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视频解说:
造化钟神秀:(第一张幻灯片)
钟:聚集。
会意字,最初表示鸟类栖息在树上,逐渐表示人事物聚集在一起。
我们在初中学习了8常见的修辞手法,其中有一种是拟人。
拟人是赋予物以人的情感。
本句中,“造化”即“天地”“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是独一无二的:它将一切关于“神奇”“秀丽”都“聚集”于泰山。
因此,理解“钟”需要明确以下两点:1、“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作者亦是移情于大自然,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之热爱!2、“钟”,写尽了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
人事物聚集拟人泰山神奇秀丽
(放映第二张幻灯片,引入第三张幻灯片)
阴阳割昏晓:(第三张幻灯片)
“害”是“割”的本字。
害,金文在舌头中间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割断舌头。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割”这个字于人于物都是有“害”的,是具有破坏性的。
在上半句中,我们已经分析过作者着一“钟”字写尽了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
此处用一个“割”,岂不是作者亲手将营造的泰山的“自然美”“破坏”了吗?不,不是!此处用“割”,作者另有深意:“阴阳”分指山的北、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此其一;其二:“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是否有害语不惊人死不休泰山遮天蔽日
总结:(第四张幻灯片)
人事物聚集拟人泰山神奇秀丽
泰山的自然美是否有害语不惊人死不休泰山遮天蔽日
同学们,根据你们阅读古诗的经验,会知道大多数诗歌是借景抒情的,即所谓的“诗言志”,本诗也概莫能外。
作者在第二联中用“钟”和“割”两个字,饱含深情地写出了泰山
的自然美。
作者当然会借泰山的自然美,来抒发自己的人格美。
接下来我们看诗歌的最后一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五张幻灯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终当要”。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达了作者的人格美,(播放第六张幻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