅别人听不懂,自己也听不懂。
37、生命中枢2-21答:延髓是脊髓向上在颅腔内的直接延续,与脊髓没有明显的界限。
延髓与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或脉搏、吞咽、胃肠运动、排泄等有关,被称为生命中枢。
38、激素4-39答: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被激素作用的细胞称为靶细胞。
激素本身既不是营养物质,也不产生能量,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
39、感觉5-52答: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0、突触3-32答: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联接,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间的通讯。
四、简单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41、简述视觉信息加工的两条通路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
5-55答:大部分初级视皮层接受的信息输入到V2区,然后分成两条通路:腹侧通路和背侧通路。
(1)腹侧通路又称为枕-颞通路,负责对物体及其细节产生完整而精细的视知觉,即识别某物体是什么(what)。
(2)背腹侧通路又称为枕-顶通路,负责对视觉刺激的空间知觉,即识别物体在哪里(where)。
42、如果给正常人被试的左视野和右视野分别呈现日常生活用品的图片,并要求被试说出该用品名称,则其对于左、右视野中呈现物品的命名速度会不会不同?为什么?5-53/55、5-63、9-103答:(1)被试对于左、右视野中呈现物品的命名速度不同,表现为对右视野中物品的命名速度较快。
(2)给物品命名的脑功能区位于大脑左半球颞顶叶。
(3)左、右视野中呈现的物品视觉信息分别被传送至大脑右半球和左半球的视觉皮层,产生视知觉。
(4)在左半球中,视觉皮层直接将信息传至物品命名的脑功能区;而右半球的视觉信息则须经过胼胝体被传送至左半球的物品命名脑功能区,因此所需时间较长,最终导致左视野中呈现的物品的命名速度较慢。
43、试以“裂脑人”研究结果为依据,说明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2-18,9-102/103答: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新皮层由胼胝体连接,可协同活动。
进入大脑任何一侧半球的信息会经过胼胝体迅速传送到另一侧半球,由大脑做出统一反应。
“裂脑人”是接受了胼胝体切断术的患者,由于胼胝体被手术切断,信息不能在两半球间传递。
研究发现患者不能完成某些特定任务,如堵住患者的左鼻孔,让他用右鼻孔闻玫瑰花香味,这时他的右脑能够识别玫瑰花,可以用被右脑控制的左手选出与闻到的花香匹配的花朵。
但由于右脑的信息不能传递到左脑,所以如果问患者闻到了什么花的味道。
患者会说自己什么都没有闻到。
“裂脑人”的结果说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各有侧重。
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也称半球优势,指产生行为、高级心理活动或认知功能的神经过程中,左、右两半球起着不同的作用。
通常,言语功能、数学分析主要由左半球掌控,音乐、空间信息加工以右半球为主;一侧身体的感知和运动由对侧半球掌控。
44、有哪些神经生理实验证据证明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2个不同的记忆系统?8-87答:支持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证据主要来自对各种脑外伤造成的遗忘症的研究,发现不同脑区的损伤对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影响是不同的。
如慢性酒精中毒导致间脑损伤,患者表现长时记忆严重受损,而对信息短时间保持的能力没有损伤;内侧颞叶(包括海马)损伤,患者表现对获得新信息的能力受损,但回忆长时记忆的能力仍能保持。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45、什么是慢波睡眠?慢波睡眠分为几期?各期的特点是什么?6-68答:人们刚刚入睡后的睡眠大都属于慢波睡眠。
在慢波睡眠中,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平行,从入睡期至深睡期,脑电活动逐渐变慢并伴随着行为变化,表现为肌张力逐渐减弱,呼吸节律和心率逐渐变慢等。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慢波睡眠时相可以分为1、2、3、4期,分别对应于入睡期、浅睡期、中睡期和深睡期。
(1)慢波睡眠1期(入睡期):个体对外界刺激仍有反应,而且有不少奇异体验,如躯体麻木、颤动和沉浮感等。
头脑中还有片断的思维活动,醒后仍可回忆。
脑电图上α波消失,有各种频率的低幅脑波而无纺锤波。
这就是睡眠的第一阶段的波形。
我们平时犯困,所谓瞌睡期或朦胧期,就是指这一期,其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
(2)慢波睡眠2期(浅睡期):个体对外界刺激已无反应,亦无可回忆的精神活动。
脑电图表现为典型的12-14Hz纺锤波与κ复合波。
这一阶段脑电图的最大特点就是慢波当中时常会出现一种所谓纺锤形波,其频率为12-14Hz,波幅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呈纺锤形。
一夜中,人有一半时间处于这种浅睡眠状态(即第2阶段睡眠,占总睡眠的50%)。
(3)慢波睡眠3期(中睡期):脑电图上有中等程度高幅δ波,偶有纺锤波的余迹。
脑电图比第2阶段明显慢,平均频率4-7Hz,波幅也较高,其中极慢频率(0.5-3Hz),也就是δ波,约占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