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9方剂【三、和解剂】凡具有疏泄调和作用,以舒畅气机、和解少阳、调和脏腑功能的方剂,称为和解剂。
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根据本类方剂的不同作用,常用方剂可分为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肠胃剂。
凡邪在表,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不宜使用和解剂。
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 12 g 黄芩 9 g 人参 9 g 半夏 9 g 炙甘草3 g 生姜 9 g 大枣 4 枚【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 1、少阳证。
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脉弦。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本方为邪犯少阳胆经,胆胃不和所致的少阳证主方。
少阳位居半表半里,邪正交争,故寒热往来;少阳经布散胸胁,邪犯则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气机郁滞,不能调畅情志,故心烦;木郁土壅,运化失职,则不欲饮食;胃气上逆,则喜呕;咽干、口苦、目眩等均为少阳郁热所致。
方中柴胡为少阳经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为君;黄芩苦寒,清少阳相火为臣;柴芩相配,一散一清,共除少阳之邪。
人参补气健脾,甘草调和益中,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三者共为佐药。
生姜、大枣益气和胃,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共为使药。
如此配伍则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jí)然汗出而解”(《伤寒论》)【临床运用】本方为治疗少阳病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运用本方的依据是寒热往来,胁胀口苦,脉弦。
【使用注意】表证未入里时不宜使用。
【歌诀】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各10 g 甘草 3 g 生姜 3 g 薄荷 3 g【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脾虚证。
症见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纳差便溏,或月经不调,经前乳房作胀,舌淡红,脉弦缓。
【方解】本方证为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肝脾不和所致。
肝气郁结,经气不利,则胸胁胀痛,乳房作胀;肝胆表里经相传,少阳枢机不利,故寒热往来;木郁土虚,脾运失常,故纳差,便溏;清阳不升,故头痛目眩;化源不足,疏泄失常,冲任二脉受损,则月经不调。
此补泻均不适宜,唯调和一法。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展清阳为君药;当归、白芍补血和营,养血柔肝,为臣药;茯苓、白术健脾补中,以资化源,生姜辛散,既可助柴胡解郁,又可助茯苓、白术和中,薄荷味辛入肝助柴胡解郁,又能利咽化痰,共为佐药;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调和肝脾为使药。
诸药合用,既可疏肝气以解肝郁,补肝体以养肝用,又可实脾土以御木乘,助运化以生营血,如此则体用兼顾,肝脾共治,诸症自愈。
【临床运用】本方既是调和肝脾的要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
运用本方的依据是胁痛,倦怠,纳差,脉弦缓。
1、兼见月经不调有热症者,加丹皮、栀子以凉血清热,疏肝健脾,名丹栀逍遥散。
胁痛甚者,加香附、郁金理气解郁止痛。
血虚甚者,加熟地滋阴补血,名黑逍遥散。
2、慢性肝炎、慢性咽炎、慢性胆囊炎、胸膜炎、慢性胃炎、神经官能症、乳腺增生症,更年期综合症,若兼见上症均可用本方。
3、可作汤剂加减应用。
【使用注意】阳热盛者不宜使用。
【歌诀】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舒肝养血又健脾,肝郁脾虚此方良。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组成】白术 9 g 白芍 6 g 陈皮 6 g 防风 6 g【功效】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肝旺脾虚之痛泻证。
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溏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弦缓。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
《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其特点是泻必腹痛。
其病机是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在脾虚运化失常时,乘土妄克,清阳不升,反下行,故腹痛即泻,泻后气机暂疏故痛减。
治疗当宜补脾抑肝,祛湿止泻。
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为臣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防风辛散祛湿,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且有燥湿止泻之功,故人称“防风辛燥发扬,最泄湿土而达木郁”,其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
四药相合,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止痛,使脾健肝柔,气机调和而痛泻自止。
【临床运用】本方为治肝脾不和之痛泻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痛缓,脉弦缓为辨证依据。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急性肠炎、神经性腹泻、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于脾虚肝实见上述症状者。
【使用注意】虚寒泻不宜使用。
【歌诀】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组成】半夏 12 g 黄芩 9 g 干姜 9 g 人参 9 g 黄连 3 g 大枣 4 枚甘草 9 g【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本方因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气机不利所致。
因寒热互结,气机升降不利而心下(胃脘)痞满,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
【方解】本方因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气机不利所致。
寒热互结,气机升降不利而成心下(胃脘)痞满,但满而不痛;脾胃失和,胃气不降则呕吐,脾气不升则下利。
方中半夏苦辛温燥,善散结消痞,和胃降逆为君药;干姜辛热以温中散寒、又助半夏以降逆,黄芩、黄连苦寒清降、以泻热开痞,共为臣药;人参、大枣补益中气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临床运用】本方为治疗脾胃不足,寒热互结之痞满证的要方,以心下痞满,呕吐泻痢,苔腻微黄为辨证依据。
【使用注意】食积和痰浊内结之痞满者忌用。
【歌诀】半夏泻心黄芩连,干姜人参枣草全,心下痞满或呕吐,法在调阳而和阴。
【四、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滋阴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称为清热剂。
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里热证,系指外感之邪入里化热或内生火热而致发热,但热不寒,口渴,喜冷饮。
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症而言。
其证表现有在气分、血分之异,实热、虚热之分,脏腑偏胜之殊。
见证不同,则治法方药各异。
本节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和清退虚热五类方剂。
清热剂为里热证而设,只有在外邪已解,或里热虽盛而尚未成阳明腑实的情况下才可应用。
清热药多为甘寒、苦寒之品,因甘寒多滋腻碍胃,苦寒多伤阳败胃,苦燥多耗伤阴液,故须配伍醒脾和胃滋阴之品。
另外,为消除寒热格拒现象,常用“反佐”法,配伍“反佐”药,但其用量宜轻、宜少。
【(一)清热泻火剂】清热泻火剂适应于热在气分,症见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
方剂以清热泻火药知母、石膏等组成。
因热易伤津,故常配益气生津之品。
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 30 g 知母 9 g 炙甘草 3 g 粳米(先煎) 9 g【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热盛或外感温热病气分热盛。
症见壮热头痛,面赤恶热,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大汗出,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寒邪化热入里传入阳明经,或外感温邪传入气分伤及阴津所致。
邪热充斥,故壮热头痛,面赤恶热;迫津外泄而大汗出;津液大伤则口渴,饮水自救;舌脉均为热盛之象。
方中重用,甘、辛、大寒之石膏品,清热泻火,透解阳明气分之热,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清热生津止渴,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清热泻火,养阴除烦作用更强。
粳米益胃养阴,防止石膏、知母寒凉伤胃为佐药。
炙甘草温胃和中,为使药。
诸药合用,清热泻火作用显著,是清热之中寓有生津之效,护胃之功,使邪热得消,津液恢复,而诸症自除。
【临床运用】本方是治疗阳明经证、气分实热证的主方。
临床使用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力(四大症)为辨证依据。
临床可根据不同病情,加减应用。
1、白虎汤证但汗多而气津两伤,脉大无力者,本方加人参益气生津,方名白虎加人参汤。
2、白虎汤证兼有温疟症状,以无寒但热、骨节烦疼为特点,或风湿热痹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等症,本方加桂枝以通络散邪,方名白虎加桂枝汤。
3、湿温病热重于湿而见胸痞、苔白腻之证,以及风湿热痹见身热、关节肿痛等,本方加苍术以祛湿健脾,方名白虎加苍术汤。
现代常用以治疗流脑、麻疹、出血热、脑膜炎、肺炎、糖尿病等阳明气分热盛,伤及津液者。
【使用注意】凡表证未解,邪未传里;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脉见浮细或沉者等均禁用本方。
【歌诀】白虎膏知甘草梗,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二)清热凉血剂】清热凉血剂适应于热入营分、血分证,以清热凉血药组成。
若气分证未罢,需配伍清气分药,如金银花、连翘、竹叶等透热转气。
清营汤(《温病条辨》)【组成】犀角 1 g(水牛角 100 g)玄参 9 g 生地 15 g 麦冬 9 g 竹叶 3 g 丹参 6 g 黄连 5 g 银花 9 g 连翘 6 g 【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
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烦躁不眠,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方解】本方证是由于温热之邪传入营分,灼伤营阴,扰乱心神所致。
邪热入里,耗伤营阴,故身热夜甚;热扰心神则谵语,烦躁不眠;迫血妄行则斑疹隐现;舌、脉均为热盛伤阴之征。
方中犀角(用水牛角代替)咸寒解毒,清营凉血化斑,为君药;玄参、生地、麦冬清热养阴,为臣药;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透热转气,黄连、竹叶清心泻火解毒,共为佐药;丹参凉血散瘀,以防血与热结,又能引药入营分,为使药。
诸药合用,具有清营分热毒,透营热转出气分的特点。
【临床运用】本方为清营解毒的重要方剂。
临证应以身热夜甚,舌绛而干,脉细数,或斑疹隐隐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以治疗乙脑、流脑、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属热在营分者。
【使用注意】寒证或夹有湿邪“苔白滑者”,不可使用。
【歌诀】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组成】犀角(冲服)3 ~0.5 g(水牛角100 g 代替,先煎)生地黄 24 g 芍药 12 g 牡丹皮 9 g【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
症见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斑疹显露,斑色紫黑,或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方解】本方证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
心主血,又主神明,热入血分,一则扰乱心神,致狂躁神昏;二则迫血妄行,致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而发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症状,离经止血溢于肌肤或留阻体内又可出现发斑;热毒耗伤津液,津亏血少则舌绛,脉细数。
此时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不去,不滋其阴则火不熄,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
方用咸寒入心之犀角或水牛角为君,凉血清心解毒,使火平热降,毒解血宁;臣以甘苦寒之生地,凉血滋阴生津,既助犀角清热凉血止血,又能滋养阴血;用苦心寒之赤芍、丹皮为佐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