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理论税收基本理论
6
基点,必须落实在政治过程中单个的个体—— 投票者(选民)、政治家、官僚等的决策分析 上。 (二)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最基础的假设前提, 即现实中的人是利己的、理性地追求自身效用 或利益最大化的。 在公共选择论看来,个人在政治过程中也 是经济人。不论是在经济市场上还是在政治市 场上,他们的行为动机都是一样的。 在对选民行为、政治家行为、官僚行为和 利益集团行为的分析中,经济学假设都得以坚
4
公共选择理论采用的方法却是经济学的方法 论。因此,公共选择论(Public Choice Theory) 可以定义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即把经 济学运用于政治科学的分析(缪勒 1999 P4)。 二、公共选择研究方法论 由于公共选择论是研究政治的经济学,采用 的是经济学的方法论,因此,它是在坚持主流经 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个人主义方法论基础上,将 其应用于政治交易过程的分析。 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和交易政 治构成了其研究方法论的三要素。
9
三、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策在公共选择下, 个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是通过投票来表达的, 进而形成决策并转化为行动,由此决定了财政 决策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在公共产品决定的公共选择过程中,个人 只能通过投票选举代表,然后由代表们去投票 决定公共预算,即公共产品的供应及其税收的 来源与水平。 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始终面临两个问题: (一)偏好的显示问题 即每个个人对公共产品的评价,如何通过 有效的机制将其真实地表达出来。
第三章
公共选择
选择(决策)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一个 社会要选择稀缺资源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间 配置的比例,也要选择在不同公共产品间配置 的比例。 与市场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不同的是, 由于非排他性及其免费搭车问题的存在,公共 产品本身并无直接的市场价格,也无从通过市
1
市场提供,这就为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经 济学分析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市场失效是财政介入的逻辑起点。然而, 市场失效并不意味着政府就一定会成功。为此, 政府能否有效配置资源,能否有效履行其职能, 还必须对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这一非市场决策 机制及其背后的政治过程进行分析。
13
机制,即实现偏好的有效加总机制。 在民主社会下,偏好的加总机制也就取决于 投票规则下的决策机制。如一致同意规则,多数 票规则等,其中简单多数票规则又是最常用最常 见的偏好加总规则。 公共选择的理论分析表明,再有效的投票制 度,也无法实现将每个人偏好完全真实地显示并 进而无扭曲地加总,来满足这一条件从而实现完 全的帕累托效率。 经济学家认为,在一定的投票规则下,如果 社会成员能就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及相应的税收分 摊达成协议,就意味着实现了政治均衡。
11
(1)如果人们要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取决 于自己所显示的对公共产品的评价,就很可 能隐瞒真实的偏好以少负担成本。 (2)在与投票有关的信息成本较高,而 自己一票无关紧要下,可能放弃投票从而不 主动显示自己真实偏好,这被称为“理性的 无知”。 (3)投票交易等策略性的行动的存在, 会使个人对具体公共产品的偏好显示不真实。 (4)政治过程的结果所反映的,可能不 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是特殊利益集 团的利益,即少数可能战胜多数。
10
偏好显示问题虽然有投票机制作为人们对公 共产品的偏好表达机制,但这一机制未必能充分 和有效发挥作用。 由于效用在各人之间的不可比较性或偏好强 度的不同,不等于该项目的总收益一定会超过总 成本,从而也未必是有效率的。 即使单个个人有机会充分表达自身的偏好, 个人也未必能真实地将其偏好表达出来,其中主 要的原因可能有:
3
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是简单而有效的价格机制。 对公共产品而言,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 特性,决定了个人不愿真实显示自己的偏好,也 不存在市场价格体系去揭示个人的偏好,由此使 得建立在私人选择基础上的市场过程的失效,必 须通过政治程序将个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转换成 集体行动来实现。这种机制和程序就是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要研究的,就是公共选择问题, 即对非市场决策的政治过程进行研究。
12
公共选择下财政决策所出现的这种问题, 在私人产品的私人决策下是不可能出现的。 (二)偏好的加总问题 即当每个个人对公共产品给予不同评价, 并显示出其不同偏好时,如何将这些观点集中 起来进行权衡,以形成最终的决定并在最大程 度上反映选民的意愿。 偏好加总问题由于个人之间的偏好和愿望 不一致,在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提供多少 上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因而需要有一套协调的, 将不同偏好下的信息汇集起来作出决策的
5
(一)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这是在方法论上与集体主义相对应的方法, 这种个人主义的方法论认为,个人的行为决策 是一切社会行为的起因,应从个人的角度来分 析包括政治和经济在内的一切社会行为和社会 现象,将个人的偏好和决策作为经济学分析的 出发点和基石。 在公共选择论看来,理性的个人是决策的 基本单位,集体行动不过是由单个个人行动组 成的,公共利益也不过是个人利益和偏好的汇 总和表达,因此集体决策或公共选择最终分析
2
第一节 公共选择与公共选择论
一、公共选择 所谓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指的是与 个别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集体选择的概念。它指人 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 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 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机制, 与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有着重大区别。
8
因此政治活动和经济市场活动一样,本质上也 是个人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交易活动,都是 利益的交换。 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上交易的实质性差别 主要在于,个人在追求并实现其各自不同利益 时所处的条件和手段上。在政治市场上,个人 偏好显示和加总与经济市场相比,存在更大的 困难。公共部门中官僚所受的约束,要比在私 人企业中的经理所受的约束松弛得多,等等。
7
持,从而实现了经济方法在政治领域中的运用并 使得经济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交易政治观 公共选择论认为,资源配置和人类社会由两 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 场。 在政治市场中,选民、利益集团相当于经济 市场中的消费者(需求者),政治家和官僚相当 于经济市场中的生产者(供给者),人们通过相 当于货币的“选票”来交易,并选择能给他们带 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律等公共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