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文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生活即学校,社会是课堂”、“实践出真知”的指导思想,旨在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使他们互助互学、取长补短;使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衔接,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拓宽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
应用,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感悟和创新;使教师能从整天忙于备、批、改的苦海中跳出来,致力于教学的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认”“写”有机结合,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小学语文大纲对写字教学的要求,把写看得无足轻重,一味追求写字的数量,简单化地要求学生每个生字写五遍、十遍。
学生为了解脱教师的惩治,就随便乱画一气,凑满所规定的字数上交。
这样一来,不但失去了“认、写”的意义,而且滋长了马虎、潦草的不良习惯。
“认与写”已成为识字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认”是先决条件,“写”是必要过程。
识字教学是多层、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还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及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
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不但要教“认”,还要教“写”,“认”是先决条件,是基础,“写”是必要过程,是“认”的延续与发展。
“认”与“写”有机紧密地结合,是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符合认知的心理过程,也是识字教学的必由之路。
在教学“认写”时应来源于实践,并充分运用直观、形象化教学。
如教“碧”可说成“王老头、白老头,共坐一块大石头。
”既认会了字又记住了结构;再如教“也”字用猜字谜:“有人不是你我;有土能种庄稼;有水能养鱼。
”此外还有好多方法,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教学,使学生很有兴趣的识字,达到很好的效果。
在“写”的指导上,同样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为小学生刚入学,小手细嫩,执笔好似拿锄头一样,一把抓。
所以,一定要从开始握笔起,对坐的姿势,
握笔的姿势,运笔的方法,逐一指导,严格训练,仔细检查,耐心矫正,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口语交际教学运用于实践,增强课堂有效性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以只有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口语交际的价值。
如在学习“邀请”这一课题时,我有意识地安排学生邀请其他老师来参与我班的活动,并向这些老师了解活动的情况,发现不妥之处及时向学生指出。
我还布置了一项作业:打电话邀请某位亲戚朋友到你家做客。
这样,每一次教学活动都联系实际,并在生活中运用,学生在实践中真切地体会到口语交际的实用性。
每一次成功的交际都给学生带来愉悦感成就感,如此也必然会增强学生交际的自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增强。
三.习作在活动实践中生成,在课堂中有效完成
每当到了作文课时学生们都皱着眉,挠着头,完成了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
我们的学生对身边的,有真实体验的事视而不见,不会用已经具有的表达能力,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过的鲜活的生活,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情,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累素材,注重生活材料的丰富,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走出校门调查访问,甚至同学间可以协作完成,给了学生充份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在此基础上,学生是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套的,而且会把实践中的切身体验和真实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
例如我班的一篇作文《竞选班长》,我提前两三周公布消息,说要竞选班长了。
我知道学生在这一段时间里在这个问题上都投入了巨大的精气神儿,拉帮结派的,拉选票的,“仁义恩仇”竞选完了都不能了结。
在此基础上,我轻松地引导了他们在作文里一吐为快。
结果文章鲜活真实而生动。
这样的作文在实践中生成,,与社会是沟通的,与生活是融入的,追求真实和实用。
能让学生在作文中找到乐趣和表达欲望。
学生在课堂上不会为作文而作文,为老师而作文。
四.学生阅读要实践化,课堂学习兴趣才能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阅读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童年的发现》一文,课文讲的是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对求知的渴望和孩子们惊人的想像力。
我引导学生想像: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办?学生兴奋不已,纷纷发表个性见解,继而交流了他们各自童年的发现:“我发现了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我发现鸡与蛋的关系”“我发现了月亮中的嫦娥爱搬家”……学生创造的火花迸发开来,汇成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童年诗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
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
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布鲁纳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
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性学习相整合的一种新形式,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它以语文教材为依据,以文本资源、社会生活、大自然为阵地;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走出封闭的课堂,走上社会,拓展视野。
综合实践活动悄然到来后,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新空间。
学生们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此后他们可以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大量的信息、丰富的活动内容、美丽的大自然,是一块有超强磁性的磁石,对孩子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