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中特调查报告格式08人力

毛中特调查报告格式08人力

标题:关于三坊七巷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的调查年级专业: 08级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姓名:邹斌学号: 082222036完成时间: 2010年02月日成绩评定:指导教师: 朱广琴福建.福州.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关于三坊七巷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的调查一、前言1:为了增进对闽越文化的了解,体味海西民族文化的特色,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闽越文化的去从,让更多的人关注闽越文化,我和伙伴于2009年11月27日,对“三坊七巷”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

这次我们的调查主要是通过走访、查阅资料、网上搜索等形式。

大致可以分为三步,具体如下:<1> 第一步:上网收集“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资料和名人典故等。

上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

其中作家北北的《三坊七巷》给我们启发很大。

<2> 第二步:实地调查,通过感同身受的方式感受三坊七巷的文化气息。

<3> 第三步:整理汇总。

2:第一步:在开始调查前,我们首先希望对三坊七巷的历史有一些大概的了解,我们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上逸夫图书馆借取相关书籍等方式知道了严复、沈葆桢、林旭、林觉民、谢冰心、林徽因等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或少的映现在了三坊七巷,稍一数,竟达一百多人之众。

那么,小小的三坊七巷究竟凭借什么将[地杰人灵]一词再而三地证明呢?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

第二步:2009年11月27日乘着运动会之际,我和同伴来到久违的三坊七巷,我们沿着南后街对“三坊七巷”逐一进行了寻访。

首先,我们进入宫巷,从宫巷口石碑上介绍,我们得知此巷以紫极宫而得名,是当今福州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坊。

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

在巷中,我们参观了福建船政大臣沈保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的故居等。

还有许多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算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但也出现了不少不和谐的音符,如一些故居由于年久失修,损坏严重。

还有一些被居民大兴改动。

还有一大部分的名人故居大门深锁,不知何日可重见天日。

接着,我们走了安民巷,黄巷,塔巷,这里的情况与前面大同小异。

在塔巷中,我们向一位老伯询问,他热情地告诉我们:“我在这里住了七十多年,现在塔巷的样子改变了许多,可以说是七巷中最为繁荣的,塔巷口的鱼丸店远近闻名。

”或许是因为这原因,塔巷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吃街,店面进行了装修和翻新,那么文化的气息是不是只停留在那些屋檐和屋顶上呢?这引起了我们小组成员深思。

再往下便是郎官巷,严复的故居展现在我们面前,大院深宅中透露出一代思想家的气质,难怪坊柱上有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

“进入宅内,游人络绎不绝,据称今年政府花费近百万元并在严复后代的支持下重新修建,并设置了几个展厅。

在厅中,我们了解到许多严复的事迹,以及《天演论》对近代的启蒙运动所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一位来自加拿大的74岁老华侨告诉我们,他远道回国,就是为了看看他的旧居——三坊七巷现在的样子。

可是,他竟是捏着鼻子走过郎官巷的。

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在巷口,垃圾堆积,还有不少臭气从一间小产房中熏出。

可见,我们社会对保护文物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郎官巷再往下便是杨桥路(原杨桥巷),这里现在已是宽阔的大马路。

但是在其一侧的林觉民故居仍透出古色古香的气息。

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向馆内的一位工作人员了解到国庆期间这里平均每天有数百人来此参观。

她说:“这里不仅可以教育下一代,而且解决了她们这些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我们小组成员由此得到启发,如果能将“三坊七巷”改造成真正的旅游景点。

那就可以解决更多的就业岗位,甚至可以成为一项产业。

最后,我们在返回的途中又参观了文儒坊,衣锦坊和光禄坊。

至此,我们的寻访之旅告一段落。

第三步:根据这次的寻访之旅以及之前收集的资料,我们对三坊七巷的历史价值和存在的问题做了整理汇总。

二、调查结果分析在我看来“大力建设省会中心城市,做大做强海峡西岸经济特区”是我们福建人的未来发展目标。

在经济方面,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良港湾与地理环境,加上“东扩南进”大规模的开放与招商力度,我认为问题不大;但福州的知名度依旧远远落后于厦门,不仅仅是经济的关系。

人文条件也是很大的因素,以致于他人一提到厦门就想起鼓浪屿,而提到福州人们会想到什么呢?山西的小县城——平遥,仅仅凭借着他的古民居而闻名于世,这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三坊七巷同样具备着足够的潜力。

我们为何不下大力气,因地制宜,树立我们福州自己的品牌呢?经济建设同样需要人文条件的辅佐,而能否把福州的地位从众多相似经济实力的城市中拔高,三坊七巷是一个重要的垫脚石。

三个代表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能把三坊七巷加以改造,发扬其优秀的文化,成为又一个文化主题公园,在辅以一定的配套设施及服务宣传,相信福州的城市地位会更上一层楼。

可似乎政府对此投入的不够,把三坊七巷当成了一根“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

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受调查者对现在的三坊七巷的环境存在质疑。

有一位游客当面指出,三坊七巷只是内部粉刷连一下,名不副实,与报纸鼓吹得大相径庭。

政府的能量仅限于此?相信每一个福州人都不会答应。

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

政府可将未来十年对三坊七巷的预算先投入到建设工程中。

再者,一旦建设初有成效,便会有更多的侨胞,市民捐款集资,许多三坊七巷中名人后裔都会捐献出在海外的珍贵文物。

如此比较,令人豁然开朗,眼下一期工程先投入十亿,而后经过商业宣传,二、三期的资金就不愁了。

三坊七巷在未来的二十年中将对福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中心省会城市是每一个福州市民所翘首期待的。

三、建议(一) (1)保护措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用3年,分两期实现。

最好能在2005年底动工,力争2008年完工,赶上奥运会年,有助于推动旅游业发展。

第一期:重现名牌坊抢救古文物第一期修复保护工程是否可按以下顺序进行:在现存的衣锦坊、文儒坊以及朱紫坊和郎宫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的东西坊(巷)口修复损坏的名牌坊,重建尚缺的名牌坊,在名牌坊中镶嵌上用花岗石雕刻的此坊巷的简明情况。

目前此项工程已基本完成。

第二期:古民居重现光彩有重点地先安排修复如下单位:衣锦坊的欧阳宅字花厅,属非常有特色的清代建筑。

宫巷明末福州的大理寺衙门,也是林则徐次子林聪彝的故居,是福州最大的古民居,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明代有代表性的建筑物。

衣锦坊明代的水榭戏台,与福州闽剧发展史有剪不断的关系,可成为游客欣赏闽剧的古典戏台。

塔巷的“二梅书屋”是清代进士林星章故居,现是中国科学院年轻有为的林惠民院士的住所。

黄巷明代建筑的清代御史郭柏荫故居,因五子登科又被称为“侍郎第”。

朱紫坊有著名爱国海军将领萨镇冰故居与清末方伯谦故居。

最后改建南后街至乌一麓,使之成为集福州“老字号”店铺的历史文化的旅游步行古街。

建议修复保护三坊七巷工程宜与完成棚屋区改造工程同步进行,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棚屋区改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古建筑材料,使之不会成为垃圾浪费掉,又能大大降低修复保护工程费用。

所以三坊七巷的修复保护应赶上棚屋区改造步伐,力争在3至5年内把三坊七巷修复好。

(2)注意事项:保护古建筑群,不可异地重建应当依据现状建设和遗存现状分别制定保护措施,对文保单位、挂牌保护民居以保存方式进行保护,重点以维修为主。

尤其对名人故居予以保护,对占有名人故居居住的应一律迁出总保护面积约占15—20%,这些建筑严格日常性保护,适度维修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对于那些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1949年后修建的、水平较低的楼房倒是应该优先铲除,以维持古城风貌的协调。

拆除后从新仿古建造一些供游人休息、餐饮及居住的场所。

2、原建筑结构不得触动对连片的、保留相对完整的民居和街巷风貌地块,以修缮的方式进行保护和控制。

修缮应保持建筑原貌,不触动和改变原建筑的结构,该类型地块是集中体现街坊、巷风貌的主体,必须在沿街、巷立面等进行重点控制。

3、巷口内移,拓宽道路集中在八一七路沿街及各坊巷口的一些建筑由于经济利益已经面目全恢,此段建筑狭长,应当拆除,彻底拓宽八一七北路,改善目前拥挤的交通状况,同时将巷口内移,由于道路拓宽后可与通湖路及杨桥路接轨,成为一条城区的快速路段,车流量加大,因此沿街可建造绿化带,改善此路段的空气质量。

对巷内,要尽量保持土地,除甬路外,不铺砖铺石,便于种树、种草、种花。

让树冠蹿出屋脊线,从上往下面看,整个三坊七巷内应是一片绿的海洋,是可爱的贴近大自然的都市。

至于商业带可向南后街推移,繁荣这条千年灯市。

此举大胆,但可起到一举多得之效。

4、保护街区硬质特征对街区硬质特征保护包括:对有序鱼骨状街坊的保护,对连绵起伏的屋脊、坡屋顶构筑的天际轮廓线、街巷口门拱门楼、粉墙灰瓦、朱门雨檐、门斗、条石路等独具内涵构成的连续坊巷界面的保护;对多进式的前堂后寝边花厅的平面格局的保护;还包括对“观音兜”式封火墙、夯土防火墙、飞檐翘角等墙式的保护。

5、新建部分与旧区风貌协调新建是指对于与历史街区面貌不符,必须改建、新建的内容,在实施中必须严格遵循新建地块的设计与街区风貌一致或协调,新建建筑在街巷立面、山墙、封火墙、屋背及端部装饰、大门处理色彩等重要建设特征上与原风格一致。

6、基础设施要牢靠基础设施的改造,采用先进的地下工程,在不破坏街坊地面构材和形式的条件下,埋设供水、供电、电信、雨水、污水、燃气等管网。

采用先进材料,尽快改造各民居建筑内部的电力、电信及供气管线,消除电线火灾隐患。

配备先进的手提式泵消,消防用水以管道供水为主,结合园林配设必要的消防用水源。

通过集中式地建设停车场解决居住和公共建筑(特别是旅游活动)的机动车停车要求。

7、人口只出不进对居住人口和居住方式调整,严格控制街区人口规模,引导居住方式的调整,近期对街区人口实行“只出不进”的控制,外迁不满居住旧房屋的居民。

对居住性质的民居由愿迁入者承担保护和修缮费用。

应当鼓励华侨及归国的名人后裔居住,带动文化气息。

8、建城墙,返古城目前的三坊七巷依然是随处可进,人来人往,对古建筑的破坏极大,并且丝毫不能给人带来古城的气息。

因此,我建议在四周建造几段古城墙。

一是为了美观,给人一种气魄感;二是对改建后三坊七巷的一种保护,便于管理;三可控制人流,防止因为巷子窄小而造成的事故。

9、实行“微循环”三坊七巷的珍贵在于其老,而不在于其新。

如何在老里求新,这是保护和利用三坊七巷的出发点。

逐个改造,区别对待,实行“微循环”制,避免一推一片。

能不拆的就不拆,保持原状,私搭乱建的棚房则不在此列,坚决拆除,尽快将基础设施引进来,实行内部环境现代化,人口适当减荷。

对危旧房屋,坚持拆除,有价值的可按原样重盖,也叫“翻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