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化学与传统文化

2018年高考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1.《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这里的“石碱”是指A.KOH B.KAl(SO4)2 C.KHCO3D.K2CO32. 我国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

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可用于分离A.苯和水 B.乙酸乙酯和乙酸C.食盐水和泥沙 D.硝酸钾和硫酸钠3. 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

这里用到的实验操作方法是A:过滤B:萃取C分液D蒸馏4.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化学深入我们生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5.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意蕴含蓄,意境深远。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6.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关于造白糖有如下叙述“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然后以瓦溜(教陶家烧造)置于缸上。

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

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

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

文中涉及的操作过程是A:升华B:干馏C吸附D蒸馏7. 下列对古文献记载内容理解错误的是A. 《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

“瓦”,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B. 《本草纲目》“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馏。

C. 《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

D. 《抱朴子• 金丹篇》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该过程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8.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

该物质是()A. 熟石灰B.草木灰C.明矾D.漂白粉9.《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

《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A.氯化物 B.合金 C.硫化物 D.氧化物10.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于“火法”冶炼锌的工艺记载:“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淀,毁罐取出,……,即倭铅也。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A.该冶炼锌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煤炭中起作用的主要成分是CC.冶炼Zn的反应方程式为:ZnCO3+2C Zn+3CO↑D.倭铅是指金属锌和铅的混合物11.《本草纲目》中对KNO3提纯过程有如下叙述:“(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煤炼而成。

”文中未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溶解B.蒸发C.结晶D. 萃取12.《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

”文中没有涉及到的操作是()A.加热 B.结晶 C.蒸发 D.过滤13.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14.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这里的“黄芽”是指()A.金B.硫C.铜D.铁15.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

“蜃”的主要成分是A.CaO B.NaHCO3 C.SiO2D.CaCO316英文“Chian”又指“瓷器”,反映西方人把中国作为“瓷器故乡”,优美的陶瓷制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早在一万多年前中国就制得了陶器,约6500年前烧制出了红陶,红陶是黏土经焙烧后制得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体现红陶的红色是氧化铁 B.烧制红陶黏土只发生了氧化反应C.黏土经高温焙烧,强度硬度提高 D.传统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17、15世纪我国明崇祯年间《徐光启手迹》记载了《造强水法》“绿钒五斤(多少任意),硝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研细,次用铁作锅,……锅下起火,取气冷定,开坛则药化为水,锅亦坏矣。

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

化过它金之水,加盐则复为砂,沉于底,……强水用过无力……”,“硝”即硝酸钾。

回答下列问题:(1)这里的“强水”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

(2)“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后化学式为(假设绿钒在“炒”的过程中未被氧化)_____。

(3)“将二味同研细,次用铁作锅,……锅下起火”造“强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锅亦坏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银为例说明“用水入五金皆成水”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 _____。

(6)“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化过它金之水,加盐则复为砂,沉于底”的离子方程式为(设“它金”为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强水用过无力”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640年,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方以智)提到:“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惟乌桕树不畏其气”,“青矾”则绿矾,强热“青矾”得红色固体,气体冷凝得“矾油”。

回答下列问题:(1)“矾油”的成分是________。

(2)强热“青矾”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所得“矾油”至少为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青矾厂气熏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衣服当之易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栽木不茂,惟乌桕树不畏其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HNO3(2)FeSO4·4H2O[假设1 mol FeSO4·7H2O即278 g,失去质量的1/5即55.6 g(约3 mol)H2O](3)2FeSO4·4H2O ===Fe2O3+SO3↑+SO2↑+4H2O SO3+H2O==H2SO4KNO3+H2SO4 == KHSO4+HNO3(4)Fe+ 6HNO3 ===Fe(NO3)3+3NO2↑+3H2O(5)Ag+2HNO3 ===AgNO3+NO2↑+H2O(6)Au的金属活动性很弱,硝酸均不能将其氧化;加盐(NaCl)后,“强水”中含王水成分,Au 可溶于王水(7)Pb与“强水”反应后生成硝酸铅,加盐(NaCl)后,生成PbCl2沉淀(6)“强水”用过以后,生成了硝酸盐溶液,其氧化性减弱或消失(1)H2SO4 (2)2FeSO4·7H2O ===Fe2O3+SO3↑+SO2↑+7H2O 47.6[98 g/(98 g+6×18 g)] (3)SO3、SO2均有强刺激性气味 4)SO3(g)遇水汽形成硫酸酸雾腐蚀衣服(5)硫的氧化物(SO x)污染环境,伤害植物,形成酸雨污染土壤,植物枯死。

但乌桕树对SO x气体有较强的抗性7.我国古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近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了“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是指加热时丹砂(HgS)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晶体B.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KNO3)的描述如下:“(火药)乃焰硝、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C.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膏液”的描述为“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

”这里的“膏液”的主要成分为油脂D.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记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1.(2015·新课标I)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3.(2015·重庆)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用胆矾炼铜B.用铁矿石炼铁C.烧结粘土制陶瓷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6.【2016届唐山二模】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这里的“黄芽”是指()A.金B.硫C.铜D.铁7.中国诗词中常蕴含着一些自然科学知识,针对一些诗词,从化学角度解读正确的是()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藏着自然界中碳、氮的化学成分相同B. “纷纷灿烂如果陨,赫赫喧豗似火攻”描述了显色反应的现象。

C. “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中的“飞絮”和“马尾”化学成分相同D.“日照香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紫烟”是碘的升华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