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严峻的就业形势分析

严峻的就业形势分析

(一)就业基本状况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t人口与劳动力。

2003年,中国总人口达到12.92亿(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全国16岁以上人口为99889万人,其中城镇42375万人,农村575t4万人;经济活动人口7075万人,劳动力参与率为76.2%。

16岁以上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t.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6.6%;技术工人中,初级占61.5%,中级占35%,高级占3.5%。

M’2就业总量。

删3年,中国城乡从业人员达到74432万人,其中城镇25639万人,占34.4%,乡村48793万人,占65.6%。

1990—2N3年,共增加从业人员9683万人,平均每年新增745万人。

比3.就业结构。

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1990—2M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由18.5%提高到29.3%,从业人员达到21809万人:TDK电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定在21.6%.从业人员达到16077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由60.1%下降到49.1%,从业人员为36546万人。

从城乡就业结构看,19N一2003年,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由73.7%下降到65.6%。

从不同经济成分就业结构看,1990一2003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减少3470万人,为6876万人;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增加3596万人,为4267万人,占同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46.5%;1s’各种外商投资和多种形式经济,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弹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迅速兴起,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4.A业率。

近年来,在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城镇失业率的急剧上升。

2M3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人。

2N4年,中国政府确定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为新增就业咖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因难人员再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左右。

M‘5城乡居民收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多,居民收入不断增长。

t990—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由1510元增长到8472元,增长4.6倍,实际增长t.6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686元增长到2622元,增长2.8倍,实际增长77%。

t?’〔二)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是b6生之本。

从全球视角看,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劳动力绝对过剩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就业问题在今后若干年内将一直是我国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着,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

从城镇下岗与失业的统计来看,1992年以来,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牢稳步上升,1996年达到3.0%,1997—2000年连续四年保持在3.1%的水平上,但从删1年开始快速上升,达到3.6%,2002年达到4.0%,2003年为4.3%;M J 如果把下岗职工考虑在内,则城镇登记失业率特大大上升。

以1997年为例,城镇失业率如果加广下岗职丁,据统计,其结果将从3.1%变为9.36%左右。

由于我国的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和新增从业人员始终分别在1.3%和1.2%左右的水平上保持着,劳动力供给稳定增加,失业率持续提高,说明了劳动力需求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劳动力供给的增长。

如果从隐性失业的角度看,则供大于求的矛盾更为突出。

以1997年为例,据估计,该年我国农村的隐性失业量为17703万人,城市的隐性失业量为3329万人(其中国企的隐性失业量为276t万人,占城市总隐性失业员的83%),因而t997年中国的综合隐性失业量则为21032万人,相对于城乡总就业量63669万人来说,总隐性失业李达到33%。

这’估计的总隐性失业率在1988—1997年间,一直在25%—34%之间,1993一1998年的平均显性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约为2.9%,即我国的显性失业率仅仅是隐性失业宰的1/10。

由此可见,土年要使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咖万人,2(助5年未我国剩余劳动力仍然超过I亿人。

[9i如果不考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估计,2006年全国下岗失业人员总量仍有1400万人左右,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仍达1删万人的规模,城镇就业供给总量合计2400万人左右,根据测算,2006年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大约1咖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门将为1400万人,因而,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2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

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表现在不同质量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不同,非熟练、低技能劳动力供过于求.而熟练、高技能、知识型劳动力供不应求。

如删2年底,我国二、三产业占cDP比重为84.6%,同期城镇化率为39.1%,我国8亿农村人口t1.5亿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

但由于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素质和技能的劳动力供应,这就便大量初级劳动力缺乏就业岗位,而许多需要高素质人才和技能的就业岗位又招不到人。

随着我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逐步加快,TDK贴片电容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另一方面.劳动力结构性矛盾还表现在地区长,经济发达地区和——些老工业基地都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UJh京为例.尽管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在总体上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但是由于在金融、保险、通讯、计算机等高知识、高技术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而出现了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

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北京(以2凹2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为例)总体上劳动力还是供大于求,求人倍率(求人倍串:需求人数/求职人数)为o.67;‘、二、三产业的求人倍率分别是0、0.194和O.806,表明二、三产业都有需求,但第三产业需要量万人安排工作。

包括8凹万的失业人员,枷万的下岗人员(包括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另外每年新增劳动力1咖万,包括高中毕业生、TDK代理商大学毕业生和转业军人。

就业压力高峰期出现基本是由我国人口结构性特点、市场经济变化情况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所决定的。

从我国人口结构来看,我国总人口增量经历了两个高峰期,新增城市人口则在1981年有一个大的增量,1984年达到高蝉;新增农村人口在1982年就已经达到一个高哮,1984年后一直持续增加到1991年。

如果以16岁作为劳动力开始要求参加工作的年龄,那么,最近几年正好处于我国就业压力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一高峰期持续时间从2M年到2M6年左右。

如果考虑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和加入W凹后的经济结构调整,它们对就业压力的毖咱越来越明显,估计这一高埠期持续时间还将延长。

(三)严峻就业问题的成因探讨中国的就业问题,既要弄清严线就业问题的症结,又必须找推造成这一矛盾和问题的原因。

那么,导致当前我国严峻就业问题的成因究竟何在呢?l历史原因。

人口基数过大。

我国自建国韧直到“十年文革”结束的近30年,在“人多好办事”、“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的思想支配下,以为我国“人口众多”是“难得”的一大独特优势,导致全国上下大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因而长期忽视计划生育,没有及时控制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造成全国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己认识到人口数量过大这一问题的严峻性,果断采取措施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并把“计划生育”纳入了我国的基本国策,但由于此时全国的人口基数过大(9亿多),人口问题己积重难返,致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不得不面临这一严重的人口包袱,特别是不得不长时期面临因劳动年龄人口过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二者之间严重失衡,而必然给我们带来的严峻就业问题。

国民素质普遍偏低。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经战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四万万五千万劳苦大众根本就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的中国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建设社会主义。

因而,虽然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技术素质,历来高度重视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根本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为几亿人民提供最良好的教育,这导致我国的国民素质普遍偏低,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

低素质劳动力供给大大过剩。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必然导致了当前我国产生严峻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成因,即一边能适应当今知识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一边低素质的劳动力供给却又大大过剩c据有关资料推算,若我国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知识产业所占的比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至少可以容纳近l亿较高家质的劳动力就业,而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若要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则将至少需要转移农村剩余i6动力达1.5亿以上。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劳动者不仅不具备实现劳动转移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技术技能,而且平均文化程度还不到初中华业的水准。

这无疑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大“硬伤”,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

2刷度创新效应。

“隐性失业”显性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劳动就业和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以政府统包统配为特征的就业和用工制度己被冲破。

新的就业和用工制度以劳动力供求见面、双向选择为特征,用人单位可以选择劳动者,劳动者可以选择就业单位。

劳动领域的这一制度创新,在消除传统就业和用工制度无竞争、少风险、不流动、非效率这一内在缺陷的同时,还顺理成章地解决了“三个人的活五个人于”等企业冗员过多的弊端,从而使过去一些单位普遍存在的“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

这无疑是我国就业和用工制度创新最明显的一大收益。

然而,任何制度创新都是有成本的,也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其最大的代价也许就是,“隐性失业”的显性化必然导致社会失业率上升,就业、再就业矛盾变得日趋明朗,从而使维护社会就业局势稳定的难度不断加大。

3发展性因素。

资本、技术对劳动的替代。

发展事关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无疑是最大的发展。

要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就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知识产业。

这是促进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发展是有条件的,也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的。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约过程中,资本、技术对劳动的替代,使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就业含量减少,则是今天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正在付出的代价。

在历史上,我国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也曾多次面临过就业问题.但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人地”矛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所面临的严峻就业问题.则主要表现为资本、技术替代劳动的冲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