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探究
一、研究背景: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
“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许多物理概念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如密度和压强等概念的建立、浮力产生的原因、大气有压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欧姆定律等,这些问题离开了实验,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被动接受,而不能体会到物理现象的客观存在性和物理概念建立的必然性。
《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种学实践活动”。
可见,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项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猜想、设计、验证等科学探究,更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1.学校硬件条件不足。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还有许多落后的地方。
这些地方的学校往往硬件条件不足,缺乏师资、教室、实验器材等。
比如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兼有初中部和高中部;共有教学班40个班,平均每班有学生50余人;全校物理教师共6人,周课时量达45节,平均每天9节物理课。
而我校的供学生分组实验用的物理实验室却只有一间,这是一间面积约50平方米,48座的标准化实验室。
这必然导致学生实验用房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我校购置的物理分组实验器材多数是以12套为标准进行配备的,也就是说每4人(或以上)一组。
有些分组实验器材已购置多年,早已损毁了一些,磨损了一些,锈蚀了一些,要用它们进行分组实验,难度可想而知。
2.教师对分组实验不够重视。
众所周知,组织分组实验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课前要精心准备实验,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备、完好,有无安全隐患;课堂上要有序组织学生,兼顾各组;课后要收拾器材,检查器材有无遗损,打扫卫生。
上实验课比上普通课更累,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因此,教师更喜欢在黑板上讲实验,而不愿意组织分组实
验。
三、分组实验课策略:
1. 强调、监督、约束、满足,使分组实验课堂纪律得以好转。
分组实验课堂的纪律一直以来都是课堂管理的难点。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和好动,因此,他们一到实验桌前,便忍不住擺弄起仪器来。
此时老师所讲的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观察要点等,他们就没注意去听,导致后续实验的盲目、散乱。
所以,实验课必然是低效率,学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甚至出现错误。
对此,我们摸索出一套经验:
三、综合练习(课件演示)
1、森林医生。
(先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再进行改正。
)
2、小猴摘桃(学生每做对1题,小猴跳1级台阶,直到最后摘到桃子)
师:台阶上有好多好吃的桃子,可要摘到桃子需要一步一步爬上去,同学们帮帮这些猴子吧!
3、挑战自己(方框里能填哪些数呢?)
4、6□—7 = 5□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习练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练习题的安排由浅入深,满足了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评价的内容多元化,既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又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等。
教学反思: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或学习数学某一领域所应达成的综合性能力,它是数学教与学过程应当特别关注的基本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
本节课中,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借助了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等进行操作和演示,让学生在丰富表象的支持下理解算理,内化算理;通过对多种口算方法的探究,让学生体验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注意沟通口算与竖式计算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对新知的学习由扶到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碰到的新问题,体现了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
新课伊始,我通过创设“阅览室”的问题情境:“爱学习的淘气和笑笑又到学校阅览室借书去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看在他们在那里会遇到什么数学问题呢?”这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由此,引入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在讲解退位减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该怎样算。
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小棒,拨一拨计数器的珠子,用嘴巴说一说,用课件演示看一看,再用本子算一算等活动,来探索退位减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正是这些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
然后在多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选择一种对大家来说普遍适用、易于接受的方法,处理好多样化向优化过渡。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自觉“跳”的基础。
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解题,是自觉“跳”的途径。
有基础,有方法,学生这个“苹果”摘得轻松巧妙!
二、小“比喻”中有大“智慧”
如何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是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
在本节课中,我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不妨将数学知识形象地比喻。
处理“退位减”时,“借一当十”点“退位点”是个易错点。
我这样说:“数学上把这个过程叫做借一当十,点一个点,打个小借条。
”“小借条”一个形象的比喻,让学生的算理学习变得有趣。
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而且我还让学生自己回忆:“借一当十”相当于摆小棒的哪一步?相当于拨计数器的哪一步?让学生对“借一当十”这一算理理解清楚,而且印象深刻。
整个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和鼓励;对学生的想法的及时肯定与尊重,对课堂上学具的操作及课堂纪律能及时的掌控,新知教学中做到讲练结合……有效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