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静态与动态对比分析

英汉静态与动态对比分析

英汉静态与动态对比分析
学号:117114033273 姓名:吴宁玲
摘要:早期结构主义语言学家Fries和Lado提出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以“各种语言是可比较的”这一假设为基础,将两种语言从各个角度进行比较。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也有很多。

有宏观与微观的;历时与共时的;归纳与演绎的;描写与解释的;定性与定量的;静态与动态的。

本篇将集中描写静态与动态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英汉语言,静态,动态,对比分析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语言学理论,其实质就是语言学的比较,就是世界各名族语言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

”这说明,研究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就是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

而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一般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归纳与演绎研究、描写与解释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静态与动态研究相结合。

而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中有一种方法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

这种方法目前成为英汉语言学者进行对比研究的一个趋势。

而英汉语言动态与静态的倾向性评定,一般在翻译中会体现的较为明显。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体系,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

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邵志洪认为,汉语的动态性较强,动势性强,而名词则较为凝滞,而英语则倾向于使用名词来表达动词的概念,因而叙述呈现静态,汉语则多用使用动词,能给人呈现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

1 汉语的动词优势与英语的名词优势
大体上来说,英语的静态优势就是体现在英语的名词优势,汉语则是动词优势。

这就将英汉对比的方法具象为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动词与名词及一些代词关系词的使用方面。

但在早期,并没有人提出汉语动态性和英语静态性这一观点。

,甚至一些学者认为西洋语法重在动
词,而中国语法重在名词,比如郭邵虞就曾多次声明这一观点,而林同济则说:“英语中有大量的介词,有大量的连词,以及汉语中诉没有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

”大多数学者也认为英语以名词为重点、汉语以动词为重点,而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中专辟出“汉语语法不以动词为重点论”一小节讨论这一问题。

而后人也针对两人的观点进行比较,认为两人的观点之所以相悖,是因为他们的研究角度不在一个层面上,有人从句子的结构将两者的观点剖析开来,认为英语林同济谈论的是“施事句”,而郭绍虞谈论的是“主题句”。

施事句多重于描写施事者的动作,主题句则阐明主题的性质。

有人是从词的运用频率上来补充阐述二人的观点,郭氏的“西洋语法重在动词”十分正确,但英语名词的使用频率占优势。

所以最后得出结论,“汉语语法以名词为重点,运用频率动词占优势; 英语语法以动词为重点,运用频率名词占优势。

2 英汉互译中动静态的转换
英汉对比分析的首要条件是两种语言,这就需要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也就是所谓的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动静态的转换,词的翻译尤为重要。

法国作家莫泊桑曾经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

根据上述理论可知,英汉互译的文本中,英语文本使用名词和介词的频率一般比汉语文本高,而汉语文本使用动词的频率比汉语文本要高。

2.1 名词化现象
英语名词化简单说来即英语偏重使用名词,即所谓“名词优势于动词”。

英语趋向于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概念。

例如:
(1)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及盗取国家机密的行为。

to prohibit any act of treason,secession,sedition and theft of state secrets. 原文中叛国,分裂,煽动及盗取都是动词,而在译文中,使用抽象名词,因而显得文字严谨,有一种端严庄重的肃穆感。

这些都势必使汉语表达呈现动态倾向。

因而翻译时须清楚地了解英汉语言的这种特点,采取词类转换法,灵活地选择词性,淡化英语表达中与汉语词类的
机械对应,实现静态与动态的转换。

(2)Reading English aloud in the morning will do you a lot of good . 早晨朗读英文会给你带来许多好处。

原文中“read”本为动词,名词化后变为“reading”,但在翻译过程仍注重名词原有的动词含义,将其翻译成动词。

通过这种转换,使原文中名词的词性在译文中做动词,这种转换可以使译文读起来更流畅,符合译文的表达方式。

2.2 介词转换动词现象
英语的静态修辞的实质是名词与介词优势,而介词优势是名词优势的必然结果。

因为名词与名词之间要借助介词来串联。

英语介词虽然是虚词,但却具有丰富的词汇意义,并且使用频率很高,在语法意义
表达方面很活跃。

英语中多将介词置于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这样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相辅相成,使英语的静态优势更为突出。

而汉语中的介词用得比较少,无论就语法功能或词汇意义的范围和变化来说,
汉语介词都不如英语介词那么活跃。

在英译汉时,介词通常转换成动词。

例如:
(3)We must always work for material progress and at the same time for 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 须始终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例句中at the same time译作一手抓,将英语强烈的名词优势转化为动词优势,形象而生动,符合汉语的动态性语言特征。

(4)Temperature vary with time of the year. 温度随季节发生变化。

例句中介词“with”属于静态动词,将其翻译成“随着”,属于过程动词,这也体现了英汉互译的动静态转换。

3 结语
以上对英语的静态性和汉语的动态性进行了初步的对比。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存在静态与动态的区别,但我们不能把它们的这种特征绝对化,要根据具体交际语境和各种会话原则来具体分析,认真掌握两种语言的差异,充分认识英语和汉语用词的不同倾向,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翻译能力。

从总体来说,英语语言表达呈现静态倾向,汉语语言表达呈现动态状态。

英语中名词占优势与汉语中动词占优势的主要原因是英语为屈折语,动词形式变化相对复杂,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汉语属于独立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使用限制少。

林同济提到的一个原因,是“汉语的介词贫乏,完全没有分词。

英语使用介词和分词之处,汉语经常直用动词”。

其实,英语里的介词优势和名词优势密切相关,
可以说是互为因果。

可以说是名词优势造成了介词优势。

傅敬民先生曾经说过:“只有寻求差异才能找到翻译的规律并更好的利用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

”译者要尊重译入语国家的表达习惯,并充分了解蕴藏在语言形态差异下的深层次原因。

遵循一定的规律,依靠一定的翻译理论指导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做到这一动静态的转换,尽管动静态转换有规律可循,规律的掌握有助于我们提高翻译效率,但规律并非模具,因为英语的静态优势和汉语的动态优势,都是这两种语言本身自有的特征或属性,所以译者如果能够娴熟地掌握和运用目的语,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关键在于译者自身能力的提升,译者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之后,翻译时便自然而不自觉地做到静态动态之间的转换,使译文流畅、漂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