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生态设计

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生态设计

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生态设计造景的概念造景是园林景观行业高频率出现的行业名词。

具体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创作出所需要的景观。

景是由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等组成,是园林的主体和欣赏对象。

园林造景园林造景都包含哪些工程,具体造景方法是什么挖湖堆山,塑造地形;构筑亭台楼阁等建筑设施;砌叠假山奇峰,洞壑危崖;布置山谷溪涧,乱石湍流;堆砌巨石断崖,引水而下;设浅水小池,筑石山喷泉,养鱼、栽植物;布置组合形态各一的树木;以各种雕塑为构图主体。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发展了自然山水园。

园林造景,常以模山范水为基础,“得景随形”,“借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造景方法主要有:1、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布置江河湖沼,辟径筑路,造山水景;2、构筑楼、台、亭、阁、堂、馆、轩、榭、廊、桥、舫、照壁、墙垣、梯级、磴道、景门等建筑设施,造建筑景;3、用石块砌叠假山、奇峰、洞壑、危崖,造假山景;4、布置山谷、溪涧、乱石、湍流,造溪涧景;5、堆砌巨石断崖,引水倾泻而下,造瀑布景;6、按地形设浅水小池,筑石山喷泉,放养观赏鱼类,栽植荷莲、芦荻、花草,造水石景;7、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相变化或突出孤立树的姿态,或者修剪树木,使之具有各种形态,造花木景。

8、在园林中布置各种雕塑或与地形水域结合,或单独竖立,成为构图中心,以雕塑为主体,造塑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造景的原则综述园林选址是造园的首要工作,也就是“相地”,进行造园前的园林环境选择。

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理论无疑受风水理论的支配和影响,深得其精要。

北宋时著名皇家园林“艮岳”的选址就是按风水理论来进行的。

南宋张淏《艮岳记》记载宋徽宗刚登上皇位时,没有皇子,于是询问擅长风水的堪舆家,言“京城东北隅,地协堪舆,但形势稍下,倘少增高之,则皇嗣繁衍矣。

”八卦中东北方为“艮”,据《易经》,“艮”与子孙宗族的兴旺相关。

由低变高,唯一的办法是筑山,一座以堆山为主的皇家园林开始兴筑,精于绘画的宋徽宗亲自规划,园成题名“艮岳”,并引开封城中的景龙江水入园,使之成为一座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

从明代造园理论巨著《园冶》书中关于园林选址(相地)的理论,可以看出风水思想的影响,书中写道:“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

探奇近郭,远往来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

村庄眺野,城市便家。

新筑易乎开基,袛可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

如方如园,似扁似曲;如长弯而环壁,似扁阔以铺云。

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

……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聚石垒围墙,居山可拟。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从这些文字可知,园林选址是因地制宜,依地势高低曲直布置园内景致;依山带水,以山水为基本结构,山因水活,水随山转;遵从风水理论厌宅“卜筑”的原则,选择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环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园冶》在“相地”过程中把造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六种类型,尤以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受风水思想影响最深,最能体现风水理论的环境景观要求。

如山林地:“园地惟山林最胜。

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

……槛逗几番花信,门弯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千峦环翠,万壑流青。

”村庄地:“古之乐田园者,居于田亩之中;今耽丘壑者,选村庄之胜,团团篱落,处处桑麻;凿水为濠,挑堤种柳;门楼知稼,廊庑连芸。

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垒者四,包卑无论,载竹相宜。

”郊野地:“郊野择地,致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

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之版筑,构拟习池。

开荒欲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树。

……月阴清微,屋绕梅余种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

两三间曲尽春藏,一二处堪为暑避。

”可见,这三种园林地的选址都讲究利用天然环境,山环水绕,幽曲有情,能体现“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园林景观的特点,这正同中国风水思想所极力追求的理想环境相一致。

《园冶》书“相地”的许多方法源自于风水理论的“相地”方法,如“卜筑”、“千峦环翠,万壑流青”、“开池垒山”以及“依乎平冈曲坞”(近似于风水地中的马蹄形凹地)等。

中国古代造园家们在进行园林选址(相地)时都以风水思想为指导。

清乾隆时曾在圆明园内作画的法国传教士韩国英(P?PierreMartial)记载了当时一位造园哲匠刘舟关于园林选址意象的叙述:“他们首先追求的是空气新鲜,朝向良好,土地肥沃;浅冈长阜,平板深壑,澄湖急湍,都要搭配得好;他们希望北面有一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

”则清晰地显示了风水的美学思想。

清代档案记载,世代供职于皇家建筑规划设计事务的建筑世家样式雷,每有宫苑、陵寝等设计规划,都要与钦派风水官员同赴实地相度风水,还要绘制专门的风水地势画样。

清代北京著名的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今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等大型皇家园林,显然是以风水思想作为选址(相地)机理的。

类似例子在私家园林的建造中不胜枚举,因为私家园林大都是园、宅一体,私家园林选址受风水思想的支配实属当然。

由上所见,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都受风水思想的影响和指导。

过去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的评价和研究,多是从诗画的角度,借用古代画论、文论的诸多论说;而很少取风水理论的,以致于不能全面解释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

借景与造景的区别借景与造景现代中国建筑的元素,跟古代建筑相比,已然别有洞天。

这不仅仅是因为材料的革命,更重要的是社会与人的文化尺度和心灵尺度,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建筑的借景与造景问题上,已天壤有别。

中国古代的建筑,不论是苏州园林,还是北京四合院;不论是安徽或山西巨贾的深宅大院,还是闽西农家的小围屋,或是闽西永定的土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封闭。

在这种极端封闭的院落里,中国古代的造园技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几乎每一块石头,都有着人工斧凿的痕迹,假山假水假模假样。

我去过故宫的御花园,如果不是那里的几棵古树经历几百年风雨依然屹立天地傲视苍穹,那真是个令人窒息的所在。

我也专程去看了南池子的四合院,里面尽管有不少精巧的构思,我也无法忍受一出门便是那逼仄的胡同混乱的街市。

更何况,就算它有4000平方米的开阔空间,刨去几十间屋子,还能有多少接天接地的喘息之处?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偏见。

有些人就喜欢那么一个小小的封闭的所在,比如我们去北戴河的时候,导游小姐告诉我们,那里是当年林彪的别墅,尽管屋外是海天海地山川如洗,可是他就是连晒太阳也要关着窗户才舒服。

社会文化的封闭性和国人内在心灵的封闭性,使得古代的建筑偏爱于“造景,在一片完全属于自己的“地盘内,精心营造自己的小洞天。

躲进小楼成一统,哪管春夏与秋冬。

一种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土财主心态昭然若揭。

园林石墙造景常见8手法园林石墙造景常见8手法园林石墙造景常见8手法作为园林重要一景,石墙不仅能艺术地再现自然,而且能表现一定的园林意境。

在园林中通过巧妙运用线条、色彩、光影、体量、质感等手法,可营造出多种多样的石墙景观,下面就其特点和运用作以介绍。

条石砌成的石墙衬托着木质的窗棂,非常雅致不规则的片石间是绿色植物,突出色彩与质感富于层次变化的石墙与水景结合,共同构成一幅动人画卷1.线条:线条是指石的纹理、走向和墙缝的式样。

水平线条,表达轻巧舒展;垂直线条,表达雄伟高直;矩形和棱形线条,表达稳定庄重;斜线条表达方向和动势生命力;曲折线条表达轻快、活泼。

2.质感:质感是指材料质地和纹理所给人的触视感觉。

花岗石、大理石、砂岩、页岩等石料浑厚刚劲粗犷,直接采用适于室外庭园及池岸边;加工后质地光滑细密、纹理有致,适用于纪念性活动场合。

卵砾石料光滑活泼,又有强烈的色彩明暗对比,可按一定的图案砌筑成景。

3.体量:体量是指视觉上的体感分量。

园林造景时,为突出体量,有时用大小砌块垂直悬挑出墙,下衬圆形旱池,以显出其体量的艺术造型和界面的对比。

4.色彩:色彩可以给人以浓淡、冷暖、协调与刺激之感。

为了在阴雨天或黑夜也能展示其效果,常将石墙的图案和发光材料一起使用,以突出视觉效果。

5.光影:视感上的明暗、强弱、轻重、升降、摇晃都会造成特定的光影及效果。

从某种程度上说,“光影也是一种材料,活动的材料”,要很好地加以运用。

6.空间层次:虚实、高低、前后、深浅、分层与分格,可形成强烈的空间序列层次感。

石墙结合绿化种植穴池或悬挑花台,也可用围篱作虚,园墙作实,形成虚实对比,衬托层次,使围墙、围篱构成的景观,充满生机。

7.花饰:以强烈装饰性的花纹、图案、色彩、浮雕等形式出现于园墙之上,使墙成为园林中垂直雕塑的一部分,发挥其特定的艺术功能,既可远观组景,又能近赏细品,一举数得。

8.韵律与节奏质感、体量、色彩、光影、线条等要素不断出现与重复组合,可表现一定的韵律与节奏。

一组韵律优美、节奏鲜明的园墙可在人们的思想感情上唤起愉快感。

墙篱的外形设计、质感强弱、线条聚散、高低大小、转换重叠、更替抑扬,在有规律的间隔中反复回旋,交替组合,自然地形成园墙的韵律与节奏,使原先极易使人感到单调乏味的垂直线形界面有所突破与变化,成为园林建筑在环境设计系裂的重要一环。

叠山造景技术手法(1)什么是叠?假山制作最重要基本的方法是“叠”,堆叠、叠加,利用石头一块一块堆叠,利用假山的组合一层一层叠加,使假山叠加到预期的效果,达到一定的假山艺术要求。

(2)什么是连?山石与山石或山峰与山峰左右之间的承接称“连”。

山连山,山套山,山峦起伏,接二连三,方向多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连横贯纵,意境深远。

(3)什么是卡?两组石头之间卡上一块石头,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称为卡。

(4)什么是接?由于石头高度不够,石头与石头之间上下连接为接。

(5)什么是搭?大块山石作骨架,小块山石附骨傍架,称之为“搭”。

整派依骨,理技循干。

扶条出阳,顺阴藏迹,搭配之巧,如墨泼染。

(6)什么是飘?一组石头悬挑后压结顶,在悬挑的最尖端处放上一块或一组好看的石头称谓飘。

(7)什么是巧?山石各有其形,利用石头其自然姿态,巧妙将其组合,称为巧。

熔裁刚柔之性,遂成玲珑空洞。

乱石成体,万趣会石,皆因巧于摆弄。

(8)什么是悬?上一层的石头超出了下一层石头20cm以上,并悬出,达到悬而不危的目的。

悬挑次序必须要逐级悬出,遂成危崖险象,昂然石外石,悬心而吊胆。

悬岩必后压重石,方能危而不险。

最终达到美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