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所有学科必须渗透“一点四面”的考查,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一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四面)的考查。
中考、高考升学考试都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
通过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考化学试题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
试题起点和立意较高,题干内容多数以古代化学史、古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文学功底和文本解读能力。
但落点适中,侧重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
1.【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C.“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D.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D。
【素养解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十分熟悉的诗句,我们要从中挖掘出解题关键“春蚕”和“蜡炬”,进而进一步分析物质性质和发生的反应。
这些古诗句写者无意,我们学者要有心,根据诗句中现象分析其蕴含的化学知识。
2.【2017新课标1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B【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素养解读】我们需要有一些文言功底去理解和翻译这些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
这句中动词“取、将、以、令……”把整个实验过程完整的呈现出来,从而判断出结果。
一、考查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实验中的过濾、蒸发、蒸馏、升华等操作在有关药物提取的古典书籍或我国古代有关科技的书籍中都有记载,近年来的部分化学试题经常结合这些“文献”记载考查操作名称、操作方法等。
借助传统文化考查化学知识,既能考查考生对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考查我们提取信息和应用息解决问题的推理能力与判断能力。
顺利解答这类题目需要掌握扎实的化学知识和理论,另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好的文言文功底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文献”翻译,便于题目的理解。
【典例1】《本草图经》对水银的制备有如下描述:“……朱砂,作炉置砂于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盎,器外加火养,则烟飞于上,水银溜于下,其色小白浊。
”“朱砂”指的是HgS,文中涉及的物理过程是A.分解B.蒸馏C.升华D.冷凝【答案】D【解析】HgS受热分解,生成Hg和S,其中S与O2反应生成SO2,分解为化学过程,分解生成的Hg为气态,气态Hg冷凝为液体流下,得到液态Hg,故涉及的物理过程是冷凝。
【素养解读】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我们HgS的性质了解着手,首先注意HgS分解生成单质Hg,若加热温度不高,则Hg为液态,易挥发,挥发的气态Hg凝结为液态Hg,注意挥发和升华的区别;若加热温度较高,HgS分解直接生成气态Hg,气态Hg凝结为液态Hg。
其次注意题目要求为“涉及的物理过程”,故尽管“文献”中涉及HgS分解,但分解是化学过程。
二、考查物质成分物质成分的推断是高考试题的重要题型之一,结合传统文化进行命题,展现了试题的新颖性这种借助传统文化考查物质成分的试题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文献”中直接描述被考查的物质的用途、性质,由此判断其成分;另外一种是“文献”中给出了有关物质的化学反应,通过化学反应所呈现的信息推断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的成分。
通过古代文献中对某物质的描述,判断物质组成及成分,属于推断类型的题目,解答这类题时,要把文献中表示物质颜色、性质等的关键字与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进行对比,从而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典例2】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即成粉矣。
”中药材铁华粉指的是A.铁粉B.醋酸亚铁C.冰醋酸D.食盐【答案】B【解析】钢的主要成分为Fe,Fe与CH3COOH反应生成(CH3COO)2Fe和H2。
铁华粉指的是醋酸亚铁。
【素养解读】整句“文献”完整呈现了这个是制作过程,解题中抓去过程中的要点:先处理成铁片,然后与醋反应,最终得到产品;进而发现最后的产物是醋酸亚铁。
三、考查物质变化古诗词中描述的往往是生活中的某现象,有些现象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尽管写者无意,学者有心,根据诗词中的现象分析其蕴含的化学知识,对古诗词的“花样”理解,其中考查诗词中的物质变化(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常见命题方式之一。
有关化学变化的判断中,要抓住诗词歌赋中的关键词、字里行间能读出与“爆炸”“燃烧”,有关的含义时,则该诗词描述的现象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
【典例3】下列诗句内容基本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刘禹锡的《浪淘沙(其六)》:“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C.刘琨的《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D.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答案】B【解析】爆竹爆炸过程为火药燃烧过程,涉及化学变化,A项错误;首饰和侯王印均由黄金制成,而沙中淘金仅涉及物理变化,B项正确;炼钢过程中涉及燃烧,故涉及化学变化,C项错误;“火树”指悬挂着许多灯笼的树,“银花”指焰火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涉及化学变化,D项错误。
【素养解读】诗句中侧重于无意的现象和过程的描述,解题中要从中挖掘出解题的关键,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是突破口。
四、考查反应类型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复习备考时的模拟题中,以传统文化为依托,通过对给出的“文献”内容的分析,确定其中蕴含了哪些化学反应类型,并对这些反应类型进行考查是常见命题形式之一。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化学反应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典例4】《本草经集注》中有如下描述:“其黄黑者名鸡屎矾,不入药,惟堪镀作以合熟铜。
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
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其中“鸡屎矾”指的是碱式碳酸铜或碱式硫酸铜,“苦酒”指的是CH3COOH 溶液。
文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A.置换反应B.离子反应C.复分解反应D.化合反应【答案】D【解析】鸡屎矾在CH3COOH溶液中溶解,其中碱式碳酸铜(或碱式硫酸铜)与乙酸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也是离子反应,Fe与Cu2+的反应是置换反应,也是离子反应,故文中没有涉及化合反应,D项正确。
【素养解读】对古文的理解还是本题解题的关键,特别是动词“投”“涂”。
其中对于关键物质“鸡屎矾”和“苦酒”已给,大大降低解题的难度,需要利用好物质,分析发生的反应过程。
五、考查物质性质结合传统文化考查物质性质是考查化学知识的一种方式。
题目中通过引用传统文化中的“文献”,要求考生分析“文献”确定其中部分物质的性质。
既能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和应用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典例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冰和水比较,冰的能量更高B.“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泪”的主要成分是水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烟雨”是由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形成的D.“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说明常温下钻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答案】D【解析】水放出能量,形成冰,故冰的能量比相同质量的水低,A项错误;蜡烛的成分是石蜡,故“泪”的主要成分是液态石蜡,B项错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述了雨中情景,故“烟雨”是雨天空气中形成的水雾,主要成分是水,C项错误;钻石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腐蚀,所以可长久保存,D项正确。
【素养解读】这类题与生活有一定的联系,解答时既要分析题目给出的诗句含义,还要结合日常生活常识及所学化学知识和理论,作出合理的判断。
1.【山东省烟台市、菏泽市2019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文物本身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合金B.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所用纸张为宣纸,其主要成分是碳纤维C.秦朝·兵马俑用陶土烧制而成,属硅酸盐产品D.对敦煌莫高窟壁画颜料分析,其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2.【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联考】下列对有关文献的理解错误的是A.“所在山洋,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过程包括了溶解、蒸发、结晶等操作。
B.《物理小识》记载“青矾(绿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没,“气”凝即得“矾油”。
青矾厂气是NO 和NO2。
C.《开宝本草》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
”中药材铁华粉是醋酸亚铁。
D.唐代《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屋舍者”,描述了黑火药制作过程。
3.【2019届宿州市三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许多化学方面的记载。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选项古代文献记载内容涉及原理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A 《格物粗谈》文中的“气”是指氧气并无涩味。
B《本草经集注》孔雀石(碱式碳酸铜)投入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该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 《鸽林玉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其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无化学变化D 《开宝本草》硝石(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性质4.【2019届鄂州市三模】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月饼因为富含油脂而易发生氧化,保存时常放入装有硅胶的透气袋B. 《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C. 酸雨样品露天放置一段时间,酸性减弱,为防治酸雨,应对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D. “笔、墨、纸、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答案】B【解析】A.硅胶具有吸水性,不具有还原性,不能防止食品氧化变质,故A错误;B.鉴别硝石(KNO3) 和朴硝(Na2SO4),由信息可知,Na、K的焰色反应不同,则:“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故B正确;C.二氧化硫导致酸雨,酸雨样品露天放置一段时间pH减小,生成的亚硫酸被氧化生成硫酸,酸性增强,故C错误;D.存在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