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研究——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国俊明;张开城【摘要】广东省湛江市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农业产业化、乡村文明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同时湛江市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文章在分析制约湛江市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之后,提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并制定具体措施来推动湛江市新农村的建设.【期刊名称】《南方农村》【年(卷),期】2010(026)006【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湛江;新农村;制约因素;城乡协调发展【作者】国俊明;张开城【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广东湛江,524088【正文语种】中文广东省湛江市地处雷州半岛,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530多万,占全市人口的74%,自然村13233个,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湛江市农村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虽有长足进步,但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地区差异悬殊。
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手段比较单一,新农村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湛江市位于我国大陆的最南端,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
气候属亚热带,受海洋气候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暑季长,寒季短,日照充足,且温差不大,非常适宜香蕉、甘蔗、火龙果等种植业的发展。
然而湛江市也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大,台风、暴雨频发,农业深受影响,农民遭受经济损失严重。
2010年第3号台风“灿都”来袭,仅湛江吴川市,就有近70%的农业种植面积受灾,96.6%的香蕉种植受灾,此外,水稻、蔬菜、番薯、水果等作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而农村水产养殖近年来由于近海水质污染、气象灾害、水产品市场不规范[1]等,收入有限。
因此,农村经济发展还停留在看天吃饭的境地。
据湛江市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湛江市农村居民年平均收入5330元,年平均支出5151元,基本没有节余,增收缓慢。
改革开放初期,当地政府为发展经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适时提出了“两水一牧”的发展战略。
“两水”即水产品、水果,“一牧”即畜牧业。
“两水一牧”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传统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农业主导型经济发展路子,从1985年开始至1992年,主要内容是对粮食、甘蔗及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了大调整,建成了一批有相当规模的水产、水果和畜牧业商品基地。
与此同时,延长了糖蔗加工的产业链,建成了糖业基地,使糖业税收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湛江市未能调整好航行,农村发展战略未能与时俱进,传统的粗放型农村产业结构长期停留在低产出、高投入的恶性循环中,制约了当地农村的发展。
湛江市拥有雷州市、廉江市、吴川市 (三个县级市)和徐闻县、遂溪县 (二县),以及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 (四区),城市发展吸纳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向其倾斜,导致农村发展缓慢,城乡发展畸形。
农民的就业、子女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与城市居民存在一系列差别。
许多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而出身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更不愿意回乡施展所长。
这就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走出去的农民不愿回来,呆在农村的居民又想出去,只留下妇女、老人、小孩,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湛江市农村人口有530多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4%,对公共基础设施需求迫切。
但由于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许多村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可用性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教育、文化、卫生等社区服务业落后。
交通运输问题一直是制约湛江农产品、水产品运输和农村休闲滨海旅游的瓶颈。
湛江市到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经济区、海南,乘火车需要6-8小时,汽车要4-6个小时。
虽有深水良港,但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缓慢,国际航线不多。
这些拉大了当地与珠三角经济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以及西南和中南地区的距离,农村经济发展深受影响。
湛江市海岸线绵长,港湾密布,港口和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在当地政府制定的“工业立市、以港兴市、生态建市”的方针指导下,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156.17亿元,同比增长10.6%。
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湛江的农村发展却没有按照相同的发展速度推进,这种滞后现象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城乡财政分配及公共产品供给严重失衡,目前这种情况依然存在并逐渐强化,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下,农民的生存、发展与城市居民差距拉大,加剧了农村的发展窘境。
而且囿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乡镇由于财政有限,无力兴修大型基础设施,而且提供的医疗、养老、失业、低保等社会保障也大打折扣。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城乡就业差异,阻碍了城乡人力资源的互动。
随着湛江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渐突出,后备土地资源日渐紧张,用地需求量和供给量严重失衡。
在城市的工业化扩张中,土地征用产生了大量纠纷,并且造成了大批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政府一次性的土地补偿无法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和长远就业问题。
如湛江市东海岛新区开发,400平方公里的园区内,湛江钢铁、中科炼化等大型项目投产,农村耕地被大量征用,当地很多农民“洗脚上田”,坐等“分红”。
湛江市城中村不少村民,依靠“分红、食利、收房租”就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意出去工作[2]。
湛江市大部分地区为热带自然环境,热带耕地资源、光热资源、海洋资源等优势资源为湛江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结合湛江的结构资源,实施“两水一牧”(水产、水果、畜牧业)和“有湛江特色的海港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两水一牧”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传统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农业主导型经济发展路子。
但由于过于强调农业的发展,工业发展落后,造成经济增长缓慢。
湛江市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是没有及时充分运用国家给的优惠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只是盯着传统农业资源做文章。
在发展“二水 (水产品、水果)一牧 (畜牧业)”的时候,珠三角地区“三来一补”的外向型工业发展如火如荼,湛江市在大力发展传统农业的过程中,错失经济发展良机。
统筹协调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有效而又平稳有序推进改革。
建设湛江市新农村,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研究,用系统的观点,统筹加以解决。
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利用有利条件实现湛江市农村的跨越式发展。
当前,珠三角地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湛江市可以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承接“双转移”,实现“弯道超车、逆势崛起”。
借此机会,湛江城市和农村的产业结构可以优化调整,适宜农村发展的产业可以向其倾斜。
可以有效利用农村的山地、鱼塘、土地兴办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村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开发农村休闲滨海旅游资源[3],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增收困难的现状。
“要致富,先修路”,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加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湛江市提出并落实建设“老百姓城市”理念,累计投入近300亿元,加快以道路、电网、水利、治污和绿化为重点的城乡建设。
大力进行城中村改造、海滨大道改造及东海岛新区的建设,这些措施已起到良好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辐射、带动作用。
因此,统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可疏通农村的资金大动脉、交通大动脉、信息大动脉,为农村的招商引资、创业致富开辟良好前景。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停留在低层次的保障水平上。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长远目标。
湛江市政府可以针对农民群体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建立新型合作医疗机制,加快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动城乡统一社会救助制度,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确保农村社会保障规范化和法制化,为农民工建立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机制,使其无后顾之忧,加速城乡人力资源互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4]。
科技、文化和教育具有导向、约束、辐射等多种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比城市工业化发展模式,农村可以利用不对称方式进行跨越式发展,也就是建设知识型新农村。
构建知识型新农村,要统筹地方科技、文化和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湛江当地高校的师资力量,大力提供中小学师资培训和开展科技扶贫项目,吸引农村大学生回乡参与家乡建设。
积极拓展民间艺术和保护地方民俗,如湛江地区的吴川飘色、泥塑、花桥、单人木偶戏,东海岛的人龙舞、廉江城的舞雄鹰、乌石镇的舞蜈蚣、安铺镇的会八音等具有地域性特点。
这些文化和民俗表演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休闲娱乐需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广东作为“潮汕”、“广府”人的聚居地,宗亲观念较强,乡土情谊很浓。
湛江市人杰地灵,农村外出创业的很多人,依靠自主创业成为企业家。
据统计,湛江市有6万多人在云南创业投资,兴办企业超过500家,投资额超过700亿元;在成都市,经商创业的湛江人接近2万人,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大大小小有300多家;从湛江市走出去的企业家还分别在广州、深圳、香港、国外等地成立商会,影响日益增强。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在外事业有成的湛江人。
可以广泛发动,大力宣传“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乡梓情谊,实施“回归工程”,通过招商引资以促进湛江农村发展。
[1]国俊明,张力.论中国渔业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及培育机制[J].河北渔业,2010(1).[2]郭丽,章家恩,刘兴春.珠江三角洲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7(13).[3]张开城.滨海休闲旅游的认识和框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4]徐祖荣.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杭州市为例[J].学习与实践,2006(4).(责任编辑:吴霞)【相关文献】[1]国俊明,张力.论中国渔业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及培育机制[J].河北渔业,2010(1).[2]郭丽,章家恩,刘兴春.珠江三角洲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7(13).[3]张开城.滨海休闲旅游的认识和框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4]徐祖荣.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杭州市为例[J].学习与实践,2006(4).(作者单位:1.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广东湛江,524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