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园地】
小儿斜颈推拿治疗及体会
王 智,高梯辉,路 标,姜艳清,王文智■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11) 关键词:伸筋液;推拿;小儿肌性斜颈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250(2009)05-0393-01
小儿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民间俗称“歪脖”、“斜头”,其临床表现是以患儿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特征,为临床少见病。
有报道其发病率在婴幼儿中约占1%,常因发现不及时或误诊失治,出现面颈胸部畸形,给患儿造成不良后果。
1 一般资料
病历来源:本文200例皆为门诊积累,其中男114人占57%,女86人占43%,最小的3d,最大的2岁;分娩产势:顺产101人占51%,剖腹产96人占48%,产钳13人占1%;发病部位:左侧105例,右侧95例。
2 诊断标准
患者头位前倾,面部转向患侧,面下颌偏向健侧,在患肌处触及一卵圆或条索状肿块,质地坚硬。
3 治疗方法
(1)递质的配制:自拟伸筋液:西红花5g,冰片10g,伸筋草15g,溶于75%乙醇250ml内,密闭摇匀, 3d后即可使用;(2)按摩手法:医者对患侧胸锁乳突肌推拿按摩数遍后,继用拇指蘸取适量伸筋液反复揉肿块及周围并弹拨,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相对按摩肿块反复数遍。
在此过程中,拇指、食指、中指及患处保持湿润状态,然后医者两手分别固定患侧肩部及患者头部,使头部向患侧肩部,然后一手扶住患儿下颌部,另一手拖住脑后左右转动。
同时以颈椎为纵轴向上拔伸旋转,颜面肌肉萎缩或偏小的可采用太阳、睛明、下关、颊车、地仓、迎香、风池等穴位进行点揉。
4 疗效标准与结果
痊愈:颈部肿块消失,胸锁乳突肌活动范围正常,有111人占55.5%;显效:肿块明显缩小变软,颈项活动轻度受限,有84人占42.0%;无效:经治疗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有5人占2.5%,总有效率97.5%。
5 典型病例
郭某,男,6个月,其父母发现其颈部向左侧歪斜随来我院就诊。
症状:颜面旋向左侧,左侧可触及长3.8c m、宽1.5cm肿物。
颈部C T:排除骨性斜颈,随之以伸筋液为膏质推拿治疗,每日1次,12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肿物消失,颈部活动范围恢复正常。
6 体会
胎儿在母体胎盘进行气体交换进出呼吸运动,具有肺泡扩张及生长作用。
B超于妊娠11周,可见胎儿胸壁运动,妊娠16周时出现羊水,28周末有呼吸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如出现脐带绕颈,胎儿呼吸窘迫,使胸锁乳突肌挛缩,出现血肿机化血液循环受阻,笔者推测胎儿脐带绕颈呼吸窘迫为直接发病原因。
推拿治疗本病在于通过手法作用于挛缩的胸锁乳突肌上,促进病变部位血液循环,改变挛缩程度,加速病变的吸收,使挛缩的胸锁乳突肌恢复正常。
同时,通过以伸筋液为膏质,可以避免小儿娇嫩皮肤损伤,还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
再施揉捏法及揉法时可以较重,但须注意刚柔相济,不能使用暴力;做颈部侧扳及旋转扳法时,要使小儿放松,幅度由小及大,要有节奏,切不可用蛮劲,以免引起颈部及周围组织的损伤及不适[1~3]。
对于后期颜面肌肉的萎缩,可采用太阳、睛明、下关、颊车、地仓、迎香、风池等穴位点揉。
通过治疗对于1周内尤其是6个月的患儿治疗率达100%,对1周到1周半的有效率达96%,1周半以上的因其肿物机化纤维化,建议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孔令承,田岩,等.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88例.中国实用医
药研究(三)[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8.
[2] 罗才贵.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
[3] 王智.伸筋液为膏质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研究[J].河
北中医药学报,2008,23(4):35.
收稿日期:2008-04-28
■通讯作者:王文智,男,主任医师,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050091)。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科研资助项目(42761135)393
2009年第15卷第5期2009.Vol.15.No.5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 ournal of Basic M 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 e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