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1 导论:经济学、城市与城市经济学
01 导论:经济学、城市与城市经济学
3、职业和产业标准 非农人口比重、非农产业比重
城市相关概念辨析
1、城市:中国,即城镇,设区的市、不设区的市(县级市)和建区级政府,如广州市天河区、荔湾区,行政区划来定义。 3、城区:城市建成区,从城市建设角度来定义,如郑州包括金水、二七、管
资源有限,需求无限,合理配置资源
经济学:四个关键词
• 前提:稀缺性
• ——供求关系决定稀缺性和价格,资源的内在定义。
• 对象:选择行为
• ——没有选择时,没有经济学。机会成本。管理的联系
• 目标:资源有效利用
• ——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不同层面的运用.
• 性质:科学
• ——解释和预测,理论和模型,假说和检验、实证与规范
城市是“城”与“市”的结合
“城”
城池、城墙,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地理环境; 固定的场所,有利于储存、防卫; 物质和政治、军事基础。
山西平遥古城
“市”
市井,商品交换的场所; 市场经济; 经济基础和动力。
城市:“城”和“市”的结合
市因城安、城因市兴
北宋时期京城汴梁市集贸易
城市的界定
具体是否认定某地为城市、或该地属于哪类城市,由官方或学术界根据特定 的标准来规定。 1、人口标准 人口的绝对数标准,即人口规模标准:中国市非农业人口至少6万,美国2500 人口的相对数标准,即人口密度标准:美国市每平方公里400人,日本4000人 2、行政区划标准(包括市和镇) 各级政府所在地,重要边境口岸、历史名胜所在地等;镇至少2000人。
市群等;也有以一个中心城市为主体包括周边城镇的城镇地区,如太原大都市区。
太原都市圈规划中定义的太原都市区范围
我国的城市标准(2006年底)
类型 直辖市 副省级市 地级市 县级市 建制镇 人口(万)
市区大于500 市区大于100 市区大于25 县区大于8 总体大于2
行政级别
省级 副省级 地厅级 省直辖县级 镇级
8-10
6-8
8-10
考核方式
1. 阅读笔记与点名(各占10%,小计20%): 在相关读物中任选一 篇各撰写约三千字的读书笔记。 2. 案例研究报告(30%): 3-4名同学一组,选择一个城市(城 镇)或局部城市空间,界定和描述其经济现象与问题,对问题 与现象的形成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十一前(9月26日)前交研究题目、目的与目录(1页,课堂讨 论); 10 月 23 日前交书面报告( 5000 字以上,电子版和纸质 版),不能迟交。优秀的报告择时讨论。 3. 期末考(50%):闭卷。
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及相互关系
研究出发点 家庭、企业 、市场 理论分类 微观经济 理论范围 需求与供给理论 市场价格理论 竞争理论 个人分配理论 经济结构理论 部门和地区发展理论 基础设施理论 环境保护理论 集团与协会理论等 经济循环和国民经济核 算理论 经济发展和就业理论 财政、货币、外贸理论 国民收支理论等 政策范围 企业法 竞争政策 消费者政策 收入和价格政策等 部门结构政策 部门结构计划 研究与工艺政策 部门原材料供应政策 地区结构政策等 就业政策 金融信贷财政政策 国际收支政策 指令性经济计划
城市经济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魏成 博士 副教授 weicheng@ 381156148@
参考书目
《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同济,赵民、陶小马,高教出版社) 《城市经济学》(同济,栾峰) 《城市规划经济学》(南大,甄峰) 《城市经济学》(清华,谢文蕙、邓卫) 《城市经济学》(复旦,周伟林、严冀) 《城市经济学》(南开,蔡孝箴) 《城市空间经济学》(南开,郭鸿懋) 《经济地理》(高教出版社) 《城市经济学(第六版)[美]阿瑟· 奥沙利文 《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英]K·J· 巴顿 《城市经济学》[日]山田浩之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 第1卷_区域经济学》(尼茨坎普主编)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 第2卷_城市经济学》(埃德温·S· 米尔斯主编)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 第3卷_应用城市经济学》(切希尔,米尔斯主编)
城、中原、惠济五区,截至2006年末,郑州城区面积282平方公里,人口354万。
4、郊区:和城区相对应,环绕城区的城乡结合部,如郑州市上街区为远郊。 5、中心区:核心区域,广州荔湾区、天河区、海珠区。 6、城市化地区: 城区+郊区。 7、大都市区:城镇群组成的地区,如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中原城
实证和规范研究
实证经济学:对经济现象进行客观描述,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主 观价值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是或不是可通过观察、度 量或实验进行检验;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主观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 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根据,作为建立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经济 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 什么”的问题。
• 经济分析主体是实证分析,但也大量涉及规范分析。 • 规范性判断可以看作是实证分析结论的具体应用,但是规范分析 受到利益、立场和价值判断影响。 •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1)是否带有价值判断; (2)解决的问题不同;(3)是否具有客观性;(4)相互之间 并不绝对排斥,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 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经济学的理论或模型
• 象其它科学一样,经济学利用理论(或模型:理论的表达方式) 解释经济现象。 • 第一、理论是一组内在逻辑一致的假设(assumption)和假说 (hypothesis)构成的解释系统。如厂商理论包含利润最大化 假设,市场和成本约束条件的假设,厂商决定选择技术和数量 等行为规则的假说。 • 第二、理论或模型是对经济现象及其关系的简化描述。简化的 模型有可能增加对经济现象和变动规则的理解。
课时结构
第一篇 导论:经济学、城市与城市经济学 01 经济学基础知识 02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03 城市经济学谱系与架构 第二篇 企业区位理论与城市空间结构 04 城市企业区位(经济活动区位) 05 城市土地经济 06 城市空间结构 07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开发区 第三篇 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08 城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研究 09 城市规模的经济学视角 10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城市经济发展 第四篇 城市公共经济 11 城市公共经济与财政 12 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经济 13 城市住房经济 14 中国转型时期的城市政治经济学 4
部门、地区 、集团
中观经济
国民经济
宏观经济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主要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包括
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各种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 这些经济行为包括:单个家庭如何支配收入、单个厂商如何争取最大利润, 等等。涉及的都是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的运作问题,所以,微观经济学又 叫价格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 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主要解决的 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生产多少的问题。
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原始畜牧业——狩猎:洞穴、树上 几万年 第一次社会分工——农业:村庄,尼罗河、长江黄河流域等,1万多年 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剩余产品、交换、货币 第三次社会分工——商业:市场,城市
现代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有小到大 特大城市 北京、上海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智慧城市
经济学理论与发展脉络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配置与使用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 多样的人类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1776 年出版的《国富论》为标志; “劳动分工” 。 按研究性质分,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按研究目的分,有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按研究对象分,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 按研究方法分,有数理经济学、非数理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按研究范围分,有综合经济学、部门经济学、专题经济学。
17
中国沿海家具产业转移趋势和特点
全国家具产业布局
目前中国形成五大家具产业 集聚地,如珠三角、长三角、 环渤海、东北和西部地区(四 川)。这五大家具产业基地有 望成为新时期家具产业向中西 部地区转移的主体。
18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2.27 世界城市夜景“光亮度”版图
城市想象关键词
发达、繁荣、现代、创业 时尚、前卫、 权力、文明
数量
4 15 283 369 195369
我国对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
规 模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
市区和近郊区 非农业人口数量
20万以下 20万——50万 50万以上 100万以上
中国2006年全部 地级市规模分布
4 59 106 117
城市的特征(与乡村相比)
1、密集型——物质和文化的密集,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集性 人口密集:中国2003年平均人口密度13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密度11160/平方公里 物质和资产密集:2003年城市市区财政支出占全国61%,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78% 文化密集: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出版社、电影电视、体育设施等都在城市 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 内涵发展是现代城市演进的主要价值取向 •高效率:采购、运输、流通、人才、获取信息等便捷 高效益:投入产出的高效益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农业甚至负利润 3、中心性——吸引力和辐射力 •吸引力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辐射增强 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对象,研究一个社会的各种总体经济问题,以及对应的各个经济总量之间 的相互关系。总体经济问题主要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 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国民收入的决定、变动和增长 是一条主线,因此,宏观经济学又叫国民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参考
全球家具产业发展态势
据米兰轻工业信息中心 (CSIL)统计,2005-2009 年全球家具总产值年均增长13.1%。其中,7个主要 的工业化国家的总产值为1590亿美元,高收入国家 家具的产值占到全球产值的58%,中低收入国家家 具总产值占42%,中国、波兰、越南三个国家家具 产值所占比重在迅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