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税收理论
–最优商品税 –最优所得税
4.2 最优税收理论的基本方法
• 理想的税制的三个标准
– 税收公平原则 – 税务行政最小成本原则 – 最小负激励效应原则
• 最优税收理论的基本方法
– 运用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的概念,在赋予各个标准不同 权重的基础上,将这些标准统一于惟一的标准之中。 – 能够带来最大社会福利水平的税收就是最优税收 最优税收 (optimal tax)。
4.3 最优商品税
• 次优税收(second-best taxation)
–即在保证一定收入规模的前提下,使课税行为 导致的经济扭曲程度最小化 。 –最优税收理论中的“最优”实际上指的是“次 优”。
• 最优商品税设计的两个法则
– 等比例减少法则 –逆弹性法则
• 等比例减少法则
–要使税收的超额负担最小,税率的设置应当使 各种商品的生产以相等的百分比减少。 –公式表示为: dx dx (12.1) dx
4. 最优税收
• • • • • 4.1 最优税收理论的核心 4.2 最优税收理论的基本方法 4.3 最优商品税 4.4 最优所得税 4.5 最优税收理论的政策启示
4.1 最优税收理论的核心
• 最优税收理论的核心在于对税收的公平与 效率原则的内容进行整合,以便能够在公 平与效率的权衡取舍之间选择一个最优的 组合。 • 最优税收理论主要分为两内在的不公平性。
• 对拉姆齐法则的修正
–戴蒙德和米尔利斯率先在最优商品税率决定中 引入公平方面的考虑。 –在需求独立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最优税率不 仅取决于其需求价格的逆弹性,而且取决于它 的收入弹性。 –对于高收入阶层尤其偏好的商品,无论弹性是 否很高,也应确定一个较高的税率;而于低收 入阶层尤其偏好的商品,即使弹性很低,也应 确定一个较低的税率。
• 斯特恩(Stern, 1976)最优线性所得税模型
– 结论
• 线性所得税的最优边际税率随着闲暇和商品之间的替 代弹性的减小而增加,而随着财政收入的需要和更加 公平的评价而增加。
–政策含义
• 人们对减少分配不平等的关注越大,则有关的税率就 应越高。 • 最优税率与劳动供给的反应灵敏度、财政收入的需要 和收入分配的价值判断密切相关,假如能够计算或者 确定这些参数值,就可以计算出最优税率。
• 最优商品税理论表明,在需求独立的情况下,一 种商品的最优税率不仅取决于其需求价格的逆弹 性,而且取决于它的收入弹性。 • 最优所得税的理论结论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利用累 进所得税制实现公平分配的固有观念。
1
– dxi 是课税所导致的第 种商品生产量的减少, i 而 x 是课税前第i 种商品的生产量。 i –式(12.1)表明,只有在所有商品的边际额外负 担都相同时,征税所产生的总超额负担才会最 小。
x1
=
2
x2
=L=
n
xn
• 等比例减少法则的政策含义
–要实现最优商品课税,应当对所有的商品课征 统一的税率,从而尽可能使税收只具有收入效 应而不会产生替代效应。
• 对拉姆齐法则的修正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对那些既非富人也非穷人特别偏好的商品,仍 可以遵循拉姆齐法则行事; –尽管有人辩称商品税无须承担收入分配的职能, 并认为收入分配问题只应由所得税解决,但实 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不少收入 弹性高而价格弹性低的商品(如钻石、名画、 豪宅等),这就提供了通过对这些商品课税以 改进收入分配的可能性。
3.3 两种衡量标准的权衡
• 从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看,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 原则各有其优点,但这两种原则都不能单独解释 税制设计的全部问题,也不能单独地实现税收政 策的全部职能。因此,公平的税收制度的设计有 赖于两个原则的配合使用。 • 从技术上看,两个原则的真正实现都存在一定困 难。尽管二者各有其缺陷,但两个原则的配合运 用,能够为公平税制的设计提供较为理想的选择。
• 现代税收原则是在古典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般概括为效率原则、公平原则和稳定原则。 • 财政原则是税收原则的基础,它包含充分原则和 弹性原则。前者指税收应能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 提供充实的资金,后者指税收应能随着国民收入 的增长而增长,以满足长期的公私产品组合效率 的要求。 • 商品课税往往带来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一种税 产生超额负担的原因在于替代效应上。
4.4 最优所得税
• 米尔利斯(Mirrlees, 1971)非线性所得税最 优化模型的一般结果
–边际税率应在0与1之间; –有最高所得的个人的边际税率为0; –如果具有最低所得的个人按最优状态工作,则 他们面临的边际税率应当为0。
• 基于米尔利斯模型的重要结论
– 最优税收结构近似于线性,即边际税率不变, 所得低于免税水平的人可获得政府的补助; – 边际税率相当低; – 所得税并非缩小收入不平等的有效工具。
本章小结
• 税收是一国财政收入最可靠、最主要的形式。 • 根据取得收入的内在依据的不同,财政收入可以分 为强制性收入、对等性收入和半强制性收入等。各 种收入形式构成一国的财政收入体系。 • 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 入形式的形式特征。 • 征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 尽管一般以边际税率来定义税率的累进性,但衡量 一种税的累进程度却一般以平均税率作为判断标准。
4.5 最优税收理论的政策启示
• 需要重新认识所得税的公平功能,并重新 探讨累进性所得税制的合理性。 • 税制改革应综合考虑效率与公平两大目标。 • 如果要在实践中实行最优税收理论所推导 的各种规则,可能需要对财税制度进行大 幅度的改革,但这不太现实。改革过程中 可能产生暂时性的无效率。制度变革之路 可能不会一帆风顺。
• 局限性
– 公平的考虑 – 纠正外部性的考虑
• 拉姆齐法则
– 最优税制应当使对每种商品的补偿需求均以税 前状态的同等比例下降。
• 逆弹性法则
–比例税率应当与课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成反 比例。
• 逆弹性法则的政策含义
– 即生活必需品(因为它们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 应当课以高税,而对奢侈品则课以轻税。
• 受益原则要求每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当与他从公 共产品中的受益相一致,这实际上是将公民纳税 与政府提供服务看成是一种类似于市场交易的过 程。 • 纳税能力原则有客观说和主观说之分。客观说认 为,收入、消费和财产可以作为衡量纳税人的纳 税能力的标准。主观说则认为,衡量纳税能力应 以每个人因纳税而感受的牺牲程度为标准。 • 最优税收理论的核心是对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 的内容进行整合,以便在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取舍 间寻求一个最优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