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一、名词解释题:1、饱与水汽压(E):空气中水汽达到饱与时的水汽压。
2、相对湿度(U):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与水汽压的百分比。
3、饱与差(d):同温度下饱与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4、露点温度(td ):在气压与水汽含量不变时,降低温度使空气达到饱与时的温度。
5、降水量: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与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
6、干燥度:为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
7、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
8、降水距平:就是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之差。
9、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10、辐射雾:夜间由于地面与近地气层辐射冷却,致使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以下所形成的雾。
11、露点12、水分临界期13、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
14、冰晶效应:就是指在温度低于0℃时,由于平冰面的饱与水汽压低于平水面的饱与水汽压,对水面还未饱与的水汽压来说冰面已达到饱与,此时在水滴与冰晶共存的条件下,水滴将不断蒸发而冰晶将不断增长的现象。
15、二、填空题:1、低层大气中的水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1)减少。
2、蒸发量就是指一日内由蒸发所消耗的(2)水层厚度。
3、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3)相反。
4、使水汽达到过饱与的主要冷却方式有(4) 辐射冷却、接触冷却、(5)混合冷却与(6)绝热冷却。
5、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露点温度越(7) 高。
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与时,则相对湿度就是(8) 100%。
6、根据土壤含水量由多到少,可将土壤蒸发速率分为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
7、达到过饱与状态的途径:一就是增加大气中的,二就是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
8.饱与差等于零时,相对湿度等于_____。
9、饱与水气压随温度的升高而_升高(增大)_。
10、当水汽压不变时,相对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降低(减小)_。
11、农田蒸散就是由__植物蒸腾_与___土壤蒸发_组成。
12、水汽达到过饱与状态的途径:一就是增加大气中的_水汽含量_,二就是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__降低温度_。
13、云滴的增长过程有两种,即凝结(凝华)增长与_碰并增大_。
14、空气冷却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辐射冷却、绝热冷却、接触冷却与混合冷却。
15、按云的成因可将云分为积状云(对流云)、层状云(滑升云)与波状云(波动云)。
16、水分就是作物光合作用合成__有机质的原料。
17、作物的水分临界期较短的作物与品种适应不良水分条件的能力_强(较强)_。
18、一般植物水分临界期为_花芽分化旺盛时期_。
三、判断题:1、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饱与差则等于零。
错2、相对湿度在一天中,中午最大,早上最小。
错3、甲地降水相对变率较乙地同时期的相对变率大,说明甲地降水量比乙地多。
错4、形成露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上,出现霜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下。
对5、当干燥度小于0、99时,为湿润,大于4为干燥。
对6、、只要空气温度降低到露点以下,空气中就有凝结现象发生。
错7、水溶液浓度越大,水分蒸发速率越小。
错8、土壤含水量较大时,土壤结构越疏松土壤蒸发越强。
对9、四、选择题:1、当饱与水汽压为8hPa,相对湿度为80%,则水汽压为(①)。
①6、4hPa,②4、6hPa,③8、0hPa,④4、0hPa2、当相对湿度为100%时,则(③)。
①气温高于露点,饱与差=0;②气温=露点,饱与差大于零;③气温=露点,饱与差=0;④气温低于露点,饱与差小于零。
3、中午相对湿度变小,主要因为气温升高,从而使(②)。
①e增大,E不变;②E比e更快增大③E减小,e更快减小;④蒸发量增大,E降低。
4、四川地区裸地上空相对湿度日变化()。
A与空气温度日变化相同就是单峰型B为双峰型曲线C与空气温度日变化相反就是倒单峰型D为不规则曲线5、( )指的就是植物蒸散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制造得的干物质重量。
A蒸腾系数B蒸腾效率C水分利用率D水分有效利用率6、比较A、B两地区8月份,降水量多年变化情况时,应采用()。
A绝对变率B相对变率C平均绝对变率D平均相对变率7、“麦收隔年墒”指的就是()。
A在生长季里降水时期比较适宜B降水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较大C降水后效应D在生长季里降水强度比较适宜8、露点温度表示(C )。
A、潮湿地面温度B、空气湿度C、饱与湿空气温度D、未饱与湿空气温度9、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饱与时(A)。
A、露点温度与干球温度相等B、相对湿度较大C、绝对湿度与水汽压数值相等D、实际水汽压较大10、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离饱与程度远近的湿度参量就是(C )。
A、绝对湿度B、水汽压C、相对湿度D、露点温度11、表示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多少的湿度参量就是(D)。
A、温度露点差B、饱与差C、相对湿度D、露点温度12、当空气处于未饱与状态时,气温与露点温度的关系为(C)。
A、T<T dB、T=T dC、T>T dD、两者无关13、相对湿度大小随温度升高(A )。
A、减小B、增大C、不变D、先减小后增大14、饱与水汽压表示(C)。
A、空气的潮湿程度B、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力C、空气中能含水汽的最大限度D、空气中水汽的含量15、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离饱与程度远近的湿度参量有(B、E、F )。
A、绝对湿度B、相对湿度C、水汽压D、露点温度E、饱与差F、温度露点差16、表示空气湿度的物理量可分为两类(B、D)。
A、一类为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力,如饱与水汽压、最大水汽压B、一类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如绝对湿度、水汽压C、一类为空气温度高低,如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D、一类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饱与程度,如相对湿度、饱与差E、一类为降水变率,如相对变率、绝对变率17、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有(A、B、C)。
A、绝对湿度B、水汽压C、露点温度D、相对湿度E、饱与差18、饱与水汽压(A、C )。
A、随温度升降的改变量,在高温时比低温时大些B、随大气中水汽的增加而迅速增大C、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D、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饱与的程度E、可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含量19、潮湿土壤水分蒸发主要决定于(D )。
A、土壤湿度B、空气湿度C、土壤质地D、土壤温度20、干燥度就是以某-地区同期的( B )与(D)的比值来表示。
A、蒸发量B、水面可能蒸发量C、蒸散量D、降水量21、大气中凝结核的存在( B),促进水汽凝结。
A、使水汽的饱与水汽压增大B、使水滴曲率增大C、对水汽分子具有吸引力D、使温度露点差增大22、形成露与霜的有利天气条件就是(C)。
A、有云的夜晚B、有风的夜晚C、晴朗有微风或无风的夜晚D、地面有效辐射小的夜晚23、霜冻对作物的危害主要就是(C)。
A、结霜B、结霜加低温C、低温D、高湿24、冰雹在气流(D)过程中形成。
A、上升B、下降C、稳定不动D、反复升降25、饱与水汽压(E)与蒸发面性质与形状的关系就是(D)。
A、纯水面的E比冰面小B、溶液面的E比纯水面大C、平面的E比凹面小D、小水滴的E比大水滴大26、山坡雾就是由于(D)冷却而产生的。
A、辐射冷却B、接触冷却C、混合冷却D、绝热冷却27、地面凝结物雾凇与雨凇就是由于(B)冷却而产生的。
A、辐射冷却B、接触冷却C、绝热冷却D、混合冷却28、地面凝结物露与霜就是由于(A)冷却而产生的。
A、辐射冷却B、接触冷却C、绝热冷却D、混合冷却29、“深山云雾产好茶”就是由于雾削弱了太阳辐射中的( C)。
A、红外线B、可见光C、紫外线D、红橙光30、露就是因夜间地面与地面上物体表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或物体表面的空气温度降到( C)以下时,在地面或物体表面上所产生的凝结物。
A、零度B、一定温度C、露点温度D、地面温度31、高积云属于(B )云系。
A、层状云B、波状云C、积状云D、滑升云32、积雨云属于(B)云系。
A、滑升云B、积状云C、波状云D、层状云33、雨层云属于(A)云系。
A、滑升云B、积状云C、波状云D、对流云34、云与雾的主要区别就是(A、B、D)。
A、雾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比云大B、雾与地面接触而云底距地面有一定高度C、雾内的水汽含量比云多D、雾对水平能见度的影响比云大E、雾具有夜晚生成,白天消散的日变化,而云在一天的任何时间均可形成35、降水形成的主要宏观条件就是(C、D )。
A、云底高度高B、云下的湿度低C、较强的上升气流D、充足的水汽输送36、农作物在其各个生育阶段中对水分的要求就是不同的,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也就是不同的,由于水分的缺乏或过多,对作物(D)影响最大的时期叫做作物的水分临界期。
A、、光合作用B、对茎、叶的生长C、产量D、发育速度37、五、简答题:1、何谓降水变率?它与旱涝关系如何?答: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
它表示降水量变动情况,变率大,说明该地降水量距平均值的差异大,即降水量有时远远超过多年的平均值,这样就会出现洪涝灾害;相反,有时降水量远远少于平均降水量,则相应会出现严重缺水干旱。
2、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如何?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相反。
最大值出现在凌晨,最小值出现在14~15时。
年变化一般就是冬季最大,夏季最小。
但若受海陆风及季风影响的地方,其日、年变化,有可能与气温相一致。
3、影响农田蒸散的主要因子就是什么?答:有三方面:(1)气象因子。
包括辐射差额、温度、湿度与风等; (2)植物因子。
包括植物覆盖度、植物种类、生育状况等; (3)土壤因子。
包括土壤通气状况、土壤含水量、土壤水的流动情况等。
4、为什么相对湿度与气温日变化趋势相反?答:相对湿度f =(e/E)×100% 。
(1分)气温升高时,虽然地面蒸发加快,水汽压增大,但这时饱与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得更多些,使相对湿度反而减小。
(2分)同样的道理,在气温降低时,水汽压减小,但就是饱与水汽压随温度下降得更多些,使相对湿度反而增大。
(2分)5、相对湿度的年变化、日变化有哪些规律?答: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相反,最大值出现在清晨,最低值出现在午后,滨海地区例外。
(2分)年变化:一般与气温的年变化相反,温暖季节f小,寒冷季节f大。
在季风盛行地区,由于夏季风来自海洋,冬季风来自大陆,因此最大值出现在夏半年的雨季或雨季之前,最小值出现在冬季。
(3分)6、简述土壤蒸发的三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当土壤潮湿时,蒸发在土表进行。
下层水分沿毛细管上升到土表蒸发。
速率与水面近似相等,强度决定于土温、饱与差、风等气象因子。
(1分)第二阶段:土表变干(含水量<70%),形成干涸层。
水分在土壤中蒸发后,沿孔隙、毛细管扩散到土表。
速率比水面减小,主要决定于土壤中的含水量。
(2分)第三阶段:土壤表层变得非常干燥时,土壤内毛细管的供水作用停止,蒸发仅在深层进行,水汽沿孔隙扩散到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