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2.氨基酸:含有
氨基和羧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通称。
3.等电点: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成正比,所带净电荷为零,呈圆形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作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4.肽键:一个
氨基酸的a-羧酸与另一个氨基酸的a-氨基水解变小和构成的化学键。
5.蛋白质的别构效应:又称作变构效应,就是前体蛋白与配基融合发生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引致蛋白质生物
活性发生改变的现象。
6.蛋白质的协同效应:一个寡聚体蛋白质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融合后,能够影响寡聚体中另一个亚基与配体融合的现象。
7.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
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8.凝胶过滤:
利用具有网状结构的凝胶的分子筛作用利用各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来进行分离
9.层析:等待拆分的蛋白质溶液经过一个紧固物质时,根据等待拆分的蛋白质颗粒的
大小,电荷多少及亲和力使待拆分的蛋白质在两看中反反复复分配,并以相同流速经紧固
相而达至拆分蛋白质的目的。
10.胶原蛋白:胶原纤维经过部分降解后得到的具有较好水溶性的蛋白质。
p6211.结
构域: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通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者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各行期能,成为结构域。
12.免疫球蛋白:就是一组具备抗体活性的蛋白质血清中含量最多样的蛋白质之一13.波尔效应:ph对血红蛋白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
14.热休克蛋白:是在从细菌到哺乳动物中广泛存在一类热应急蛋白质。
当有机体暴
露于高温的时候,就会由热激发合成此种蛋白,来保护有机体自身。
15.次级键:除了典型的弱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靠氢键、盐键以及强
的共价键和范德华作用力(即为分子间作用力)结合的各种化学键的总称。
16.肽平面:
肽键具备一定程度的双键(c-n键)性质(参予肽键的六个原子c、h、o、n、cα1、cα2
无法民主自由旋转,坐落于同一平面)。
17.前体蛋白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亚基共同组
成的蛋白质。
18.多酶复合体:几种酶缔合而成的结构和功能实体催化细胞代谢中的一个连续反应
的系列
19.底物:在酶的促进作用下展开化学变化的物质叫做底物。
20.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equation)则表示一个酶促发展反应的初始速度(v)与底物浓度(s)关系的速度方程,v0=vmax[s]km+[s]
[s]为底物浓度,v为不同[s]时的反应速度,vmax为最大反应速度,km为米氏常数,等
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一般时的底物的浓度。
21.酶的竞争性遏制:它与被遏制的酶的底物通常存有结构上的相似性,能够与底物
竞相争夺战酶的活性中心,从而制约酶底物复合物的构成,并使酶的活性减少。
22.活性
中心:酶分子中轻易与底物融合,并催化剂底物出现化学反应的部位23.共价催化剂:一个
底物或底物的一部分与催化剂构成共价键,然后被迁移给第二个底物。
24.酶的明镜定向效应:当专一性底物向酶活性中心靠近时,会诱导酶分子构象发
生发生改变,并使酶活性中心的有关基团和底物的反应基团恰当定向排序,同时并使
反应基团之间的分子轨道以正确方向严苛定位,并使酶促发展反应不易展开。
25.酶原转
化成:酶原转化成就是由并无活性酶原转型为活性酶的过程26.同工酶:指生物体内催化
剂相同反应而分子结构相同的酶
27.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需的,但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的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物质。
28.转变促进作用:通过自动以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并使细胞或培育的受到体细胞赢得代莱遗传表型29.熔融温度:tm值就是dna熔融温度所指把dna的双螺旋结构水
解一半时的温度。
相同序列的dna,tm值相同。
dna中g-c含量越高,tm值越高,成正
比关系。
米氏常数就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到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30.珍贵碱基:表示润色碱基,这些碱基在核酸分子中含量比较太少,但他们就是天
然存有不是人工合成的,就是核酸mRNA之后经甲基化、乙酰化、氢化、氟化以及硫化而
变成。
31.回文结构:双链dna中含有的二个结构相同、方向相反的序列32.dna的超螺旋:
双螺旋dna进一步扭曲盘绕则形成其三级结构,超螺旋是dna三级结构的主要形式。
33.
基因工程:(genetic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
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
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
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对携
带遗传信息的分子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分子工程,包括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
34.生物膜:细胞、细胞器和其环境接界的所有膜结构的总称。
35.蛋白膜蛋白:分内在蛋白和外在蛋白两种。
内在蛋白以疏水的部分直接与磷脂的
疏水部分共价结合,两端带有极性,贯穿膜的内外。
蛋白质极性:膜内在性蛋白质的极性
区突向膜表面,非极性部分埋在双层内部。
36.体温链:(respiratorychain)就是由一系列的寄氢反应(hydrogentransferreactions)和寄电子反应(eletrontransferreactions)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所共同组成的已连续反应体系,它将代谢物脱掉的雄雀氢原子交予氧分解成水,同时存有atp分解成。
37.氧化磷酸化: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联反应。
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38.底物磷酸化:所指不Immunol出席,只须要代谢物过氧化氢(水解)及其分子内部所不含能量再次原产,即刻分解成高能磷酸键的促进作用。
39.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theory)由英国的米切尔(mitchell1961)经过大量实验后提出。
该学说假设能量转换和偶联机构具有以下特点:①由磷脂和蛋白多肽构成的膜对离子和质子具有选择性②具有氧化还原电位的电子传递体不匀称地嵌合在膜内③膜上有偶联电子传递的质子转移系统④膜上有转移质子的atp酶。
40.糖酵解:在高热的条件下,最终构成乳酸或丙酮酸同时放出部分能量的过程。
41.异型乙醇蒸煮:一些细菌能通过hmp途径展开异型乳酸蒸煮产生乳酸、乙醇和co2等。
比如:葡萄糖+adp+pi--->乳酸+乙醇+co2+atp同型乙醇蒸煮:酿酒酵母能通过emp途径展开同型酒精蒸煮,即为由emp途径
代谢产生的丙酮酸经过脱羧放出co2,同时生成乙醛,乙醛接受糖酵解过程中释放的nadh+和h+被还原成乙醇。
这是一个低效的产能过程,大量能量仍然贮存于乙醇中,其总反应为:葡萄糖+2adp+2pi―>2乙醇+2co2+2atp
42.核苷酸:nucleotide,一类由嘌呤碱或嘧啶碱、核糖或脱氧核糖以及磷酸三种物质共同组成的化合物。
43.二磷酸腺苷:由一分子腺苷与两个相连的磷酸根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核苷酸。
在生物体内,通常为三磷酸腺苷(atp)水解失去一个磷酸根,即断裂一个高能磷酸键,并释放能量后的产物。
44.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因为在这个循环中几个主要的中间代谢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所以叫做三羧酸循环,又称为柠檬酸循环;或者以发现者hansadolfkrebs(英195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命名为krebs循环。
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糖类、脂类、氨基酸)的最终代谢通路,又是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反应部位:线粒体。
一个三羧酸循环:消耗一分子coa;经过四次过氧化氢,两次脱羧,一次全盘水平磷酸化;分解成一分子fadh2,三分子nadh+h+,2分子co2,一分子gtp;关键酶存有柠檬酸合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和异柠檬酸脱氢酶;整个循环反应为不能可逆反应;中间产物起至催化剂促进作用,本身无量的变化,不可能将通过三羧酸循环轻易从乙酰coa制备草酰乙酸或三羧酸循环中其他产物,同样中间产物也无法轻易在三俗酸循环中被水解为co2和h2o草酰乙酸的催化作用来源:丙酮酸缩化而变成;苹果酸过氧化氢而变成;柠檬
酸水解而变成;天冬氨酸转变而变成。
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就是三大营养物质水解水解的共同途径;就是三大营养物质新陈代谢联系的枢纽;为其他物质新陈代谢提供更多小分子前体;为体温链提供更多h+和e-
第二部分: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