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椎,将它们分为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是人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撑,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
3、脊椎模型实验中线轴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倾斜,说明脊椎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同
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4、蜗牛、水母、蚯蚓、蝴蝶、贝壳、蜜蜂、鹦鹉螺等是无脊椎动物。
5、蛇的脊椎由颈椎、躯干椎(胸腰椎)、荐椎和尾椎组成。
6、鱼的共同点:身体呈流线型、身体表面有鳞、有鳍、有鳃、嘴总是不停地开合、眼睛在
头部两侧、生活在水中等.
7、鱼各鳍的作用:尾鳍:决定运动方向,产生前进动力。
胸鳍:起平衡和转换方向的作用。
背鳍、腹鳍:起平衡作用。
臀鳍:协调其他各鳍的作用。
8、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东北虎、扬子鳄等。
9、鱼类是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用鳍运动,以颌取食的变温脊椎动物。
10、在研究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时,用滴管吸取少量蓝色液体,滴到鱼嘴前方,随着鱼嘴一
张一合,蓝色液体进入鱼嘴,然后从鳃盖后方流出来。
11、鱼用鳃呼吸,水流由鱼嘴进入,经过鳃后流出的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完成呼吸。
12、观察鸽子正羽正羽呈扇形排列,正羽管中间是空的。
绒羽毛防水像棉花一样蓬松便于
扇动空气,可以减轻羽毛的重量,飞行时可以抵挡小雨、防水,帮助鸽子在飞行时保持体温。
13、鸟类是有翅膀、羽毛、喙、足,卵生的、恒温的脊椎动物。
蝙蝠不是鸟类
15、丹顶鹤的腿又细又长,可以悠闲地在沼泽地上寻找食物;鸵鸟的足又粗又大,可以在草
原上飞奔,因此,鸟类的足与它们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
16、哺乳动物是一类恒温脊椎动物。
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它们的体温始终保持相对稳定。
17、哺乳动物的主要特点:身体表面有毛、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
体温:恒温。
皮毛的作用:保温、保护。
脂肪的作用:保温、提供能量
18.鲸鱼、海豚是哺乳动物、蝙蝠是哺乳动物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
化,我们把这另外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2、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开行着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运动的。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巍巍青山在后退。
5、(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物,子弹的速度很快;但是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顺手就可抓住。
6、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7、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8、短跑运动员跑完60米用了10秒,他的速度是(6)米/秒。
9、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也在缓慢(生长)或(运动),如指甲的生长等。
10、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前进)、(后退)、(振动)、(旋转)、(摆动)。
11、按运动的轨迹可将运动方式分为两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2.(运动的快慢)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
13、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
拉力(越大),前进得越快。
14、可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15. (汽车里的乘客)相对于(路边的树)在运动;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2、力有(大小)和(方向)。
3、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力作用在(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
4、我们可以利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是(牛顿)。
5、弹簧秤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处)。
(2)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
(3)被测的力不可超过弹簧秤标定的(最大数值)。
6、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7、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8、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的方向(相反)。
9、物体的弹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10、在弹性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11、生活中利用物体弹性的例子:(玩跳跳球)、(撑杆跳高)、(拍球)、(弓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