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大综合>说明:本文提供了十种读书方法:教材阅读法、精读法、著名学者阅读法、导读法、厚薄读书法、八面受敌法、循环读书法、四步读书法、出入读书法。
原文来自网络,本是为高中政治课教学而服务。
但其中方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本次转载做了部分技术性的修改,以适应更广泛的学习要求。
特此说明。
教材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掌握教材内容的学习方法。
教科书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料。
学生阅读各类教材应坚持四个“结合“。
⑴粗读与精读的结合。
粗读,一般是指一种对教材只求“观其大意“的读书方式。
其特点是快速阅读。
通常的步骤是:浏览前言,通读目录,抓住重点,快速摘记,看结束语。
精读,是指在粗读的基础上,对教材“一一寻究,得其要领“的读书方式。
归纳要点,做读书笔记,立异标新。
要读好教材,必须处理好粗读和精读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读一本书或一课书时,粗读和精读要交替使用,重点内容要精读,一般内容可粗读,在几本书都要读时,对重要的书要精读,同时以读带动粗读,以粗读来补充丰富精读的内容。
⑵横读与纵读的结合。
要读好教材,必须做到横读与纵读的结合。
横读,就是着重发现和把握教材内容各个方面之间的横向的、左右的联系;纵读,就是着重发现和把握教材内容各个方面之间的纵向的、前后的联系。
横读和读,就是要求读者善于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有关知识,从而能灵活自如地加以运用。
⑶自读和群读的结合。
自读,即指一个人“埋头苦读“教材。
自读课本,据特级教师钱梦的概括,其步骤是:认读、辨体、审题、问答、质疑、评价六步。
自读课本,一般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它对读者感知理解教材,训练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群读,指的是一种有若干人组成进行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
有的叫“群体外向法“。
其作用是:将个人自读课本后得到的体会、收获与他人互相交换,互相启发,能收到“翻番“之效。
群读时,可聘请教师作具体指导。
⑷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鲁迅认为“专读书也有弊病“,正确的读书方法是“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精读法一种在粗读基础上对读物达到充分理解而进行的读书方法。
一般适用教科书、经典著作、信息量丰富且价值较高的书籍。
精读读物应有如下要求:①精读书籍要有选择性。
当今社会,书似山、报象海、刊物如林。
然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和阅读速度却都有限,要想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就必须要选择好读物。
一般来说,教科书值得精读外,还可请教师、名人、学者开列主要书目。
判定读物是否值得精读,主要看其有否“五性“:一是思想性,利于净化思想,陶冶情操。
二是实用性。
三是知识性,利于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四是专业性。
五是浓缩性。
为了节省时间可读精华节选本、缩写本和文摘类书籍。
②精读要有计划性。
围绕阅读的目的任务,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实际、生活实际、阅读能力和社会的需要,列出具体的精读书目,然后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严格地、循序渐进的阅读,方能获取预期的效果。
③精读要得法。
一要细读书序(前言、后记、跋),了解著作者或出版的旨意及对该书评判,确定和选择阅读的方法、方向。
二要通读书的目录,了解该书的体系、层次、结构及主要观点。
三是全读、分读。
对于自己熟悉的,或较易的内容,一次读完;对于比较生了生了疏的,或较难读的内容,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读。
全读和分读时,结合运用圈点符号、眉批旁注、读书笔记等方法,弄清全书的基本线索,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最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只需掌握大意或作一般了解的。
四要复读、研读。
复读,就是对某些已读过的最重要的或初读时遇到困难的内容反复阅读的方法,以便加深印象,避免遗忘。
同时在每次的重读中可以悟到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和新的疑点,所以还须运用研读法,层层深入,反复品味,达到会意时,才能寻到精英之处,这也就是爱因斯坦的“抓骨肉、去皮毛“读书法之精要。
精读时,是一种层次较高的读书方法。
因此采用精读法阅读,必须注意:①阅读者应训练和培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即指基础阅读能力(如字词句篇,语文逻辑的基础知识)和选择适当读书方法的能力。
②精读一般是在略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还要处理好博专的关系。
③精读时还要注意科学用脑,科学用时,可结合采用分配学习、交叉阅读,以期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著名学者阅读法古今中外许多富有成就的学者都在长期的阅读学习中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这里只能择其一二,介绍几种对阅读具有指导意义的“阅读成方“。
⑴朱子读书法。
即朱熹读书法。
我国古代的传统读书法的典型代表之一。
此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熹去世后,其弟子即归纳为“朱子读书六法“:①循序渐进。
读书须有次第,“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切戒急于求成。
②熟读精思。
读书“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③虚心涵泳。
即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惟笃志虚心“,方“道理明“。
④体已体察。
即读书要善于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
⑤着紧用力。
意即读书要勤奋,下苦功夫。
⑥居敬持志。
读书要有纯静专一的心境和坚定远大的志向。
⑵顾颉刚读书法。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
其读书方法开创了中国近现代阅读理论和实践的新格局。
归纳起来,可称之为“三要读书法“。
①要有正确的读书态度。
读书时要善于批判继承传统的读书法,敢于怀疑圣贤和经典,还要自觉吸收现代科学方法,不断反省和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
②要有独特的读书方法,即批判性阅读、活读。
③要做好五件事。
第一,养成读书的特殊兴趣;第二,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第三,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第四,不可有成见;第五,要广涉群书,又要精专。
⑶陈从周的杂读法。
我国著名建筑家陈从周教授在谈到读书方法时曾说,我除了读专业著作以外,最喜爱读杂书,尤其是钟爱历代文人的笔记。
要分门别类地做摘记,这样方能由杂变“纯“。
正如搞园林一样,“一木一石,残砖碎瓦“,皆为造园必须之品,为学也是如此。
他还说,读书,搞学术,要有的放矢,围绕一个问题,由一点可以引申到很多点,正如蜘蛛网,千丝万缕,离不了中心的蜘蛛。
如此持之以恒,便可在这个领域中得其梗概了。
⑷快速阅读法。
这是一种从文字中迅速吸收有用信息,提高阅读速度的读书方法。
此法为美国教育学家比尔.科斯比和苏联著名学者奥.库兹涅佐夫等人提出,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近年来此法已在苏美法等国推广使用。
此法包括三种方式:第一,跳跃式阅读。
读书时不要逐句逐段,而是跳跃式开头、读领头句、读结尾。
第二,扫描式阅读。
即阅读时视线要垂直移动,“瞄准“重要字词语便行。
第三,组合式阅读,即群读。
它要求新闻记者时不是一字字地看而是一组组地看。
做到群读需要经过不断地训练才能达到要求。
采用快速阅读法要注意以下要领:①不要重复阅读;②阅读时不要出声;③要集中思想,边阅读边理解;④阅读时要采用记忆的方法。
运用著名学者阅读法进行阅读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在读书过程中,善于博采古今中外专家学者新闻记者方法之精神,为我所用,切忌照搬硬用。
②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摸索和总结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
③世上没有一种万能的、最佳的、具体的读书方法,需要在长期的阅读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补充、完善,方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导读法在阅过程中对阅读者进行指点和辅导的方法。
导读法可使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训练阅读能力,丰富精神生活,形成良好的社会阅读风气,对提高阅读者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情操起着重要作用。
导读的常用方法有:⑴阅读心理导法。
阅读心理学认为,新闻记者的动机、兴趣、需要、阅读时的注意和情绪状态、阅读者的态度、意志及其个性心理特征等,对阅读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具有调节作用,因此对初学者、青少年读者或处于不同学习和阅读阶段的读者进行心理指导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主要方法有,师长推荐有益读物、组织读书活动、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撰写阅读指导文章、开设各类专题讲座、检查阅读效果、倡导良好社会阅读风气等等。
以此促使阅读者产生阅读需要,提出阅读目的,诱发强烈的阅读欲望,并指向具体的对象形成阅读动机,激起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阅读行为;促使阅读者在阅读中内化知识,吸取思想营养,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净化其灵魂,陶冶其情操,形成优良阅读品质,变被动型为自觉型,自主型,从而能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困难,坚持到获得最佳阅读效果。
新闻记者心理指导还必须与阅读自身努力结合起来,要因人而宜方能奏效。
⑵阅读能力导法。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阅读者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能进行自学,提高阅读学习效果,就能独立地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阅读能力指导法的运用,一般要求:加强系统而又严格的阅读训练,培养和提高阅读者的字词认读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吸收能力和语言自学技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编写阅读手册、阅读提纲;指导读者养成朗读、默读等独立阅读能力和习惯,学会寻找参考资料、利用图书馆和使用各种工具书,以及养成读书笔记的习惯等。
阅读能力的指导重在培养阅读者的独立阅读能力,在指导实践中,它往往要和其他方法结合运用,还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读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
⑶阅读方法导法。
有效的阅读,除了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阅读能力外,还必须要有良好的读书方法。
正确、适当的指导有助于读者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阅读方法。
进行阅读方法论的指导,一般的做法有:向读者介绍行之有效的阅读成方;撰写阅读方法指导文章,约请专家学者介绍读书经验,并任导读顾问;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讲座;开设读法课等待。
但是良好的读书方法,归根结底,还是靠读者自己摸索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