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专题复习--------数列
一、知识网络
二、重难点突破
热门知识点01 求数列的最大项、最小项
求数列的最小项或最大项的方法:
(1)利用作差比较法或作商比较法判断出数列的单调性,进而找出数列的最小项或最大项.
(2)令或,解不等式组,找出数列的最小项或最大项.
典例一:已知数列{an}中,an=n•()n+1,求此数列的最大项的项数.
【解答】解:假设数列的最大项的项数为an,
则满足,
则,
即,
解得,
即,
即n=4,
故数列的最大项的项数为4.
典例二: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an,求该数列的最大项.
【解答】解:an,
当x>0时,函数y=x在(0,)上递减,在(,+∞)上递增,
∴当n=4时,4,
当n=5时,5, ∴当n=4时,n最小,此时an最大,
即最大项为a4
热门知识点02 由Sn与an间的关系求an
(1)已知求
由前项和求通项公式的主要步骤有四部:①令确定;②由确定;③检验②中时的结果是否等于;④写出通项公式(若③中符合,则合着写;若不符,则分段写).
(2)已知与之间的关系求
解决此类问题通常有两种途径:①由关系式消去建立与或之间的关系求;②由关系式消去建立与或之间的关系求,进而求.
典例一: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3+2n,求an.
【解答】解:a1=S1=3+2=5,
an=Sn﹣Sn﹣1=(3+2n)﹣(3+2n﹣1)=2n﹣1,
当n=1时,2n﹣1=1≠a1,
∴.
典例二:数列的前n项的和Sn=2n2+n+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答】解:当n≥2时,有an=Sn﹣Sn﹣1=2n2+n+1﹣[2(n﹣1)2+(n﹣1)+1]=4n﹣1;,
而a1=S1=4不适合上式,
所以.
热门知识点03 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题
对于等差数列的运算问题,可观察已知项和所求项的序号之间的关系,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求解. 典例一: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1+a8+a12=12,则S13=( )
A.104 B.78 C.52 D.39
【解答】解:因为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1+a8+a12=3a1+18d=3a7=12,故a7=4,所以S1313a7=13×4=52.
故选:C.
典例二: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2+a5+a12+a15=36,则S16=( )
A.288 B.144 C.572 D.72
【解答】解:a2+a5+a12+a15=2(a2+a15)=36,
∴a1+a16=a2+a15=18,
∴S168×18=144,
故选:B.
热门知识点04 求数列{|an|}前n项和的方法
给出数列,要求数列的前项和,关键是分清取什么值时.
一般地,如果数列为等差数列,为其前项和,,那么有:
(1)若,则由
(2)若,则由
典例一: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7=35,a2a4=45.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记bn=|an|,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解答】解:(1)设数列{an}的公差为d,
由S7=35,a2a4=45,
得,
解得,
∴an=11+(n﹣1)×(﹣2)=13﹣2n. (2)由an=13﹣2n>0,得n,
∴当n≤6时,an>0,
此时Tn=|a1|+|a2|+…+|an|=a1+a2+…+an
12n﹣n2,
当n>6 时,an<0,
此时Tn=|a1|+|a2|+…+|an|=a1+a2+…+a6﹣(a7+a8+…+an)
=2(a1+a2+…+a6)﹣(a1+a2+…+a6+a7+…+an)
=2×(12×6﹣62)﹣(12n﹣n2)=n2﹣12n+72,
∴Tn.
典例二: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5=﹣5,S7=﹣49.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和前n项和Sn;
(2)求数列{|an|}的前24项和T24.
【解答】解:(1)由题得,,
∴an=﹣13+2(n﹣1)=2n﹣15,
Snn(n﹣14).
(2)当1≤n≤7时,an<0,当n>8时,an>0.
S7=7×(7﹣14)=﹣49,S24=24×(24﹣14)=240.
∴T24=﹣S7+(S24﹣S7)=S24﹣2S7=338.
热门知识点05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性质的应用
利用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解题,属同行通法;利用性质解题,方法灵活,技巧性强,有时能使计算简便.
等比数列前项和的性质:
①项的个数的“奇偶”性质:等比数列中,公比为,
a.若共有项,则; b.若共有项,则.
②“片断和”性质:等比数列中,公比为,则个连续项的和(和不为0),
构成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典例一:已知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S3=6,S6=54,则数列{an}的公比为( )
A. B. C.2 D.3
【解答】解:依题意可得q≠1,
∵S36,S654,
∴1+q3=9,
∴q=2,
故选:C.
典例二:已知数列{an}为等比数列,满足a3a11=6a7;数列{bn}为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为Sn,且b7=a7,则S13=( )
A.13 B.48 C.78 D.156
【解答】解:∵数列{an}为等比数列,满足a3a11=6a7,
∴6a7,
解得a7=6
∵数列{bn}为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为Sn,且b7=a7,
∴b7=a7=6,
∴S1313b7=13×6=78.
故选:C.
热门知识点06 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公式法求和
①直接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②掌握一些常见的数列的前项和公式. .
.
.
.
(2)倒序相加法求和
如果一个数列中,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的和相等,那么求这个数列的前项和可用倒序相加法,如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即是用此法推导的.
(3)错位相减法求和
错位相减法求和适用于型数列,其中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4)裂项相消法求和
利用裂项消法求和时,应注意抵消后并不一定只剩下第一项和最后一项,也有可能前面剩两项,后面剩两项,再就是通项裂项后,有时需要调整前面的系数,使裂项前后保持相等.
常见的拆项公式有:
①若是等差数列,则,.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5)分组转化法求和
数列求和应从通项入手.有的数列,从通项上看,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但将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数列或常见的数列,对这列数列求和,应先拆开,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即可.
(6)并项求和法
对一些特殊的数列来说,将某些项合并在一起就具有某种特殊的性质,因此,在求数列的前项和时,可将这些项放在一起先求和,再求整体的和.
典例一:已知函数(x∈R)的所有正数的零点构成递增数列{an}(n∈N*).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解答】解:(1)因为,
所以由题意有,
这就是函数f(x)的全部零点.
又由已知函数f(x)的所有正数的零点构成递增数列{an},
所以{an}是以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所以an=n;
(2)n•()n,
则前n项和Tn=1•()1+2•()2+…+n•()n,
Tn=1•()2+2•()3+…+n•()n+1,
相减可得Tn=()+()2+…+()n﹣n•()n
n•()n,
化简可得Tn=2﹣(n+2)•()n.
典例二: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1=1,Sn+1﹣3Sn=1(n∈N*).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bn}满足:bn=log3an+1,{bn}的前n项和为Tn,求的值.
【解答】解:(1)a1=1,Sn+1﹣3Sn=1(n∈N*). 可得Sn﹣3Sn﹣1=1,n≥2,
相减可得an+1=3an,
则数列{an}为首项为1,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可得an=3n﹣1;
(2)bn=log3an+1=log33n=n,
前n项和为Tnn(n+1),
2(),
可得2(1)
=2(1).
热门知识点07 数列的应用
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数列的实际应用问题也在历年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解答数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①审题:仔细阅读材料,认真理解题意.
②建模:将一直条件翻译成数学(数列)语言,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分清涉及的数列的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是求通项还是求前项和.
③求解:求出该问题的数学解.
④换元:将所求结果还原到实际问题中.
(2)数列应用问题的常见模型:
①等差模型:一般地,如果后一个量与前一个量的差是印个固定的具体量,该模型是等差模型,这个固定量就是公差.其一般形式是(常数).
②等比模型:一般地,如果后一个量与前一个量的比是一个固定的数(一般为百分数),该
模型是等比模型,如增长率问题,利率问题,分期付款问题.
③混合模型:在一个问题中,同时涉及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模型.
④递推数列模型:如果容易找到数列任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或前几项间的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