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导学案(无答案)《鲁滨逊漂流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了解笛福及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
2、概括蕴含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写法。
3、引导学生理智、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1、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理清心态变化历程,体悟其中蕴含的理智思辨的人类精神。
2、理解身处绝境的鲁宾逊行为的意义。
【知识链接】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
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
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
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
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课前预习案】方法指导: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完成。
一、读熟课文:自学并摘录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论话题:以《我眼中的鲁滨孙》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三、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同学们探讨?四、知识链接:找整部作品读一读。
【课堂探究案】方法指导:1、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2、质疑释疑,大胆发言。
3、读悟结合。
谈论话题:朗读精彩片断,从课文看“我眼中的鲁滨孙”提问小组“我眼中的鲁滨孙”参考问题总体1、2、4、56、7、8鲁滨孙漂流到荒岛后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3、4、5、6、7、8鲁滨孙漂流到荒岛后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他的生活态度或生存意念是怎样的?2、4、5、6、8鲁滨孙能活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看出他什么性格特点?梗概1、2、7第1自然介绍了什么?有什么作用?精彩片断7鲁滨孙为什么要救野人?你从中看出了什么?2、5鲁滨孙总结的好处和坏处分别是什么?请概括叙述。
这样的形式有什么好处?提问小组拓展延伸参考问题2、7如果你漂流到荒岛,你会怎样?2、5你从鲁滨孙的身上获得了什么启示?【探究过程】一、学生导入,明确目标用学生之口抛出学习话题,明确目的,先声夺人,拉近师生、文本的距离。
二、小组合作,交流感悟本课谈论话题为“我眼中的鲁滨孙”。
老师从学生的预习案中搜集与整理一些有价值的或大家质疑的问题,作为学生思考与谈论话题的引子,再围绕话题来交流。
小组交流要求人人参与,将各人有价值的发言简洁地记录在小黑板上,既方便老师全盘掌握学情,又能使学生互相提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展示提升,探究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个别展示,畅所欲言,在思维碰撞或共鸣中,多角度认识周恩来,积累写人方法。
同时,对于大家都喜爱的精彩片断,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五、布置作业【课后检测案】习作:假如你也漂流到了荒,你会怎样呢?参照课文情节,写一篇习作。
二、选择题2.我是吴宓①教授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
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
学生上课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
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
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
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
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xī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他就像是一座钟。
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
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⑤比起教学上的一丝不苟,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
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⑥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
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
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⑦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
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
”⑧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
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我是吴宓教授。
”【注】①吴宓(mì)(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
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
中国学者、诗人、教育家。
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大名鼎鼎.()晨xī()2.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3.4.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品味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1)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2)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
”5.仔细阅读第⑧自然段画线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1.dǐng 曦2.①潇洒(或功底深、才华出众)②半夜备课,早起诵读③一丝不苟(或认真、负责)④为学生拦车,请学生吃饭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1)“连忙”一词,看出吴宓老师生怕学生出事,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意近即可)(2)“急切”一词,表现了吴宓老师渴望走上讲台的迫切之情。
(意近即可)5.体现了他内心对教育事业的渴望之情,对于无法从事教学的不甘。
作者用该句作为全文的结尾,表达了他对吴宓的同情之心和赞美之情。
3.忽略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在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先芒,很美,很好看。
孩子跪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完全不放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绿嫩绿的小瓜苗。
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有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出小西瓜给我吃的。
”母亲皱了皱眉,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过几天就会死掉,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眼睛:“会的,小瓜苗一定会长出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是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校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盘。
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成地炫耀着。
却不见了青青的瓜苗。
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是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
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有了?”“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好哭的。
那些小瓜苗长在花盒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
乖,别哭了。
”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总爱往花盒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有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盒,花盒里长着一棵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
”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
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关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满分啊。
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看。
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
1、文章开头与倒数经二段都描写了同样的景物,这样描写有何作用?2.文章中孩子关注的“主角”是小瓜苗,作者却为什么对紫罗兰进行多次描写3.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满分?母亲又是怎样看待孩子的满分的?他们的区别在哪里?4.说说你对文章标题“忽略”的理解。
1.①结构上互相照应。
②开头的景物描写,象征了孩子内心美好的憧憬。
③结尾的景物描写,反衬了孩子内心的失落。
2.用紫罗兰的美,反衬出小瓜苗的平凡渺小,为孩子与母亲不同的观点铺设了背景。
3.老师认为孩子画中的想法很好;母亲只是单纯看中满分的分数,并想给予他物质奖励。
区别在于:老师理解了孩子的想法,而母亲只看中物质与现实,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憧憬和梦想。
4.①妈妈只看到紫罗兰而忽略了小瓜苗。
②妈妈忽略了孩子内心美好的梦想和憧憬。
4.8分23秒的震撼①那年,我在南非克普格国家公园拍摄风光片,意外地捕捉到了一段动人心弦的真实画面。
②那天傍晚,一群野牛正沿着河岸缓缓前行,而在前方不远处,六七只狮子,正藏在草丛里,等待着猎物的到来。
两头大野牛和一头小野牛不知道前方危机四伏,它们欢快地向前奔跑,距离队伍越来越远,却离狮口越来越近。
③没有任何征兆,埋伏的狮子们就纷纷跃起,三头野牛猝不及防,已与狮子获路相逢。
④野牛急忙掉头逃跑,但是,狮子的速度更快,一只狮子几个起落,就追上了落在最后面的小野牛,并将其狠命地扑进河里。
小野牛在河水里挣扎着,几只狮子一起咬住它,它们要把这个战利品拖上河岸来享用。
但就在小牛即将被拖上岸时,河水里突然一片翻腾,一条巨鳄从河中一跃而起,它张开血盆大口,牢牢地咬住了小牛的尾巴,向河里狠命地拖拽着小牛。
就这样,群狮与鳄鱼在河边展开了争夺小牛的拉锯战。
几番撕扯,胜负已见,最终小牛被拉上了岸。
⑤我看着镜头里那可怜的小牛,它即将成为狮子的美餐了,这也许是自然界弱肉强食的必然结局。
但我发现,镜头里突然有了新的内容。
⑥那刚刚逃走的两头野牛,竟带着近百头身强体壮的野牛狂奔而来。
原来,它们在生死关头,丢下小牛逃去,并非为了苟且偷生,而是去搬救兵。
⑦众野牛如风而至,把几只狮子团团围在中间,一头野牛开始狂追一只狮子,这画面让人毕生难忘:在强悍的猛兽面前,这头食草动物的温顺软弱已经荡然无存,它吼声如雷,似威武的战将;而那狮子的威风,早已消失殆尽,它在这头野牛面前落荒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