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考研——方剂学考什么?方剂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传统学科,内容包括方剂的基本理论与沿革、方剂的分类与治法、方剂的组成与变化、方剂的剂型和用法等,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小伙伴们想了解更多中医考研书籍请到天猫云图盛世图书专营店选购,更多强化知识点可关注高教考试在线官网,有免费中医课程相送哦~1、方剂和治法的关系是什么?答: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手段。
简而言之: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何谓“八法”?答:八法是清代医家程松龄根据八纲辨证提出的八种治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3、佐制药的含义是什么?答:制药是指能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物的毒性,制约君、臣药物的峻猛之性的药物。
如小青龙汤中配五味子敛肺止咳,可防止麻桂发散太过,耗散正气;白芍敛阴和营,防辛散温燥耗伤阴液。
均属佐制的用法。
4、方剂的加减变化形式有几种?各有何特点?答:方剂的加减变化形式有三种:药味的加减、药量的加减、剂型的更换。
药味加减必然引起配伍关系、功效、主治的变化;药量加减虽不一定引起配伍关系的变化,但必然会引起功效、主治的变化;剂型更换虽不引起配伍关系和功效变化,但主治病证有轻重缓急的差别。
5、汤剂的优点是什么?答:汤剂的优点:吸收快;起效迅速;加减变化灵活,能照顾到具体病人和复杂多变的病证治疗需要。
6、丸剂的优点是什么?答:丸剂的优点:吸收缓慢;药效持久;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比较方便。
7、特殊的煎法有哪些?请各举一例说明。
答:常用的特殊煎法有六种:先煎:介石类药物宜先煎,如磁石、石决明、龟板、鳖甲等;泥沙含量大的宜应先煎,如糯稻根;有些毒性较大的药物亦需先煎,如附子等。
后下:芳香类药物宜后下,如砂仁、薄荷等。
包煎:细小种仁类或含有泥沙量大的药物,为防止药液混浊,减少对消化道、呼吸道的不良刺激,需先包煎,如车前子、赤石脂、旋覆花等。
另炖(另煎):某些贵重药材,为充分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煎或另炖,如人参、羚羊角等。
烊化(溶化):胶质、粘性大的药材宜烊化,如阿胶、蜂蜜、饴糖等。
冲服:某些芳香药或贵重药,成药,自然汁等宜冲服,如麝香、牛黄、紫雪丹、生藕汁等。
8、麻黄汤与桂枝汤在组成、功效、主治方面有何异同?答:两方均有发汗解表作用,用于治疗风寒表证。
麻黄汤中有麻黄、杏仁,发汗力强,且能宣肺平喘;桂枝汤中有芍药、大枣、生姜,发汗力弱,但能调和营卫。
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无汗、喘咳,苔白脉浮紧;桂枝汤主治风寒表虚,恶风汗出脉浮缓。
9、小青龙汤组成药物有哪些?配伍特点是什么?答: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白芍、甘草配伍而成。
其组方特点是:开中有合,散中有收,散不伤正,敛不留邪。
10 、银翘散中配伍荆芥、豆豉的作用是什么?答:荆芥豆豉作用有二:一开达皮毛以透邪外出,助银花连翘辛散解表之力;二是防银花、连翘寒凉太过冰伏郁遏邪热。
11 、银翘散与桑菊饮在组成、功效、主治方面的异同是什么?答:两方组成均含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具有辛凉解表之功,用于治疗风热表证。
但银翘散含银花、牛子、荆芥、豆豉、竹叶等,解表清热之力强;桑菊饮含杏仁、桑叶、菊花,宣肺止咳力强。
故银翘散主治风热表证,热毒偏重,邪偏在卫分;桑菊饮主治风热轻证,邪偏在肺经。
12 、简述银翘散的组方配伍特点?答:一是大量辛凉之中配小量辛温,既增强解表透邪之力,又可使寒而不遏。
二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芳香辟秽同是并用。
13 、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时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如何变化?答:麻杏石甘汤主治外邪化热入里,热邪壅肺,症见汗出而喘,或无汗而喘。
方中以麻黄宣散透邪,石膏清泄肺热。
但麻黄性温有助热之嫌,故石膏用量二倍于麻黄,麻黄得石膏散邪不助热,石膏清热不凉遏。
临床可根据有汗无汗调节麻黄石膏的用量比例。
若无汗而喘,表邪未尽,麻黄用量可稍大。
一般麻黄与石膏比例可用至2:3;若汗出喘,表邪已尽,里热为主,故石膏用量可加大,一般麻黄与石膏的比例可用至1:3~5。
14 、败毒散中配伍人参的意义何在?答:败毒散主治气虚外感。
方中用小量人参一是扶助正气,使正得药力之助以祛邪外出;二是防止辛散太过,使祛邪伤正。
15、败毒散与参苏饮在组成、功效、主治方面有何异同?答:二方均有人参、前胡、枳壳、桔梗、茯苓、甘草等组成,能益气解表,治疗气虚外感风寒的表证。
但败毒散以羌活、独活配川芎、柴胡、薄荷等,散寒祛湿,解表之力强,主治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邪,临床以憎寒壮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苔白脉浮重按无力为证治要点。
参苏饮以苏叶、葛根配半夏、陈皮、木香等,燥湿化痰作用强,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脘满闷,乏力倦怠,苔白脉弱为证治要点。
16、九味羌活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答:辛散温燥与寒凉滋腻同用,汗而峻,寒而不滞;药备六经,治通四时,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17、何谓“逆流挽舟法”?答:针对痢疾初起兼有表证的治法。
外邪从表陷里,治以辛散解表之法,疏散表邪,使肌表疏通,里滞亦除,下痢自止,称为“逆流挽舟”法。
代表方剂如败毒散。
18、三承气汤在组成、功效、主治、用量、煎服法方面的异同?答:三承气汤组成均有大黄,能泻热通便,治疗阳明热结。
但大承气汤以大黄配枳实、厚朴、芒硝,其中大黄后下,泻下之力强,属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重证,临床以痞、满、燥、实四证俱全为特征。
小承气汤大黄配厚朴、枳实,三味同煎,泻下力弱,属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轻证,临床以痞、满、实为特征。
调胃承气汤大黄配芒硝、甘草,大黄甘草同煎,泻下力强于小承气汤而弱于大承气汤,但作用缓和,属缓下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轻证,临床以燥、实为特征。
19 、简述大黄附子汤中大黄与附子的配伍意义。
答:大黄附子汤主治寒实里积证。
方中重用附子配大黄。
附子大辛大热,温阳散寒,大黄苦寒,泻下攻积。
附子温热制约大黄寒凉之性,使大黄寒凉之性去而泻下之用存。
两者寒温相配,去性存用,共成温下冷积,温阳通便之功。
体现温下配伍方法。
20 、简述济川煎的组成、功效及配伍特点?答:济川煎以肉苁蓉、当归、牛膝、泽泻、枳壳、升麻组成。
具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之功。
临床用以治疗肾虚便秘。
方中补泻结合,寓通于补,标本同治,泻下不伤正,补益不助邪;寓降于升,以升助降,相反相成。
小伙伴们想了解更多刘应科中医考研书籍请到天猫云图盛世图书专营店选购,更多强化知识点可关注高教考试在线官网,有免费中医课程相送哦~21 、十枣汤临床使用应注意哪些事项?答:一辨清适应证。
本方为峻下逐水之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之证。
二使用剂型。
方中诸药,药力峻猛,毒副作用较大,治用散剂,不宜作汤剂;三用量。
本方使用时宜小量递增,初始以0.5 克开始,逐渐加大,以利为度,即每日大便3~4次为宜。
四只可暂用,不可长服。
一般以3~5日为一疗程。
五服药时间。
以晨起空腹服,疗效最佳。
六使用本方宜与补益剂配合使用。
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交替使用。
22 、简述小柴胡汤的组成。
方中配伍人参、甘草、大枣的意义是什么?答: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七味组成。
方中配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防御外邪入里。
23 、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在组成、功效、主治上有何异同?答:二方组成中均有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
小柴胡汤还含有人参、甘草。
大柴胡汤中有大黄、枳实、芍药,且生姜用量加倍。
二方均以和解少阳为主,治疗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
但小柴胡汤能扶正祛邪,主治少阳证,正气不足,邪偏在表,兼见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脉弦。
大柴胡汤可泻下热结,主治少阳证兼阳明热结。
兼见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呕不止,大便不解,苔黄脉弦实有力。
24 痛泻要方中配伍防风的作用是什么?答:防风辛散性升,散肝舒脾,胜湿止泻,并有为脾经引经药之意。
25 、简述逍遥散的组成、功效和主治?答:逍遥散由柴胡、当归、芍药、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甘草组成。
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作用。
治疗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
临床症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神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26 、简述半夏泻心汤组成、主证及病机?答: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生姜、甘枣、大枣等组成。
主治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所致的心下痞满,肠鸣呕利,舌苔腻微黄。
27 、简述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答:半夏泻心汤配伍特点: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降辛开以调气机,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28 、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在组成、功效、主治方面有何异同?答:二方均以石膏、甘草、粳米等组成。
具有清热泻火之功。
主治气分热证。
但白虎汤以石膏为君,配知母,泻火之力强,主治气分热盛,症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有力。
竹叶石膏汤以石膏配竹叶,并用人参、麦冬、半夏,泻火之力较弱,但兼有益气养阴作用,主治余热未尽,气阴两伤证,症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欲饮,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
29 、简述清营汤的组成、功效和主证?答:清营汤由水牛角、生地、玄参、麦冬、银花、连翘、黄连、竹叶、丹参组成。
具有清营养阴,透热转气。
主治热入营分,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口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30 、什么是透热转气?请举例说明?答: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
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
治疗上除清营解毒外,以芳香之品,轻扬宣散,导营热邪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体现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法。
31 、简述龙胆泻肝汤的组成和功效?答: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木通、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组成。
具有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肝经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临症以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32 、简述芍药汤的用药配伍有何特点?答:芍药汤配伍特点是寒热并用,标本兼顾,气血并调,通因通用。
33 、什么是“以泻代清”?请举例说明。
答:清法之一。
通过泻下通便使体内之郁热火邪从大便而出,从而达到清泻里热的目的。
如凉膈散用大黄、芒硝泻热通便,以清泻上焦郁热。
34、清胃散中黄连配升麻有何意义?答:黄连清泻胃火,升麻清热解毒,升散郁火。
二者相伍,降中有寓升,黄连得升麻,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35、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三方在功效、主治上有何异同?答:以上三方均可温中祛寒,治疗中焦虚寒证。
但理中丸长于温阳益气健脾,主治中焦虚寒,运化失职,症见腹痛腹泻,不欲饮食,舌淡苔脉沉细。
吴茱萸汤长于降逆止呕,主治胃中虚寒,浊阴上泛之腹痛呕吐,或干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