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纲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二)皮
• • • •
肤
皮肤薄、松且缺乏腺体,仅有尾脂腺。有羽区和裸区之分。 具有羽毛、角质喙、爪和鳞片等表皮衍生物。 羽毛有飞翔、隔热保温、伪装和传感等作用。分三种类型 1.正羽(翮羽):大型羽片,(其中翅肢的正羽和尾都的 尾羽的形状和数目。为鸟类分类的依据之一由羽轴和羽片 所构成。羽根是羽轴下段不具羽片的部分。羽枝分构成羽 片的细长具羽人枝(其上还有钩突)结构单位。它们借钩 突(羽小钩)联成坚实而有弹性的羽片。 • 2.绒羽:位于正羽的下方。呈棉花花状。构成松软的隔热 层。羽轴纡羽。羽小钩不发过故不能构成羽片。 • 3.纤羽:又称为毛状羽。外形如毛发,有的反于表端后生 少数短小羽枝,杂生在正羽与绒羽之中。 • 各类羽毛有一定的着生区域,羽区外的裸区至多仅散生绒 羽。
羽毛的种类和结构
带有消音器的猫头鹰羽毛
鸟类的骨骼系统:
• 颈部长而 灵活,异 凹型椎体。 气质骨: 即 中空并充 以空气的 骨骼。 • 前肢为翼, 后肢骨片 愈合。
鸟类头骨及翼和后肢骨
骨质小梁: 骨腔壁上的纵横加固部分。
(三)骨骼系统
鸟类骨骼充分表现了对飞翔 生活的适应。 • 除多为气质骨外,(头骨、 脊柱和骨盆等)中轴骨多 处愈合形成轻巧坚固骨架。 • 肩带锁骨形成叉骨,腰带 与脊柱愈合形成开放式骨 盆。
平胸总目
食 火 鸡 鸸 鹋
褐几维Apteryx australis
• 视觉发达,嗅觉退化;
• 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筑巢、 孵卵和育雏等本能)。
一、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
• 恒温:是产散热的动态平衡。其意义主要有: • 保证了酶的活性和新陈代谢正常水平。 • 保证了肌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外界反应 迅速而持久。 • 摆脱了对外界温度的依赖,扩大了其生活和分布范围以 及活动时间。
善飞的种类(主要是突胸总目)胸骨具发达的龙 骨突,以利于发达的胸肌附着和重心集中与降低
(四)肌肉系统
• 背部肌肉退化,胸肌发达。 • 后肢具有适宜树栖的肌肉(栖肌、贯趾屈肌等)。 • 有特殊的鸣管肌肉。
鸟 类 的 消 化 系 统
(五)鸟类消化系 统
• 角质喙,无齿。 • 食道下端膨大为 嗉囊。 • 胃部分为分泌消 化液的前胃(腺 胃)和磨碎食物 的肌胃(砂囊)。 • 直肠极短,不储 存粪便,肛门开 口于泄殖腔。
鸟的呼吸系统
鸟类的气管 呼吸
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有由气管特化的 发声器官—鸣管。
(六)鸟类鸟的呼吸系统适 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 有发达的气囊,行使双重呼吸。 • 气囊具有辅助呼吸,减轻身体比重,减少 肌肉间摩擦以及冷却身体的作用。
鸟 的 循 环 系 统
(七)循环系统
鸟类的循环反映了较高的代谢水平。 • 心脏:占体重的比例大。四腔心脏,完全的双循 环。 • 动脉:左体动脉弓消失,由右体动脉弓将左心室 发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除肺以外的器官。 • 静脉:肾门静脉趋于退化。具尾肠系膜静脉(特 有)收集内脏血液入肝门静脉。 • 血液及淋巴:红细胞密度<哺乳类,且具核,卵 园形,小肠绒毛中无兽类的乳糜管。
鸟类的雏鸟类型
鸟类的迁徙特征
• 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间的周期性迁居。特点是定期、定 向和集群。 • 留鸟:终年栖居在一地而不迁徙的鸟类,如麻雀、喜雀 • 候鸟:随季节不同、气候的冷暖而改变栖息地的鸟类;相 对于某一地区来说又分成以下四类: • 夏候鸟:夏季飞来繁殖,冬季南去越冬的鸟类,如家燕、 杜鹃等。 • 冬候鸟:冬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类,如大雁、 野鸭等。 • 旅鸟:在南北迁徙过程中旅经某地暂时停下栖息的种类, 如灰鹤等 • 迷鸟:遇狂风或受气候影响偶尔出现在某地的鸟类,如埃 及雁等
鸟类感觉器官
• 鸟类眼球结构与生理机能
(十)鸟类感觉器官适应飞翔生活 的特征
眼:眼大,视觉敏锐。具有双重调节功能。 有眼睑和发达的瞬膜。 • 耳:听觉和平衡功能发达。听小骨为一块 耳柱骨。雏形外耳道。瓶状囊比爬行类更 延长。 • 多数鸟的嗅觉味觉退化。
鸟类的繁殖行为
• 繁殖:在繁殖期间有复杂的行为,如求 偶、占区、筑巢、孵卵和育雏。提高了 生殖能力和子代的存活率。 雏鸟分早成鸟和晚成鸟。
鸟类的泌尿生殖系 统
泌尿生殖系统
(八)泌尿生殖系统
• 后肾,尿中主要为尿酸,无膀胱。某 些鸟类具有肾外排泄器官——盐腺。 • 多数雌鸟仅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发达, 右侧退化。 • 产大型硬壳羊膜卵 • 有育雏本能。
鸟卵的结构
(九)神经系统
脑:类似爬行类;大脑新脑皮;纹状体 发达;嗅叶退化;中脑视叶发达;小脑 发达。脑神经12对
鸟纲的分类概况
鸟纲的分类
• 古鸟亚纲:全 为化石种类, 称为始祖鸟 (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 • 始祖鸟复原图
始祖鸟化 石
新鸟亚纲的分类
• 平胸总目:胸骨不具龙骨突。 • 企鹅总目:有龙骨突,前肢成鳍足。 • 突胸总目:有龙骨突,翼发达。
非 洲 鸵 鸟
美 洲 鸵 鸟
适应陆生飞翔的恒温动物—
鸟纲(Aves)
第十九章 鸟纲(AVES)
• 本章要求: 一. 掌握鸟纲的主要特征及家鸽的形态结构与 机能特点。 二. 基本掌握鸟纲主要目的特征及种类,生态 与人类的关系。 三.了解鸟类的起源和演变
第一节 鸟纲的生物学特征
约9000种,仅次于鱼纲(24000 种); • 体表密被羽毛,双重呼吸(呼气 和吸气时均能进行气体交换,具 气囊) ,以鸣管发声; • 高而恒定的体温(37-44.6度)。 • 前肢特化为适应飞翔的翼;增强 了竞争力。
二、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一)外形[身体分部(区)}
(一) 外形
• 头部:细小,先端有喙。大而圆的眼具有眼脸及 活动的瞬膜(有保护眼球的作用)。耳孔外周的 耳羽有助于收集声波。 • 颈部:细长,能自由灵活地挠曲。 • 躯干:呈纺缍形(流线形的外廓)。阻力小。 • 尾部:短小,末端生扇状的尾羽(舵羽) • 四肢:前肢为翼,善飞者飞羽发达。后足下部有 鳞片或兼被羽毛。足常四趾(三前一后或二三趾 向前,一趾向后)也有退化为三趾或二趾者。 • 喙和足的形态因种而异,常作为鸟类分类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