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二)探索发现1教学例4(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2教学例5出示例题,独立解答(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三)巩固发散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总价÷数量=单价路程÷时间=速度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2】一教学内容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3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
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习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5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
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
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阿拉伯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习”。
三具体内容(一)亿以内数的认识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习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
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
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
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
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
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
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
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读法。
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
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
特别是有关“0”的读法。
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
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
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凸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
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23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源。
法则,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小精灵的话,则凸显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习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近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近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演变过程。
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幅图,展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
随后简要说明了数字产生的原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现了0~9的阿拉伯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
最后用简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凸显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
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
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并为亿以上数的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1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
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
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的数之中。
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读数和重点关注“0”的读法问题。
2例2: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数,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写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整亿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写数方法。
3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改写的方法。
4例4: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然后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并由此了解数字“0”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把它作为了正式教学内容。
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由两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教材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算盘在生活中的应用。
接着呈现中国算盘和日本算盘的实物图,让学生感受算盘的影响和传播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