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方言古语词研究

云南方言古语词研究

云南方言古语词研究内容摘要: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方言丰富,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

广泛地搜集研究这些方言古语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云南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

同时,利用方言词汇来考释古词,也是训释古词、整理古籍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选择了云南方言中有代表性的古语词做了些整理和考释,希望通过对云南方言中古语词的保留情况,体察古语词在云南方言中的发展演变,追溯云南居民移民的轨迹及解读古代历史文献等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云南方言古语词考释一、云南方言概况云南是中国多民族的边疆省份。

曾经生活着百濮、百越、氐羌等三大部落群体。

在经历了多次历史进程后形成了现在的以汉族人口为主、2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的民族格局。

在汉文化(中原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漫长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方言。

据文献记载,由战国末期的“庄蹻开滇”进入云南的内地移民是最先进入云南的一批汉族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以兵临滇”,将云南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第一批内地汉族人民,主要是戍边军人和屯田农民,陆续进入云南。

在东汉时,汉族移民进一步深入到滇西地区。

两汉至元代期间,陆续有内地汉族移民迁入云南。

到了元朝,忽必烈带兵从滇西北经丽江、大理进入昆明,在云南设行省。

明初短短30年,移民近40万人,大都是江淮子弟,到云南屯垦开发。

汉族人口比例第一次超出了云南当地的土著居民。

云南大部分坝区成为屯区,建立了汉族居民点,构建和确立了汉语方言和汉文化的主流文化地位。

云南汉语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它隶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

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北方方言基本一致。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以及湖广、四川等地的西南官话曾先后在明、清两代对云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云南方言具有综合性,容纳了许多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的方言俗语,又因动植物种类繁多,云南方言词汇十分丰富。

由于交通长期闭塞,对外交流不足,云南方言受到的外来影响比较小,语言变化慢,保留了许多古语词。

除了受到外来影响较小外,云南方言内部变化也较小,不同地区的汉族居民语言具有统一性,有大量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是各地通用的。

“这种统一性是云南方言有其内部规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云南方言区别于其他省的方言的一种表现,它是云南方言词语可以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云南方言古语词研究意义通过云南方言对古语词的保留情况,可看出云南方言和古代汉语的关系;体察古语词在云南方言中的发展演变;观察云南方言古语词的历史层次,从而为探究云南方言的历史形成提供有力的依据;汉语南方方言的形成大都与历代北方居民向南方迁徙有关,通过对云南方言古语词尤其是古语词的考察,我们可以探寻云南方言和其它方言在历史上的联系,有助于追溯云南居民移民的轨迹;对解读古代历史文献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云南方言古语词的界定关于“云南方言”,是指云南省范围内各地居民共同使用的方言。

云南方言词汇的内部共同性大于差异性,那些体现云南方言词汇的内部共同性的词语中包括了云南方言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词,是方言词汇的核心,使用频率高;而那些体现内部差异性的词则使用频率低。

大量的带有浓厚方言色彩的词语是各地居民共同使用的,这是云南省汉语方言词语内部的统一性的体现。

这也是云南方言词语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古语词的定义,《辞海》中说古语词是“由于词汇的发展和变化,在现代语言中已经用别的词代替了的古代的词。

如‘足’脚、‘目’眼睛等。

”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古语词是指现代汉语中少用而多见于古代文献的词。

”董绍克在阐述制定汉语方言“古代汉语千词表”的收词原则中说:“古语词中,普通话还在使用的词,如‘山’‘水’‘风’‘鱼’之类,一律不收。

权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为参照,凡该词典己收录的(词后标有字样除外),都认为还在使用。

”参照以上论述和做法,本文将云南方言古语词界定为:见于古代文献资料的,在云南方言中使用而在现代汉语口语(普通话)中不用的词语。

对此界定作几点具体说明:1、古代文献的“古代”是相对于现代来说的,时间为先秦至清代。

2、古代文献指古代汉语的文献,包括字典、辞书及其他文学作品。

四、古语词考释名词[蛤蟆衣]hámɑyī。

晋代江东方言。

车前子。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和种子可入药。

《本草纲目·草部五·车前》:“蛤蟆喜藏伏于下,故江东称为蛤蟆衣。

”今方言称车前子为“蛤蟆衣儿”音[xa31ma44i?31]。

[孃]niánɡ。

母亲。

《玉篇·女部》:“孃,女良切。

母也。

”杜甫《兵车行》诗:“耶孃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今方言“孃”音[ni?44]。

引申为比父母年轻的女性(多指未婚的),也可指父亲或母亲的妹妹。

[鱼鲊]yúzhǎ。

腌制的鱼。

《齐民要术》卷八《作鱼酢》:“作鱼酿酢法:制鱼毕,便盐腌。

”白居易《桥亭卯饮》诗:“就荷叶包鱼鲜,当石渠中浸酒瓶。

生计悠悠身兀兀,甘从妻唤作刘伶。

”今方言“鱼鲊”音[i31 t?a53]。

[冤业]yuāngyè。

佛家语。

因造恶业而招致的冤报。

《元曲选儿女团圆》第三折[油葫芦]:“也是咱前生的冤业,劝哥哥姐姐莫痴呆。

”今方言“冤业”音[i?44nie31]。

[儿子]érzǐ。

男性青少年或儿童。

张祜《猎》诗:“背挂捎荆兔,腰悬落箭鸿。

归来逞馀勇,儿子乱弯弓。

”今方言“儿子”音[?31ts?53]。

[坝]bà。

平原,平地。

《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唐纪·代宗大历十四年》:“东川出兵,自江油趋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

”胡三省注:“蜀人谓平川为坝。

”今方言“坝”音[pa212]。

[包牙]bāoyá。

转位牙,在正常牙齿旁边长出的多余牙齿。

《西厢记》卷七:“甚娘身分!驼腰与龟胸,包牙缺上边唇。

这般物类,教我怎不阴哂?”今方言“包牙”音[p?44ia31]。

[眼扎毛]yǎnzhámáo。

睫毛,眼睫毛。

《元曲选·单鞭夺槊》第二折[小梁州]白:“是我把右手带住马,左手揪着他眼扎毛,顺手牵羊一般牵他回来了。

”今方言“眼扎毛”音[i?53t?a31m?44]。

[晌午饭]shǎnɡwǔfàn。

午饭。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天下乐]白:“琴童料持下晌午饭,俺到那里走一遭便回来。

”《水浒传》第二十九回:“(武松)吃了晌午饭,起身别了。

”今方言有“晌午”音[??53u53],指下午三四点钟所吃的点心、小吃。

[毛贼]máozéi。

泛称盗贼。

《西游记》第十四回:“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

”今方言”毛贼”音[m?31tsei31]。

[老官(儿)]lǎoɡuān(er)。

对年长男性的尊称。

《西游记》第三五回:“行者仔细观看,原来是太上李老君,慌得近前施礼道:‘老官儿,那里去?’”今方言“老官儿”音[l?53ku?44]。

[搭裢]dālián。

一种布制的长方形口袋,中间开口,两端各有一袋,装钱物用,可搭于肩上。

《元曲选·冯玉兰》第一折[混江龙]插白的:“兀那前头的车上,掉了我的搭裢,我拾起来者。

”今方言“搭裢”音[ta31li?44]。

[索子]suǒzi。

绳子。

《虚堂和尚语录·嘉兴府兴圣禅寺语录》:“者草索子诸方共用底,只如入花街,穿柳巷,波婆挈挈过了九旬,克期取证,又作麽生?”今方言“索子”音[so31ts?53],指称较粗的绳子,多以草、麻或棕搓成。

[大布]dàbù。

粗布。

《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

”大布,即粗布。

晋陶潜《杂诗》之八:“御冬足大布,粗缔以应阳。

”今方言“大布”音[ta212pu212],指麻制的粗布。

[姑]ɡū。

泛指妇女。

《吕氏春秋·先识》:“商王大乱,沉于酒德,辟远箕子,爱近姑与息。

”今方言“姑”音[ku44],引申指未婚女子。

[海]hǎi。

大湖或大池。

《汉书·苏武传》:“(匈奴)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今方言“海”音[x?53]。

[端公]duānɡōnɡ。

巫师,男巫。

《红楼梦》第二五回:“有的说请端公送崇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

”今方言“端公”音[tu?44ko?44]”。

[街]jiē。

集市。

《广阳杂记》卷二:“蜀谓之场,滇谓之街,岭南谓之条,河北谓之集。

”今方言“街”音[k?44]。

动词[欶]shuò。

吮吸。

《说文·欠部》:“欶,吮也。

”今方言“欶”音[?o31]。

[趖]suō。

快跑,跑得很快。

《说文·走部》:“趖,走意。

”《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看着太太两只脚足足裹了有三顿饭时才裹完了,又慢慢梳头、洗脸、穿衣服,直弄到日头趖西才清白。

”今昆方言“趖”音[so44],引申为开溜。

[窊]wā,凹陷,低凹。

《说文·穴部》:“窊。

污衰,下也。

从穴,瓜声。

”《文子·自然》:“江海无为以成其大,窊下以成其广。

”今方言“窊”音[ua212]。

[望]wàng。

动词。

向,对,朝。

《老子》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今方言“望”音[u?212]。

[相]xiànɡ。

省视,察看;视,看。

《说文·目部》:“相,省视也。

从目木。

”今方言“相”音[?i?212]。

[优]yōu。

戏谑,戏弄,打趣。

《左传·襄公六年》:“宋华弱与乐辔少相狎,长相优,又相谤也。

”优,调戏也。

今方言“优”音[i?u44]。

[灒]zàn。

溅,液体受冲击向四外射出。

《说文·水部》:“灒,污泥也。

一曰水中人。

从水,赞声。

”今方言“灒”音[ts?212]。

[奓]zhā。

开,张开。

《庄子·知北游》:“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妸荷甘日中奓户而入。

”今方言“奓”音[t?a44]。

[拣]dǒnɡ。

打,击。

《玉篇·手部》:“拣,都笼切。

打也。

”今方言“拣”音[to?53]。

[断]duàn。

拦截。

《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

“你既有胆子断路,你自然还有些武艺。

”今方言“断”音[tu?53]。

[顿]dùn。

放置。

《三国志·魏志·高句丽传》:“婿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

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中宿,傍顿钱帛。

”今方言“顿”音[tu?212]。

[和]huò。

哄骗,蒙骗,欺骗。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乔牌儿]:“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

”王季思注:“和,哄骗也。

”今方言“和”音[xo44]。

[煠]zhá。

把蔬菜等放在开水中略煮即捞出。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素食》:“当时随食者取,即汤煤去腥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