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抒情手法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
在关,西风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
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
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
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
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间接抒情与轻易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描述、描绘、议论,含
蓄地抒写自己的感情。
(1)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写的情感、抒发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绘景物不予抒写。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重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写了羁旅异乡感叹,诗人借对清爽幸福的春光景色的描绘,透漏了已而的伤感,以乐景写下哀情,别具韵致。
(2)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刻
画刻画来抒发感情,就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3)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
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
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吴厝庄绮临春事最檀。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饮食临政的地方为题,描绘了六朝纵情作乐的酒色生活,和野草丛生的悲凉景象构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谨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内容形象,倾注了吊古伤今的无穷感叹。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指诗人筹钱富于特征的事物去倾注、表达某种感情、志向和志趣,诗中
的物具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钻出深山,烈火烧毁若择善。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题壁,通过采矿石头压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写了自己不惧艰难困苦的忠
贞情操和忠直风骨的高尚思想。
(5)用典抒情
用典抒情,即为在诗歌中援引史实,采用典故去抒情。
用典就是所指在文章中提及、
撷取前人的语句或采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此抒发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写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可以开拓意境,并使诗词情意变得含蓄,达至字太少意丰的效果。
例如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
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获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盼中沧海,烽火扬州路。
布齐回眸,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反问,廉颇老矣,尚能够饭否。
这首诗用了如下典故:
①孙仲谋的典故,抒写了诗人对英雄的想念,抒发了收复失地的理想。
②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③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创建行宫,即为后来的佛狸祠。
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悲痛。
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
谴责。
④刘义隆好大喜功,匆忙北伐,以至失利。
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必须汲
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
⑤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1.东篱
语出东晋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
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2.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该节
由此而来。
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3.红豆
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豆”,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4.问鼎
春秋时,楚庄王伐陆浑戎,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
周定王使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
今
常用以比喻谋求夺取。
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5.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
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唐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