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逐题解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逐题解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逐题解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鸟tún(______)目(2)chánchú(______)(______)(3)xié(______)带(4)潮xī(______)(5)领yù(______)(6)yǎn(______)射(7)二氧化guī(______)(8)排chì(______)【答案】(1).(1)臀(2).(2)蟾(3).蜍(4).(3)携(5).(4)汐(6).(5)域(7).(6)衍(8).(7)硅(9).(8)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臀,蟾。

2.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1)(______)A.尘埃B.至密C.繁盛D.熔化(2)(______)A.膨胀B.陨石C.流逝D.砥达【答案】(1).(1)B(2).(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词语意思选择正确字形,正确书写汉字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致密:形容某一事或物精致紧密。

3.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1)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fèng;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

(2).(2)zhě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3).(3)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4).(4)jié;灾难;灾祸。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本题需要注意的是字是: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4.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______)(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______)(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______)(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______)【答案】(1).(1)作比较(2).(2)举例子(3).(3)打比方(4).(4)分类别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______)(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______)(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______)(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______)【答案】(1).(1)√(2).(2)√(3).(3)×(4).(4)√【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错。

不是恐龙四处迁移,是大陆漂移。

点睛:考查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

阅读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6.“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7.“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8.什么是泛大陆?9.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10.“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________。

11.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粗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答案】6.不能互换。

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

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7.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8.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9.逻辑顺序10.泛大陆时期11.(1)“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

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2)“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

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解析】6.试题分析:首先要考虑“漂移”与“迁移”的不同意义。

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然后考虑在具体的语境中应该使用哪个词语。

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所以不能运用“移动”一词。

7.试题分析:考查对说明文重要内容的理解。

“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可抓住第2段“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一句作答。

8.试题分析:考查对说明文重要概念的理解。

“泛大陆”的概念,和抓住第3段“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作答。

9.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本选文主要说明大陆漂移造成了恐龙遍布全世界的影响。

注意是在解释原因,没什么时间概念,所以不是用时间顺序,用的是逻辑顺序。

10.试题分析:考查对说明文重要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答出“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的“那时”的指代意义。

可从“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中特取“泛大陆”作答。

11.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几乎”本义:差不多、接近。

语境义: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

“似乎”本义:好像。

语境义: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

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

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大陆漂移人类在古代就(甲)“地可动山可摇”。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乙)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较轻的大陆地壳可以在较重的大洋地壳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海陆分布。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丙)了海底扩张说。

(丁)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说,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

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其平均厚度约50千米)和上地幔(厚度100多千米)一起组成地球坚固的外层——岩石圈,其下是易于发生蠕变的软流圈(大约到700千米深处)。

岩石圈并非是完整的一块,它被一些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

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

大洋中绵延数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

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

某些陆上裂谷(知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

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

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

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

随着碰撞角度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兼而有之。

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

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

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12.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A.懂得提出出现参照B.发现创立形成参照C.发现提出形成结合D.懂得创立出现结合13.“板块构造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14.“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指()A.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移动。

B.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C.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15.本文拟分成三层,用“‖”在文中标记出来。

【答案】12.C13.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和上地幔组成岩石圈,岩石圈被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