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离散数学-集合与关系

应用离散数学-集合与关系

集合与关系《应用离散数学》
第3章
21世纪高等教育计算机规划教材
目录
3.1 集合及其运算
3.2 二元关系及其运算3.3 二元关系的性质与闭包3.4 等价关系与划分
3.5 偏序关系与拓扑排序3.6 函 数
3.7 集合的等势与基数3.8 多元关系及其应用
集合是现代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数学概念的建立由于使用了集合而变得完善并且统一起来。

集合论已成为现代各个数学分支的基础,同时还渗透到各个科学技术领域,成为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和表达语言。

对于计算机科学工作者来说,集合论也是必备的基础知识,它在开关理论、形式语言、编译原理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章首先介绍集合及其运算,然后介绍二元关系及其关系矩阵和关系图,二元关系的运算、二元关系的性质、二元关系的闭包,等价关系与划分、函数,最后介绍多元关系及其在数据库中的应用等。

3.1 集合及其运算
3.1.1 基本概念
集合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如同几何中的点、线、面等概念一样,是不能用其他概念精确定义的原始概念。

集合是什么呢?直观地说,把一些东西汇集到一起组成一个整体就叫做集合,而这些东西就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或叫成员。

例3.1
(1)一个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构成一个集合。

(2)平面上的所有点构成一个集合。

(3)方程 的实数解构成一个集合。

(4)自然数的全体(包含0)构成一个集合,用N表示。

(5)整数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用Z表示。

(6)有理数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用Q表示。

(7)实数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用R表示。

(8)复数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用C表示。

(9)正整数集合Z+,正有理数集合Q+,正实数集合R+。

(10)非零整数集合Z*,非零有理数集合Q*,非零实数集合R*。

(11)所有n 阶(n≥2)实矩阵构成一个集合,用M n(R)表示,即
而所有n 阶(n≥2)可逆实矩阵也构成一个集合,用 表示。

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集合的名称,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集合里的元素。

若元素a 属于集合A ,记作 ;若元素 a 不属于集合 A ,记作 。

并用 或 记集合 A中元素的个数。

集合的表示方法通常有下列两种。

1.列举法
列举法是列出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并把它们用花括号括起来。

下面是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
有时列出集合中所有元素是不现实或不可能的,如上面的B 和C ,但只要在省略号前或后列出一定数量的元素,能使人们一看就能了解哪些元素属于这个集合就可以。

2.描述法
描述法是用谓词描述出元素的公共特性,其形式为 ,表示 S 是使 为真的 x 的全体。

下面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
下面介绍表示集合的有关符号和方法。

在一个具体问题中,若一个集合包含我们讨论的每一个集合,则称它是全集,记作 E。

全集具有相对性,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全集,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可以取不同的全集。

例如,当讨论有关整数的问题时,可以整数集作为全集,也可以把有理数集取作全集。

没有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

3.1.2 集合的运算
集合的基本运算有并、交、补、差和对称差,它们的定义如下。

以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可以用文氏图(Venn Diagram)形象、直观地描述。

文氏图通常用一个矩形表示全集 ,矩形中的点表示全集 E 中的元素, E 的子集用矩形区域内的圆形区域表示,图中阴影区域表示新组成的集合。

图3.1就是一些文氏图的实例。

图3.1 文氏图
由文氏图容易看出下列关系成立:
等等。

这说明使用文氏图能够对一些问题给出简单、直观的解释,这种解释对分析问题有很大帮助。

不过,文氏图只是起一种示意作用,可以启发我们发现集合之间的某些关系,但不能用文氏图来证明恒等式,因为这种证明是不严密的。

集合的并、交、差、补等具有许多性质,下面列出这些性质中最主要的几条。

定理3.1中的恒等式均可一一加以证明,下面我们选证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他的留给读者自己证明。

我们采用形式化的证明方法,在叙述中将大量用到数理逻辑的有关符号和等价公式。

上面给出的集合运算的一些恒等式,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幂律、德·摩根律等都可以推广到多个集合中去,这里就不再列出具体的式子了。

3.1.3 集合的计算机表示
计算机表示集合的方式各种各样。

一种方式是把集合的元素无序地存储起来。

可是如果这样做,在做集合的运算时会浪费很多时间,因为这些运算需要大量的元素检索。

我们这里介绍一种利用位串表示集合的方法,集合的这种表示方法使计算集合的运算变得很容易。

位串是0个或多个字位的序列,而每个字位都有两个可能的值,即0或1,字位的这种取值来自二进制数字,因为0和1是用在数的二进制表示中的数字。

位串是计算机表示信息的基本方式。

3.2 二元关系及其运算3.2.1 笛卡尔积
证明 (这里只给出(1)的第一个等式的证明,其他的可类似地进行。

所用证明方法与证明两个集合相等一样,因为笛卡尔积也是集合。


因为
所以 。

由数学归纳法不难证明定理3.2对有限多个集合的并运算、交运算和差运算也是成立的。

3.2.2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
R 和S 的关系图如图3.2(a)和图3.2(b)所示。

图3.2 关系图
3.2.3 二元关系的运算
由于关系也是集合,所以对关系也可以进行并运算、交运算、补运算、差运算、对称差运算等集合的有关运算。

除了一般的集合运算外,关系本身还具有两种特殊的运算:复合运算和逆运算。

定义3.8 设 R 是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关系,S 是从集合 B 到集合 C 的关系,则从A 到 C 的关系称为 R 与 S 的复合关系。

即有
此例说明,复合关系不满足交换律,但复合关系满足结合律,即如下定理3.3。

定理3.3 设 R 是从集合 A 到集合 B 的关系, S 是从集合B 到集合 C 的关系, T 是从集合C 到集合 D 的关系,则
证明 (与定理3.2的证明方法类似,这里用的仍然是证明两个集合相等的方法。


根据定理3.3,利用数学归纳法容易证明下面结论。

3.3 二元关系的性质与闭包
3.3.1 二元关系的性质
有若干用于把集合上的关系进行分类的性质。

这里我们只介绍其中最重要的几个。

例3.14 对于下列五种二元关系,试判断哪些是自反的,哪些是反自反的,哪些是对称的,哪些是反对称的,哪些是传递的。

(1)实数集合R上的小于等于关系≤。

(2)集族上的包含于关系 。

(3)正整数集合Z+上的整除关系|。

(4)平面上直线集合L上的垂直关系⊥。

(5)平面上直线集合L上的平行关系 (认为直线不与自己平行)。


(1)是自反的,不是反自反的,不是对称的,是反对称的,是传递的。

(2)是自反的,不是反自反的,不是对称的,是反对称的,是传递的。

(3)是自反的,不是反自反的,不是对称的,是反对称的,是传递的。

(4)不是自反的,是反自反的,是对称的,不是反对称的,不是传递的。

(5)不是自反的,是反自反的,是对称的,不是反对称的,不是传递的。

关系的性质不仅像定理3.7所表述的那样反应在它的集合表达式上,也明显地反应在它的关系矩阵和关系图上。

表3.1列出了关系R 的五种性质在关系矩阵和关系图中的特点。

表3.1关系R的五种性质在关系矩阵和关系图中的特点
表3.2关系的五种性质和运算之间的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