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望》优秀课件讲课教案

《春望》优秀课件讲课教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 三月:三是复数,三月表示数月,时间长的意思 抵:值,相当 译文:
战火连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此时一封报平安的 家书值得上万两黄金啊!
一封薄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 眷念,家书是为报平安,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 黄金还要宝贵。“家书抵万金”,也写出了消息隔绝,久 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 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和平年代
热闹繁华 人来人往
国破,草木深
长安城
安史之乱
残破荒凉 杂草丛生
一个“破”字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 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痛恨离别。 别,不是普通的分别,而是生离死别。
译文: 感伤时局,连花都落泪了;痛恨离别, 鸟都感到心惊。
花溅泪,鸟惊心
拟人化的写法,将花鸟人格化,诗人 杜甫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花 落泪,鸟惊心,其实就是诗人因感伤 时事而落泪,诗人因痛恨别离而惊心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 语。表面上读的是景色,其实读的却 是作者的感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看到国___都__破__败__不___堪__,__杂__草__丛___生__的__一__片___荒__凉_ 景象而产生的_沉__痛__悲__伤__的__忧__国_之情。
划节奏 :
春望
杜甫
国 破 山 河/在,城/ 春 草 木/深 /

/
/
感 时 花 溅/泪,/ 恨 别 鸟 惊/心/

/
/
烽 火 连 三 月,家 书 抵 万 金
诗人所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城:都城,这里指长安城 深:茂盛。
译文:国都虽然破败,但山河依旧在,长 安城春意盎然,草木茂盛。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 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 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 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 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 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 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 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 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 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用指甲挠 浑:简直 不胜:禁不住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 我的白发越挠越短,简直要连簪子也
插不上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情感:思念亲人之情
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 之笔。塑造了一位面 对国都残败景象,心 念国家兴衰,思念亲 人,老泪纵横,白发 稀短,忧心如焚的诗 人形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所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所思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忧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城的残败荒凉景象,抒 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 ,向往幸福的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