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鉴别诊断
眩晕的鉴别诊断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眩晕病因进行分析。
1.脑血管性眩晕
脑血管性眩晕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眩晕。
缺血性和出血性都可以引起眩晕,但缺血性更为常见。
前庭系统主要由椎基底动脉供血,因此病变越邻近椎基底动脉的末端,眩晕越剧烈;病变越接近内耳,耳鸣耳聋越明显;病变越接近动脉主干,内耳症状越不明显,而以神经症状为主。
脑血管性眩晕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1.1 迷路卒中
迷路卒中又称内听动脉血栓形成,通常由内听动脉痉挛、闭塞或出血所致。
症状包括急骤发作的严重放置性眩晕、剧烈的恶心、呕吐、面白、出汗以及耳鸣和听力减退等。
1.2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因多为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血栓形成,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同侧软腭和咽喉肌麻痹症状、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咽反射消失、同侧Homer征、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向患侧倾倒、交叉性感觉障碍等。
1.3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或脑梗塞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或脑梗塞常见于两侧椎动脉管径不等、椎动脉穿行第6—1颈椎横突孔后经枕骨大孔人颅、椎
动脉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下。
主要症状为急骤的眩晕、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1.4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由于左侧锁骨下动脉第一段闭塞引起的。
症状包括椎动脉供血不全、患侧上肢桡动脉搏动减弱、收缩压比健侧低3Kpa以上、锁骨上窝可听到血管杂音等。
确
诊需要进行血管造影,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
1.5 颈动脉窦综合征
颈动脉窦综合征是由于颈动脉窦反射过敏所致。
1.颈性眩晕(也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是由颈椎退行性变、颈肌和颈部软组织病变、颈部肿瘤和颅底畸形等引起椎动脉受压而发生缺血,导致眩晕。
椎动脉本身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畸形等则更易发病。
颈交感神经丛受到直接或间接刺激,也可能引起椎动脉痉挛或反射性内耳循环障碍而发病。
反射异常也可引起。
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多种形式的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有时可有黑蒙、复视、弱视等,症状持续时间短暂。
2.Meniere病是眩晕的最常见病因之一,病因不明。
其典
型症状是突发性剧烈的旋转性眩晕,伴有耳鸣、波动性或渐进
性听力减退或耳聋。
患侧耳部胀满感、压迫感,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症状。
发作期有短暂规律的水平眼震,眩晕持续时问较短,历时数十分钟或数小时自行缓解,也有长达数天者。
常反复发作。
听力损害随着发作增多而加重,至完全耳聋时眩晕发作也停止。
3.颅内肿瘤性眩晕可由于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前庭系统,
或因颅压高,而发生眩晕。
桥小脑角、脑干、小脑,第四脑室和大脑半球肿瘤均可引起。
眩晕性质可分为真性或非真性,程度较轻。
听神经瘤是最常引起眩晕的肿瘤,开始常为单侧耳鸣及听力减退,渐而发生眩晕,多为摇摆感或不稳感,旋转性眩晕少见。
脑干肿瘤特点是逐渐出现一侧或双侧交叉性瘫痪,眩晕和眼球震颤可为持续性,不伴有听力减退。
小脑肿瘤眩晕也较常见,并多伴有小脑性眼震和头痛。
蚓部肿瘤有显著的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常向后倾倒。
小脑半球肿瘤可伴有同侧侧肢体张力减低及共济失调。
3.4 第四脑室肿瘤或囊肿患者常在特定头位下出现急性颅
内压增高的症状,如突发性眩晕、头痛、呕吐等,常会取固定头位。
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可以帮助确诊。
4.内耳药物中毒性眩晕是由某些药物引起第8对颅神经中
毒性损害,多同时影响耳蜗和前庭神经。
这些药物包括链霉素、苯妥英钠、水杨酸制剂、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酒精和奎宁等。
链霉素中毒主要损害前庭神经,引起眩晕,而双氢链霉素则对耳蜗的损害较大。
药物中毒引起的眩晕多为持续性和渐进性的,常伴有平衡障碍、耳鸣和听力减退等症状。
个体易感性、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长短是引起内耳中毒的主要因素。
急性中毒常在用药后数小时或数天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和平衡障碍,停药后症状可缓解。
慢性中毒则多在用药后2~4周出现眩晕,病人感觉外物摇晃、摆动或旋转,伴有平衡障碍,多无眼震,可伴有双侧感音性耳聋。
眩晕恢复较慢。
4.1 链霉素中毒是最常见的药物中毒引起眩晕的原因,多
先有四肢全身麻木感或El周麻木等症状,眩晕、恶心、呕吐
等症状较少见。
多数为慢性中毒损害,用药后2~4周出现眩晕,病人感觉外物摇晃、摆动或旋转,伴有平衡障碍,多无眼震,可伴有双侧感音性耳聋。
眩晕恢复较慢。
4.2 苯妥英钠中毒侵犯小脑前庭系统,引起明显的眩晕和
眼震。
4.3 水杨酸类和奎宁可同时侵犯耳蜗和前庭系统,引起眩晕、耳鸣和听力减退,还可侵犯视神经,导致视力减退。
5.前庭神经元炎(vestibular neuronitis)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病变部位在前庭神经末梢、前庭神经元和前庭神经(即核前部分)。
本病多发于30~5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病情突然发作,患者常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或泌尿道感染的病史,可能由腮腺炎、麻疹或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头部转动时眩晕加剧,眩晕于数小时至数日达到高峰,后渐减轻。
多数患者没有耳鸣、耳聋,但有约30%的患者有耳蜗症状。
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倾倒、恶心、呕吐和面色苍白。
病初有明显的自发性眼震,多为水平性和旋转性,快相向健侧。
前庭功能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反应减弱,部分病例在痊愈后前庭功能会逐渐恢复。
病程为数天至6周,逐渐恢复,少数患者可能会复发。
6.脑部感染性疾病,也称为感染性眩晕,包括迷路炎、桥小脑角蛛网膜炎、小脑脓肿等。
这些疾病常伴有感染性发热,起病急性或亚急性。
常见的引起眩晕的脑部感染性疾病有:
前庭性癫痫或眩晕性癫痫是一种罕见的潜伏性癫痫,刺激前庭功能时会引起短暂的眩晕和意识丧失。
脑电图可以显示癫痫的特征性改变,抗癫痫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反射性眩晕是由胆囊炎、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罕见眩晕。
眼源性眩晕较为轻微,常在长时间注视或用目力过久后出现,闭目休息可以缓解。
眼肌麻痹引起的眩晕在向麻痹侧注视时更为明显。
从高处向下俯视也可以引起眼源性眩晕,其表现为“忽忽悠悠”的感觉,眼球水平性摆动,无快慢相之分,可能伴有复视。
深感觉性眩晕是由深部感觉障碍引起的姿态感觉性眩晕,患者常伴有Romberg征。
功能性眩晕是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主要表现为主观感觉眩晕,常呈发作性,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患者可能伴有神经官能性症状,如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但无神经系统器质性体征。
在体格检查中,可能会发现四肢腱反射对称性活跃,肢端湿冷。
该病多见于女性,常由情绪不佳、精神紧张和过劳等诱因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