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电化学理论基础2
C = q/E
Q:电量(库仑,C); E:电位(伏特,V); C:电容(法拉弟,F)
+Q ++++++++
--------
E
-Q
e
当对电容器施加电位时,电荷在金属板积累,且定向排列在 两个极板上的电荷数目相等,符号相反,同时在电容器充电过程 中有充电电流通过。
5
电极/溶液界面电荷层的形成
双电层( double layer ): 由于电极 / 溶液界面带有的电 荷符号相反,故电极/ 溶液界面上的荷电物质能部分地定 向排列在界面两侧,称为双电层。
+ + + +
O H H + + +
q =0
q <0
电极溶液界面上的水分子偶极层
15
特性吸附
溶液中的离子除了因静电作用而富集在电极 / 溶液界 面外,还可能由于与电极表面的短程相互作用而发生 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这种吸附与电极材料、离子本 性及其水化程度有关,被称为特性吸附。
3
理想极化电极( IPE) :无论外电源怎样给它施加电位,
均无电流通过电极/溶液界面进行传递的电极称为理想极 化电极。 当理想极化电极的电位改变时,由于电荷不能穿过其界 面,所以电极/溶液界面的行为类似于电容器。
4
1.3.1 电极的电容与电荷
电容器(Capacitor) 是由介电材料分开的两块金属薄片组成的,对于特定的 电容器,其电容的值是固定的。 e
金属 溶液
qM = -qS
金属 溶液
qM:金属电极上带的电荷; qS:溶液中带的电荷;
在给定的电位下,电极/溶液界面特性可用双电层电容来表征。
6
1.3.2 双电层理论概要
自发形成的双电层
M
+ + + + + + + + + + + + + + +
S
M
+
S
+
M
+
S
+
+
+
+
+
+
(a)离子双电层
(b)吸附双电层
无紧密层
扩散层
11
3. Stern模型(1924)Gouy-Chapman-Stern(GCS)模型
溶液中离子受到电极表面的库仑静电力和热运动双重
作用,库仑力试图使离子整齐地排列在电极表面附近,而
热运动则力图使其均匀分布在溶液中,这两种作用互相抗 衡的结果是:部分电荷在靠近电极表面处形成紧密层,另 一部分电荷分布在离电极表面稍远处形成扩散层。 Stern 模型较好的反映了界面双电层的真实结构,可以较
紧密层
10
2. Gouy-Chapman模型(扩散层模型)(1910-1913)
溶液中的离子在静电和热运动作用下, 按势能场中粒子的分配规律分布在邻近界 面的液层中,即形成“分散层”。分散层 中的电势与距离呈曲线关系。 优点:假设离子电荷为理想的点电荷,可 较满意地解释稀溶液中零电荷电势附近出 现的电容极小值; 缺点:完全忽略了紧密层,当溶液浓度较 高或表面电荷密度值较大时,计算得出的 电容值远大于实验测得的数值,而且解释 不了微分电容曲线上“平台区”的出现。
(c)偶极双电层
7
紧密双电层
在金属相中,自由电子的浓度很大,可达1025 mol/dm3 , 少量剩余电荷在界面的集中并不会明显破坏自由电子的
均匀分布,因此可认为金属中全部剩余电荷都是紧密分
布的,金属内部各点的电势均相等。 在溶液相中, 当溶液总浓度较高,电极表面电荷密度较 大时,离子热运动困难,对剩余电荷分布的影响小,电极
因此,GCS双电层方程式对界面结构的描述只能是一
种近似的、统计平均的结果,而不能用作准确的计算。
14
4. Bockris, Devanathan, and Muller (BDM)模型
BDM模型是对stern 模型的补充和修正,主要考虑两个方 面:一个是溶剂化(水化)作用,一个是离子的吸附。 M S M S M S
Xinjiang university
Material electrochemistry
材料电化学
主讲:谢亚红 副教授 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化学与工程教研室
1
1
第一章 电化学理论基础
§ 1.1 电化学体系的基本单元
§ 1.2 电化学过程热力学
§ 1.3 非法拉第过程及电极溶液界面性能 §1.4 法拉第过程和影响电极反应速度的因素 §1.5 物质传递控制反应绪论 § 1.6 电化学研究方法介绍
满意地解释电容微分曲线上在零电荷电势附近出现的电容
极小值和两侧出现“平台”的实验事实。
12
13
Stern模型推导GCS方程时的假设
(1) 把离子电荷看成点电荷并假定电荷是连续分布的;
(2)
假设介质的介电常数不随电场强度变化;
(3) 只简单地把紧密层描述成厚度不变的离子电荷层,忽略 了紧密层组成的细节及由此引起的紧密层结构与性质 上的特点。
与溶液间的静电作用对剩余电荷分布起主导作用,溶液中
的剩余电荷倾向于紧密分布,形成紧密双电层。
8
扩散双电层
• 如果溶液总浓度较低,或电极表面电荷密度较小,那么离 子热运动的作用增强,而静电作用减弱,形成紧密与分散 层共存的结构。如果由半导体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组成电极 体 系 , 那 么 在 固 相 中 , 由 于 载 流 子 浓 度 较 小 ( 约 为 1017 mol/dm3 ),则剩余电荷的分布也将具有一定的分散性。
金属与稀溶液界面的 双电层结构
半导体与稀溶液界面的 双电层结构
9
一、双电层结构模型 1. Helmholtz模型(1879)
“平板电容器”模型或“紧密双电层”模型。 电极表面上和溶液中的剩余电荷都紧密排 列在界面两侧,形成类似平板电容器的界面 双电层结构(金属电极/高浓度溶液时)。 优点:基本上可以解释界面张力随电极电势变 化的规律和微分电容曲线上零电荷电势两侧各 出现一个平台区; 缺点:没有触及微分电容曲线的精细结构(即 电容随电极电势和溶液浓度变化而变化)。
2
1.3 非法拉第过程及电极/溶液界面的性能
法拉第过程:电极表面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过程中,金属 - 溶液界面间有电子 转移(跃迁)的过程,遵守法拉第定律(即:因 电流通过而引起的化学反应的量与所通过的电量
成正比)。所引起的电流称为法拉弟电流。
非法拉第过程:在电极 - 溶液界面间没有电荷转移,但是 随着电势变化,由于吸附和脱附过程发生以及双电层的充放 电,导致电极-溶液界面结构发生变化,并引起电流流动,这 种电流流动过程称为非法拉第过程,不遵循法拉第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