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孙景民;庞雄奇;申军山;梁锋;郎静【摘要】吉尔嘎朗图凹陷是二连盆地勘探程度较高的凹陷,剩余资源量较高,勘探潜力较大.综合评价认为,沿主力生油洼槽的宝饶内带勘探潜力巨大,是该凹陷寻找非构造油气藏的主攻方向.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深化地质认识,加强了沉积、储集层预测等各方面的研究力度,精细评价、精细井位标定,突破了该带的勘探,发现了千万吨级的整装规模储量,勘探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对今后继续开展非构造油气藏的勘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5(026)004【总页数】3页(P380-382)【关键词】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非构造油气藏;宝饶内带;层序地层;储集层预测【作者】孙景民;庞雄奇;申军山;梁锋;郎静【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华北石油物探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422吉尔嘎朗图凹陷位于二连盆地东部,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单断箕状凹陷,勘探面积约1 000 km2,主生油洼槽不足300 km2(图1)。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明显的隆起构造基本上已被钻完。
因此,应及时地转入对非构造油气藏的勘探。
2002年在林4井获得突破,拉开了该领域的勘探序幕。
但是,与构造油气藏相比,非构造油气藏的勘探存在以下几个难点:①具有隐蔽性,圈闭识别难度大;②成藏条件、运聚机理具有特殊性;③缺乏完整的评价系统,难以准确评价[1]。
针对凹陷的发育特点和沉积特征,对非构造油气藏的勘探逐步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于非构造油气藏勘探程序:资源评价,寻找有利区带;区域层序研究,确定主要勘探层系;构造背景研究,确定圈闭类型;沉积储集层研究,优选砂体发育区;构造、沉积、成油条件综合研究,确定靶区。
通过近年确定的“以岩性油藏为主要勘探领域,以寻找有利储集体为主线,优选有利圈闭,寻找富集区块”的勘探思路,开展深入的油气成藏条件综合分析,整体部署,分两个阶段实施预探,油气勘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剩余油气资源量大多年的勘探实践和地质研究证实,宝饶中洼是凹陷内油气成藏条件最为有利的区带,其中部具有深达3.5 km以上的生油洼槽,北部陡带和南部斜坡,已经发现赛汗组、腾二段、腾一段、阿尔善多套含油层位,具有有利的成藏组合。
资源量计算结果表明,凹陷累计探明地质储量3 472×104t,控制储量185×104t.根据第2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剩余资源量为(1 797~3 614)×104t.第3次油气资源评价的未发现资源量期望值为3 899×104t,资源潜力较大。
剩余资源量主要分布于中洼槽内。
(2)近主洼槽,油气资源丰富二连盆地是由多凹陷形成的盆地,其中主洼槽起控制作用,决定了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吉尔嘎朗图凹陷内的油气分布同样受到这一基本成藏规律的控制[2,3]。
以往大规模的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南斜坡较高部位的宝饶-锡林断鼻构造带,探井密度达1~2口/km2,勘探程度高,已无深化勘探的潜力。
宝饶内带到洼槽中尽管构造单一,但生、储、盖组合最为有利,应该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凹陷发育了西洼槽、中洼槽和北洼槽3个沉积洼槽。
通过多年的勘探,证实中洼槽是凹陷的主力生油洼槽。
其分布面积约300 km2,最大埋深在3.5 km以上,纵向上发育了腾二段、腾一段、阿尔善3套烃源岩层,尤以腾一段为佳,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2.91%,氯仿沥青A质量分数平均0.225 6%,总烃质量分数1397× 10-6,生烃潜力平均9.37 kg/t,母质类型属腐殖-腐泥型。
由于生油岩埋藏深、演化程度较高,使得中洼槽生油条件最好,控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以及油藏的分布。
在洼槽附近及周边场所应该是油气最为有利的聚集区带。
(3)良好的构造背景宝饶内带在平面上处于中洼槽部位,构造上处于斜坡的最下端部分。
由于位置偏低,在沉积演化时期受到的应力作用减弱,造成断裂欠发育、构造呈北倾的单一斜坡,在这种背景上,构造圈闭很难形成。
从其他条件分析,因其处于生油洼槽之中,又具有斜坡的构造背景,应是洼槽长期排烃和油气运移的指向;在沉积上,还处于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最前缘部位,具备岩性砂体形成的条件。
(4)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吉尔嘎朗图凹陷南部是长期抬升的继承性斜坡,斜坡高部位是兴安岭隆起带。
研究表明,兴安岭隆起带是凹陷主要的物源供应区,沿斜坡发育了以辫状河三角洲为主的沉积体系,在斜坡中部入湖处主要形成了吉45、吉36两个局部三角洲沉积。
在斜坡背景上沉积形成了水下河道、滩坝砂等多种沉积砂体。
斜坡中部的宝饶-锡林构造带,由于断层发育,且为水下河道等有利的砂体分布相带,形成了以构造圈闭为主要样式的圈闭,成藏条件良好。
目前已发现的油藏大都集中在这一带上,探明储量占到总探明储量的90%以上。
在斜坡的较低部位,即洼槽区的宝饶内带、三角洲前缘入湖的过渡部位,应该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
(1)重新处理老资料,以发现砂体和非构造圈闭为了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资料重新处理,并采取了以下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叠前、叠后高保真去噪,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串联反褶积、串联反Q滤波、匹配滤波、提高分辨率;DMO、共散射点成像,提高对断层、断点的识别能力;三维偏移处理技术(主要进行了三维数据的插值处理、偏移速度的选择与平滑)。
偏移方法上选用了有限差分全三维一步法偏移处理技术。
处理后的地震资料品质明显得到改善,资料的标准层反射界面、波组特征清楚,分辨率、信噪比得到提高,能够满足开展非构造油藏研究工作的需要。
(2)开展精细层序地层学研究,以深入研究储集层非构造油藏受构造-沉积体系的双重控制,因此,深化宏观地质结构、构造背景、沉积体系研究对找准岩性油藏有利发育区带至关重要。
为此,开展了精细层序地层学研究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遵循界面最大原则、统一性原则、等时性原则等层序划分基本原则,以钻井、地震、测井及露头等资料综合识别不整合面来划分地层层序。
通过综合分析各种资料进行了层序的划分,从阿尔善组到腾二段,在地震剖面上共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SB1为白垩系凹陷基底;SB2为阿尔善组砂岩段顶部;SB3为腾一段顶部,腾一段顶部出现红色泥岩,表明露出地表,有局部剥蚀;SB4为腾二下段Ⅲ油组顶面,相当于T5地震反射界面;SB5为腾二段顶部,相当于T3地震反射界面。
在阿尔善组到腾格尔组之间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SQ1(T11—T8),相当于阿尔善组地层;SQ2(T8—T6),相当于腾一段地层;SQ3(T6—T5),相当于腾二下段地层;SQ4(T5—T3),相当于腾二上段地层。
在阿尔善组到腾格尔组之间识别出4个最大湖泛面:F1为阿尔善早期湖侵形成的密集泥岩段;F2为腾一段早期最大湖侵面,泥岩段大面积发育,该界面以上发育高位体系域的砂岩储集层;F3为腾二段下部泥岩段,早期形成的最大湖侵面;F4为腾二段晚期湖侵面,由于后期地层快速抬升,发生剥蚀,形成SB5层序界面,凹陷结束湖相沉积。
4次湖侵期,形成4套生油岩,以腾一段早期的规模最大,形成了凹陷主要的烃源岩。
本区主要目的层是阿尔善组到腾一段、腾二下段,即SQ1、SQ2、SQ33套层序。
在3套层序中分别划分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
储集层主要分布在层序SQ3、SQ2的高位体系域中。
(3)构建油藏模型综合分析岩心、电性、区域地质资料及层序地层研究成果认为,在洼槽区主要存在早期湖底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楔型砂、小型水下分支河道等微相沉积,砂体分布范围小,为规模不大的小型砂体。
砂体单层厚度较薄,一般厚度2~3 m,受砂层厚度、胶结物含量,特别是受碳酸盐岩胶结物的影响,储集层物性较差,岩心物性分析为中低孔、中低渗透层。
这些砂体沿宝饶洼槽内带分布,近北东方向线性展布,不同类型的砂体相叠加连片,在洼槽内带的斜坡背景上,形成沿生油洼槽分布的构造-岩性、岩性圈闭带。
(4)加强老井复查工作,重新认识区带油气分布复查老井的录井显示、电测解释、所处的构造位置、是否钻在圈闭内,由此重新认识区带的成油性。
分析认为,吉85井腾二段内虽已见到薄油层,但砂体较薄。
地震相识别和储集层反演均表明,好砂体在靠近西南近洼槽的较低部位,砂体变厚,储集层变好。
后钻的林4井证实这套储集层明显变厚,与钻前的预测相符。
(5)储集层预测,刻画砂体空间展布为了更精细刻画各期砂体的空间变化,对地震数据体进行重新采样,使采样率达到2 ms,依据该区地质特点和实际资料状况,选取地震反演、自然电位、声波、测井等参数,预测储集层的横向变化。
将已作环境校正和标准化处理的声波、密度测井资料转换为井中初始波阻抗模型,建立井旁地震道模型。
将从井旁地震道中提取的实际子波作用于井中初始波阻抗模型,得到合成记录。
通过合成记录与实际记录的迭代、比较,反复修改初始波阻抗模型。
当地震记录与测井记录最佳匹配时(合成记录与实际记录最佳接近),对应的层位关系最佳,求取的子波最合适,得到的波阻抗模型作为井旁地震道波阻抗模型。
分别对工区内15口井进行了反复标定处理,最终获得目的层段的标准波阻抗模型。
木日格油藏三维区地层变化快、相变复杂[3]。
因此,在反演过程中充分考虑地层、沉积、构造等地质模型的宏观约束与指导作用。
在地层接触关系中,主要表现为整合、上超、下超、削蚀等方式。
宝饶三维区,主要表现为上超沉积样式,因此,反演中以上超接触规律对反演过程进行宏观控制;同时,充分利用地震相解释结果,在空间上对砂体的展布范围实施适当的相控约束;构造模型上,主要以实际解释的断层对反演进行控制与约束。
在精细井旁地震道模型和地层、沉积相(地震相)、断层模型的约束下,首先从井旁地震道出发,对林4-吉85井砂体、林5井区砂体和林6井区砂体进行井间反演和外推反演;在外推反演过程中,各地震道受其与最相邻的井旁地震道模型控制,使其与最相邻的井旁地震道模型的相关系数最高。
通过反演,得到了三维波阻抗数据体,从三维波阻抗数据体上抽取过林4-林5-林6-吉36井的连井波阻抗反演剖面,从该剖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林4、林5、林6井区的砂体展布与叠置情况,为下一步的井位部署和储量上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提供钻探的林4井,在腾二段试油获得20 t/d的工业油流。
证实林4油藏是优质、有效益、开发可动用区块。
钻探的林5井在腾格尔组1220~2 170 m井段,共见到各类油气显示159 m,试油4层都获得了油流,其中在1 811 m试油获得高产油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