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项修炼读书心得优秀范文7篇第五项修炼读书心得优秀范文篇1读第五项修炼对人的思维是一种冲击,他以独到的见解一针见血的指出现在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以及这种局限给我们制造的麻烦。
人类思维逐渐倾向于只专注于具体的事件,善于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片断来思考,然后再把各个结果进行整合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思想是当代思想的主流,在很多问题上都很奏效,但却造成了系统整体的隐含的问题,而这种问题往往被我们认为不是我们自己制造的。
人们逐渐丧失了更深入观察整体形成的要素―组成分子之间整体的互动关系以及其所形成的复杂现象。
第五项修炼作为一种思维的语言和工具,运用系统动力学和混沌理论引导人们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深入思考复杂变化背后的本质―整体动态运作的根本机制,从而发现并解决错综复杂的、用分解的方法无法思考的问题。
五项修炼包括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其中的系统思考在五项修炼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整合了五项修炼中其他四项,探究各项修炼之间如何互动,强化其他各项修炼,并提醒我们修炼的整合效果要大于各项效果的加总。
系统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式,重新认识自己、世界和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为我们建立学习性团队提供了依据,并起到重要作用。
现实中我们总是遇到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却难以找到理想的解决方法,或者一个问题的解决导致了其他问题的发生,或者自以为正确的解决方法不像想象的那样尽如人意,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总是以传统的思想对待这些事情,局限在问题的本身或表象,问题已发生就必然会有一种惯性思维: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结果呢?没有看到系统的运作,忽略自己和具体事件都是系统中的因素。
系统思考让我们明白:这种局限于问题本身的思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思维方式,没有发现现象背后的实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专注于具体事件而忽略了系统运作的存在。
这里系统思考引出了结构的概念,所谓的结构就是指系统实际的运作机制,它描述了系统中各种要素是如何互动和相互影响的,结构决定事物的变化和形态,从要素的互动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系统思考的核心。
它综合考虑了影响事件本身的各种因素,而这些相互影响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就构成了它的系统,了解了系统结构,就可以根据系统思考的“语言〞作出系统运作的环路图,根据环路图就可以明确地做出结论:要素的互动关系是如何相互影响,并产生行为变化形态的,从而可以轻易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解,即系统环路的杠杆解。
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必须冲破传统思维的限制。
了解系统思考的核心并对传统思想和系统思考加以区别,是学习和运用这种思考方式的根底和出发点。
在企业面临重要决策时,运用这种简单实用的工具可以帮助企业认识具体事件背后的真相,把个人、企业、煤炭产业和消费群,甚至其他产业都融入到一个系统中,分析他们如何相互互动影响,并产生一系列的结果,将更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五项修炼读书心得优秀范文篇2《第五项修炼》这本书中,提到有五项新的技术正逐步集中到学习型组织创新过程中,那就是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五个局部。
五个局部中,自我超越的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根底,是以认清自身为根底,以不断学习为途径,客观观察现实、了解现实,以到达实现自身目标的结果。
要更好的自我超越,需要具备清晰的自我认知、敏锐的洞察力以及高效的行动力。
作者认为,要想不断熟悉和增强自我超越的能力,必须按照建立个人愿景、保持创造性张力、看清结构性冲突、老实地面对真相、运用潜意识等原理进行修炼。
愿景包括正面和负面愿景,也包括精神和物质愿景。
提到愿景,很多人都会提到负面愿景,会提到自己想要摆脱的事物,而这种愿景其实是解决问题的副产品,并不会帮助个人成长。
因此,需要建立正面愿景,从而设立目标,帮助个人成长。
创造性张力是自我超越的核心原理,愿景与现实之间常常存在差距。
这种差距可能使我们感到气馁或绝望。
它也可能将你朝向愿景推动。
由于此种差距是创造力的来源,我们把这个差距叫作“创造性张力〞。
创造性张力可以转变一个人对失败的看法。
失败不过是做得还不够好,是愿景与现况之间存在的差距。
失败是一个学习的时机,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对现状的不正确认知、明确策略为何不如预期有效,和检验愿景是否明晰正确。
老实地面对真相,不是指追求一项绝对的真理,而是去除看清真实情况的障碍,并不断对自己心中的假设加以挑战。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自我超越。
从个人的角度,做到自我超越,首先要拥有清晰而客观的阶段性目标和长期目标,拥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同时要客观的观察现实,了解社会开展趋势、行业开展趋势,以及自身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在了解差距后,制定一系列可行性方案。
个人的自我超越有很多途径,从心理上说可以是改变思维模式、培育创新能力、提升知识储藏、提升心理素质,从行动上可以是改变行为模式、提升身体素质等。
从集体的角度,帮助成员做到自我超越,集体可以提供学习时机、学习场所、学习资料,为成员制定学习方案,提供学习鼓励等。
集体成员还可以在集体中互相学习、竞争,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气氛,最终促进整个集体的进步。
第五项修炼读书心得优秀范文篇3〔一〕何谓“第五项修炼〞?借助周星驰饰演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的一个情节来做个引述,电影中讲到“武状元苏乞儿〞学习参悟武学秘笈“降龙十八掌〞的一个细节,即十八掌仅仅只有十七招,而第十八招竟然只是一张空白纸!在最后与敌作战最危急的时刻,一阵不经意的风,让前十七招瞬间连成一个整体,这触动了苏乞儿系统思考的灵感,他终于领悟了这最厉害的第十八掌原来竟是前十七招的结合。
“第五项修炼〞与“降龙十八掌〞的命名取意相同,不仅是因为它有五项修炼的内容,而且第五项修炼的内容是全部思想的精华所在,是前四项进行整体系统性的关键。
这五招分别是自己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第五项修炼》不是一本讲如何实务操作的管理操作指南,它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内在的修炼。
管理实质上是人的一种行为艺术,人的一生各种活动无时不刻都处于管理的范畴之中,现代社会随着对于人的个体价值的高度重视,各种组织不再被视为毫无生命的利益团体。
《第五项修炼》就是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一个讯息,组织不是无生命意义的整体,它是由一个个性鲜活的个体人组成,因而,组织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价值,有自己的追求,为了追求更好的开展,作为组织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这就有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必要。
总而言之,管理如人生,不管是个体人还是集体组织,都应该活出本应有的生命价值。
〔二〕《第五项修炼》的理论性目前,中国社会的高速开展急需的是,一部能教育管理人员如何操作管理实务的书,翻看这样一本近于管理哲学的书看似远不如企业培训来的更有实效。
我们不妨做个比照,一部经典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流传了上千年,在短短十三篇关于战争理论的表达中,其实真正具备普遍指导意义的是前几篇关于战争形而上学的表达,一部千年前的小书是如何囊括几千年来不计其数的具体战争、战役,以至于当代著名美国西点军校都将其列为必读书目?这其中的微妙就在于,一个经典的理论想要散发持久的价值,就需要从人们的理念上进行指导,让人们从心灵深处能够得到有益于自身开展的体会和启发,而不是具体地简单地去阐述一场战役的如何实际操作。
所以,如果想从本书中找到如何迅速实现高效管理、如何在竞争淘汰中迅速获胜的绝招,恐怕就会令人失望而归。
但是,如果你能够理解并接受这本书的理念,从你身边周围的环境开始,去尝试用此信念支配下的另外一种心态和行动来看待同事上下级之间的交往与过节,我想你一定会逐渐感觉到生活和工作变成了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
有时候,我更多的感觉“第五项修炼〞是表达了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和组织中的每个个体生命,不应再把商界中的竞争看作一种自然生存法那么的无奈。
而应该是,在组织内部的和谐开展和对世界的创造与奉献中,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从而获得生命的真谛,让经济管理具有了一种终极人文关心的意义。
〔三〕“五项修炼〞的精神主线“五项修炼〞的精神探源新世纪我们面对着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它充满着危机与挑战,也充满着机遇与成功。
那么,社会上不同的组织,尤其是企业,应当如何进行对应的调整与改造,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有效的生存和开展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1990年在《第五项修炼》一书,抓住了未来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生存所需具备的优秀品质——“学习〞,彼得·圣吉博士所说的“学习〞,不能做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理解,以为它只是指吸收新知识,获取新信息,以使个人适应新环境。
这里说的“学习〞应当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学习不仅限于组织中的个人的学习,而更强调集体的学习,即“组织化的学习〞;二是此种学习所涉及的思维方式或心智模式的转变,已不同于学懂或学会某一领域的某一具体知识,而是深入到哲学的方法论层次,它是要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习惯,下力气强制和约束自己进入新的心智模式,以破旧立新,摒弃陋习,这是一种修炼,并要实现心灵的感悟;三是这种学习应是终身持续不断的。
彼得·圣吉博士学习理论灵感来源于他对于学习是人天然本能的认识,他认为,学习本是人的天性,人的绝大多数行为、知识和能力,并非天生的本能,而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在社会还处于生产力相对较低,人们普遍贫困落后的情况下,人们追求的主要是物质性的财富,工作是获得财富的手段,因而工作观是工具性的。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展,人们普遍开始变得富足起来,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要充实和开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就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和动力。
于是,学习被提高到与人的生命意义相联系的高度上来,学习成了生活中关重要的因素,人就需要活出生命的此种真谛!第五项修炼读书心得优秀范文篇4“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既是我们自己学习的障碍,又是企业高效运行的“拦路虎〞。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工作只要做好自己分内事,其他的事让别人去做就好了,哪怕多做一点就怨声载道。
天天按部就班的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其实这种做法,损失最大的便是自己,这无异于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一个只做自己分内事的人,看似对自己工作负责,实际上对自己、对公司都是不负责任的。
当组织中的人们只关注自己的职位,把自己限定在职位边界之内时,他们对工作中不同岗位之间的关联关系缺乏认知,对因为这种关联关系而产生的后果缺乏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也就是说,他们把自己的责任限定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始终用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去看待问题看待工作,缺乏辩证的思考和开展的眼光。
明明事情办砸了,但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做的很出色,问题不出在自己这里,这是因为个人的站位还不够高,眼界太窄、格局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