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地区现代方言中的古语词

重庆地区现代方言中的古语词

重庆地区现代方言中的古语词朱义(汉语言文学专业2001级4班重庆永川 402160)提要各地方言都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重庆地区现代方言也不例外。

本文把重庆地区方言从以前的四川话区分出来独立的进行古语词的考证。

重庆地区所保留的古语词和四川、湖广地区有较多相同的情况,这也说明了迁徙活动对现代方言的影响。

关键词重庆地区;方言;古语词;本字Archaism word in the modern dialect of area ofChongqingZhuyi(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lass four Grade four ChongqingYongchuan 402160)Abstract The regional dialects have all kept a large number of archaismwords, the modern dialect of area of Chongqing is no exception. This text distinguish come outcarrying on textual criticism , archaism of wording independent Chongqing area dialect from Sichuan in the past. There are more the same situations in archaism word and wide area on Sichuan , lake where the area of Chongqing keeps, this has stated and migrated the impact on modern dialect of the activity too.Keyword Area of Chongqing; Dialect; Archaism word; Original form of a character重庆地区现代方言中的古语词在汉语现代方言中存在着保留古语词的现象。

客家方言就被称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客家人,如其名所示,在其住地很难找到一处肥田沃野。

其祖先为了寻找好地方曾经大规模地迁移。

尽管客家人在广东东北部比较集中,但其大半分散在六个方言群中。

他们不论相距多远,都保持着一种强烈的宗族意识和语言上的一致性。

客家人忠于自己的言语,有这样一种说法:“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这就给保留古语词创造了条件。

重庆地区的现代方言同样有这样的现象,并且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

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一直没有停止。

有时为他乡优越条件所吸引;有时为统治者的政策所影响;但主要的还是迫于水旱兵饥之类的灾难。

这是造成现代方言的动力。

而造成重庆地区现代方言最重要的迁徙活动就应该是明清两代的“湖广填四川”。

迁徙活动对方言的影响就如唐代张籍在《永嘉行》所咏“北人避胡皆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的状况。

重庆地区现代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中西南官话四川方言川东片,而重庆话相对于成都话在代表各自所属方言片上更有代表性。

实际上常常把乐山话作为川西片的代表。

重庆直辖后从行政区域上包含了几乎整个原川东地区,虽然我们不能按照行政区域上来将四川方言一分为二,但把代表整个原川东地区的重庆现代方言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和川西片区分开来进行方言研究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所以本文所说的重庆地区就包含了重庆直辖市行政区划的四十多个区市县。

从迁徙史看四川方言,“湖广填四川”对四川在方言上的影响是从东到西逐步进行的,又因为重庆地区在地域上接近湖广地区,后来受到他们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也就是说川西地区外来方言影响少接受慢变化慢。

在语音上通常也认为川东地区是发展区,保留古音少,但我们也不能否定重庆现代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音,词汇也是同样的情况,不论是原方言保留下来的还是后来受到影响,重庆现代方言中保留大量古语词的现象是存在的。

对于方言应当从实际语言出发,采用客观的调查方法进行研究,而不是从所谓的规律去框已经存在的语言现象。

对于古语词的界定,目前说法不一。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讲义》中的定义是:古语词(文言词)是古代语言里所使用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已经不用或者很少用的,一般只在古典作品里看到的词。

国内颇有影响的两部高校文科教材,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古语词是指现代汉语少用而多见于古代文献的词。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则认为:“古语词包括一般所说的文言词和历史词,它们来源于古代文言著作。

”不管是哪种说法都认为古语词来源于古代文献,所以在本文中不讨论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多少的情况,以在古代文献中是否使用为准。

此外有一类词在古代文献中广泛使用,在现代方言中也出现,但不分地域都能理解的词(如重庆方言中以“落”为下:落雨;落雪。

以“元”为一:元月。

)没有必要去考释它们。

以下分类例释一.名词【臊子】重庆方言:下面条放点臊子。

「释」将肉剁碎后称臊子。

《水浒传》:“自去案上拣了十斤精肉细细切做臊子。

”【】[tα21]重庆方言:那个。

「释」地方的意思。

《集韵·盇韵》德盍切:“,地之区处。

”民国27年《长寿县志·方言》:“,字书音塌,谓地之区处也。

今俗某处曰某,即本此。

”【】[αN214]重庆方言:买点血吃。

「释」血凝结后称。

《说文·血部》:“,血也。

”徐注:“,血也。

”唐·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池波风肉陵屯,谽呀钜壑颇黎盆。

”朱熹集校引韩谆全解:“血也。

亡元切。

如云子。

”【豚】[tu21]重庆方言:屁股豚豚/瓶子豚豚「释」原意为肛门,引申为底部。

《广韵·屋韵》丁木切:“豚,尾下窍也。

”《集韵·屋韵》都木切:“豚,《博雅》:‘臀也’。

或作,俗作启,非是。

”清·黄生《义府》卷下:“《季汉书·周群传》:‘昭烈戏作谑语,嘲张裕多须,云:诸毛绕居乎?’当时语呼为督,又俗传臀之入声为督,此盖以下体谑之也。

”民国十五年《南川县志·土语》“足(豚)”字条下:“身之下体曰足(豚)。

俗语移为凡立物之下体亦曰足(豚),重言之曰足足(豚豚)又曰落足(豚),即落脚也。

而音移若‘独’,遂不得其字。

”【腡】[luo21]重庆方言:你手上有几个腡腡儿。

「释」指纹花纹的一种。

《广韵》:平声戈韵落戈切:“腡,手指文也。

”【坪】重庆方言:陈家坪/杨家坪「释」地名,地平的地方。

《说文》:“段注:‘旧小钞徐本作广韵地名今义也。

’”【坱尘】重庆方言:在年前把坱尘扫了。

「释」天花板上的灰尘。

《说文》:“段注:‘坱者尘埃广大之儿也,王逸楚辞注曰坱雾昧儿。

’”《博物志》:“吴人谓尘为坺坱。

”【垣】作名词重庆方言:这段垣墙还有点高。

「释」围墙的意思。

《说文》:“此云垣者墙也浑言之墙下曰垣蔽也析言之垣蔽者墙又为垣之蔽也。

”《书·梓材》:“既勤垣墉。

马注:‘卑曰垣,高曰墉。

’”《墨子·备城门》:“周垣之高八尺。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尽毁其馆之垣。

”《汉书·萧何传》:“为家不治垣产。

”作动词重庆方言:把这个地方垣起来。

「释」用东西围起来的意思。

《三国演义》:“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二.形容词【墩笃】重庆方言:这个人长得墩笃。

「释」块头大,壮的意思。

墩:《集韵》:“墩,平地有堆者。

”笃:《尔雅·释诂》:“笃,厚也。

”《诗·唐风·椒聊》:“硕大且笃。

”【】[xou21]重庆方言:你真的是心得很。

「释」贪多的意思。

《广韵·侯韵》:胡遘切:“,,贪财之貌。

”《集韵·侯韵》:下遘切:“,《博雅》:‘,本也’。

一曰贝,贪财貌。

”《字汇·贝部》:“,贪财貌。

”杨树达《长沙方言考·》:“今长沙人谓多以物入己曰。

又曰。

”王熠《蜀语》:“蜀语谓贪得为,贪欲为心。

”【睩】重庆方言:眼睛一睩起,没得法得。

「释」形容无奈的眼神。

《说文·目部》:“睩,目睐谨也。

”段注:“言注视而又谨畏也。

”《玉篇·目部》:“睩,视貌。

”《广韵·屋韵》:卢谷切:“睩,视貌。

”《集韵·烛韵》:龙玉切:“睩,谨视貌。

”《楚辞·宋玉〈招魂〉》::“娥眉曼睩,目腾光些。

”王逸《九思·悯上》::“哀世兮睩睩,浅浅兮嗌喔。

”洪兴祖补注:“睩,目睐谨也。

”明汤显祖《柴钗记·冻卖朱钗》:“愁凝睩,秦云黯待成飞絮,谁说与玉肌生粟?”民国十五年《南川县志·土语》:“贪得甚切,卒然失望,曰猫的眼睛—绿(睩)了。

”【黢】[t y55]重庆方言:黢黑/黑黢黢的「释」形容黑的意思。

《集韵》促律切:“黢,黑也。

”《字汇》:“黢,黑也。

”【摦】[k uα43]重庆方言:这件衣服穿起来大摦摦的。

「释」形容宽大的意思。

《广韵》:胡化切:“摦,宽也;大也。

”《说文新附·手部》:“摦,横大也。

”【飖】[iau43]重庆方言:风飖飖的。

「释」形容风的样子。

《正字通》:“风动物。

”《广韵》:“飘。

”《集韵》:“上行风也。

”【凊】[t i214]重庆方言:冬天洗衣服,水凊人。

「释」极冷的意思。

《说文·部》:“凊,寒也。

”《玉篇·部》:“凊,冷也。

”《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则夏清。

”郑玄注:“温以御其寒,凊以致其凉。

”《经典释文》:“凊,七性反,字从,水冷也。

”《广韵·劲韵》:七政切:“凊,温凊。

又七见切。

”《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菱。

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凊。

”唐·柳宗元《天对》:“凊温燠寒,叠出于时。

”宋·王安石《洪范传》:“水言炎,则水冽,土蒸,木温,金凊,寒气侵人也。

如云冷凊。

”《说文》:“凊:‘凊,寒也。

’又七厂切,如云冰凊。

”三.动词【揞】重庆方言:把虫虫揞到起。

「释」用手捂盖的意思。

《说文》卷六:“揞,藏也,荆楚曰揞,吴扬曰掩。

”《广雅·释诂四》:“揞,藏也。

”王念孙疏证:“揞,犹掩也。

方俗语有侈敛耳。

”《广韵》:“‘揞,手覆也’。

覆亦藏也。

今俗语犹谓手覆物为揞矣。

”《集韵·感韵》邬感切:“揞,《博雅》:‘藏也,于感切。

’”《燕说》卷三:“以手掩物曰揞,乌感切,庵上声。

”《何典》第一回:“形容鬼忽觉一阵肚肠痛,放出一个热屁来,连忙揞住屁股道……。

”【】重庆方言:把手上的刺出来。

「释」用针将异物剔出。

《集韵》平声萧韵他雕切:“,剔也。

”【匐】重庆方言:匐到地下。

「释」伏的意思。

《广韵》:入声屋韵:“匐,伏地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