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概述】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因胸锁乳突肌挛缩所造成的斜颈。

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两周左右。

发病率0.3%~0.5%。

1/4发生在右侧,1/5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斜颈可分为先天性斜颈与后天性斜颈;也可根据病位,将斜颈分为骨性斜颈、肌性斜颈、眼性斜颈、神经性斜颈、精神性斜颈。

本病在早期无骨性改变,病久可出现颈椎发育异常,甚至累及胸椎。

因此本病应及早治疗。

按摩推拿对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有较好的疗效。

【解剖】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肌纤维自前下向后上走行,止于乳突。

其作用是:两侧收缩使头后伸;单侧收缩使头向同侧侧屈,面向对侧旋转。

【病因】本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有三种学说:产伤学说、宫内发育障碍学说、缺血性肌挛缩。

但这三方面也不能完全解释本病。

如主张产伤致病的认为,是由于肌肉撕裂,造成血肿,最后发生纤维性挛缩而导致本病。

可时剖腹产的婴儿亦有患肌性斜颈者。

因此产伤学说不能很好地解释本病的发生。

主张缺血性肌挛缩的主认为,因动脉供血不好,导致肌肉缺血,而引起本病。

但是骨科上所见的缺血性肌挛缩(如Volkmann缺血挛缩)见不到肌肉上的肿块。

【症状】1.颈部歪斜:出生后二周左右出现颈部歪斜。

颈部歪向患侧,面部向对侧旋转。

2.胸锁乳突肌挛缩:患侧胸锁乳突肌上有一椭圆形的肿物,大小一般在1×2cm2以下,位于肌肉层,质软,皮界清,有一定的活动度。

3.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出现面部发育的不对称;颈椎发育的不对称;甚至发现智力发育障碍。

【治疗】1.揉捻胸锁乳突肌:患儿仰卧,医生以拇食两指揉捻胸锁乳突肌,力量适中即可。

2.推捋胸锁乳突肌:医生在患儿局部涂少量滑石粉,用拇指沿胸锁乳突肌的走行方向推捋。

3.纠正斜颈:医生一手托住患儿后枕部,另一手扶住患儿下颌,稍用力牵引患儿颈部使其颈部逐渐向健侧侧屈,面部向患侧旋转,以纠正斜颈。

【注意事项】1.本病宜早发现早治疗。

2.平时要注意纠正患儿头的姿势,使其头向健侧侧屈,面向患侧旋转。

骨性斜颈凡因颈椎先天发育畸形(融合、缺如、骨化)或后天伤、病造成颈椎的改变引起的颈斜者均为骨性斜颈。

一.分类二.表现骨性斜颈以先天性颈短(颈椎融合)为多。

现侧重介绍先天性颈短。

先天性颈短由Klippel和Feil于1912年最早报导。

所以又称Klippel和Feil综合症。

由于颈椎的融合、骨化、缺如、畸形使颈椎缩短。

这种患者多出现三大特征。

一是颈部又短又粗,多伴蹼带或翼带状,出现颈斜,面部不对称。

二是颈部活动受限。

以旋转和侧屈为显,融合的节段越多,受限越重。

三是后发际低宽。

三联征同时出现约占一半。

最显著的自觉症状和易检到的体征是颈短粗和颈活动受限。

多节颈椎融合,颈明显变短,头部象落在胸廓上。

颈活动明显受限。

融合节段越多受限越显。

特别是旋转和侧屈受限,前屈后伸不明显。

一般后发际低宽不明显。

先天性短颈常出现其它畸形。

如:泌尿、心脏、神经、听觉、颈胸椎、肩胛等畸形。

短颈以颈椎改变颈短为主,蹼颈以颈蹼为显。

短颈和蹼颈各既有独特之处,又有许多表现相同之点。

两者有无内在联系和本质的区别,目前无明确的定论,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三.治疗骨性斜颈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治疗。

先天性颈短,重点改善外观畸形和改善颈椎畸形。

改善外观畸形:脖子短粗,有蹼状带者应用左氏方法医治:1. 成形。

整复外表,让脖子紧缩变细、变端正、消除蹼状带、提升后发际。

2.游离松解技术,去除条索和发育不良组织,让脖子变细、变灵活。

3.颈部功能操锻炼,促进颈部功能恢复。

左氏法医治先天性颈短,改善外观畸形效果好,请你选择。

对其它类型的骨性斜颈及伴有其它畸形的患者按具体情况施治。

改善颈椎畸形对无神经症状的患者,不需特殊治疗。

避免颈部外伤,在剧烈运动时可戴颈托保护。

脊柱侧凸在15°以内,可用支架和功能锻炼进行矫正。

在15°以上可做脊柱侧凸的相应手术。

上颈椎融合者,无神经症状采取保守措施,出现椎管狭窄和脊髓受压,采取前路和后路减压。

中低位颈椎融合者,早期多无症状。

晚期因劳损和退变,易发生外伤和椎管狭窄,按症施治。

小儿肌性斜颈【概述】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头向患侧侧斜、前倾、旋向健侧和颜面部变形为其特征。

临床上,斜颈除极个别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和颈部肌肉麻痹导致的神经性者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

造成斜颈的原因至今未明,除先天性畸形学说外,有不少学者认为由胸锁乳突肌局部缺血引起肌纤维化所致。

缺血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胎内头位长期偏向一侧,或产程中肌肉内血管中血流有暂时的停滞,以致肌肉供血不足,日后逐渐成为梭状疤痕组织,或代之以纤维条索而造成的挛缩。

【临床表现】1.出生后,即可在一侧颈部发现有棱形肿物,其方向与胸锁乳突肌一致,多局限于中下段。

以后患侧胸锁乳突肌挛缩紧张,突出如条索状。

因肌肉挛缩牵拉发生斜颈畸形。

2.斜颈特有的姿势,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面旋向健侧,患侧耳朵向下接近胸锁关节。

畸形如不及时矫正,患侧面部相对萎缩,颜面明显小于健侧,个别患者颈椎甚至是上胸椎可见固定性脊柱侧弯。

3.颈部活动受限,尤其以向患侧旋转和向健侧侧屈更明显。

4.患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段可触及硬质条索状肿块物。

【诊断和鉴别】1.诊断对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仅根据临床表现基本可以作出判断。

但通过鉴别用滁其他疾病后,对本病即可确诊。

2.鉴别诊断(1)先天性脊柱畸形:虽可有斜颈畸形,但无颈部肿块,颈椎正,侧位X线摄片可发现有半椎体、楔形椎或蝴蝶椎先天性脊柱畸形。

(2)代偿性头位(复视伴有头位置的异常):代偿性头位与眼外肌麻痹出现复视有直接关系。

头的左倾和右倾与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下斜肌有关。

【治疗】1.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

2.常用穴位及部位阿是穴、患侧胸锁乳突肌及颈侧部。

3.常用手法推揉法、拿法、弹拨法,及颈部被动运动法。

4.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医生面对患侧,在胸锁乳突肌上施以指揉法,上下往返操作,约2分钟,此时手法宜轻,使患儿先能适应治疗。

继而在胸锁乳突肌上施以拿法。

同样上下往返,约1~2分钟,并以肿块处为重点,拿得要柔和,以柔含刚,比指揉法再深一层。

随后再对胸锁乳突肌作上下往返的弹拨法,同样以肿块为重点,此法刺激力度较大,在弹拨的同时可辅以指揉法以缓解其疼痛反应。

然后医生用一手扶住患儿患侧的肩部,另一手扶持患侧头部颞侧,肩部一手作向下压,头部一手缓缓地将患儿头部推向健侧,使患儿头部做侧向运动(即胸锁乳突肌被动牵拉伸展)约3~5次或更多些。

然后再放松胸锁乳突肌,约1分钟左右即可。

【自我保健】【注意事项】1.推拿治疗时,患侧胸锁乳突肌处要洒些滑石粉,以免损伤娇嫩的皮肤。

有汗者,应将汗液抹干再洒滑石粉。

2二嘱其家长协助医生每日做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被动牵拉伸展运动。

患儿睡眠时,可在头部两侧,各放置一个沙袋,以纠正头部姿势。

3.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颈畸形相反方向的动作加以矫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垫或用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以帮助矫正斜颈。

4.对斜颈的治疗是愈早疗效愈好。

若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明显改善者应考虑手术矫形。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推拿疗法/zyts/zytn/xe/0912191624G6076814JIHHD88.html小儿肌性斜颈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小儿肌性斜颈是指以头向患侧歪斜,颜面旋向健侧为其特点的先天性疾病,俗称“歪脖”。

临床上,斜颈分为四型:肌性斜颈,骨性斜颈,眼源性斜颈,神经性斜颈。

本节只讨论第1型即肌性斜颈,本病早期(6个月以内)推拿治疗,疗效较好。

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出生马上或数日后可发现患儿头向一侧偏斜,一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可触及棱形肿块(部分患儿数月后可自行吸收),继而胸锁乳突肌挛缩,僵硬,头向患侧歪斜及向患侧旋转活动受限,严重者随年龄增大,可发生颜面、五官,甚至肩背不对称畸形。

治疗1.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

2. 手法处方⑴用食、中指与拇指拿住患侧肌肉硬节处捏揉10~15分钟。

⑵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患侧胸锁乳突肌起点至止点推揉2~3分钟。

⑶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部,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扳拉,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称斜扳或被动扳拉活动法,反复操作7~10次;然后用双手托拿住患儿头部向上牵引的同时向患侧旋转,称被动转头活动法,反复操作7~10次。

3. 方义:推揉及捏揉肌肉局部能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供,缓解肌肉痉挛。

被动扳拉及转头活动能拉长伸展挛缩的肌肉,有助于恢复肌肉的弹性,改善和恢复颈部功能活动。

4. 加减治疗⑴如患儿面部及肩部畸形明显者,加点按太阳、颊车、人中、迎香、风池、肩井、肩髃、天宗等穴各5~10次,以活血通络,改善局部畸形。

⑵患侧上肢活动障碍者:加在患侧上肢施以揉、拿、一指禅推等法2~3分钟,同时点按肩髎、肩髃、臂臑、天宗、曲池、尺泽、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等穴各5~10次,以加强患肢血供,促进恢复患侧上肢功能活动。

日常护理1. 家长应尽量及时纠正患儿头颈歪斜的姿势。

2. 使患儿尽可能多地作主动或被动转头及歪头(斜扳)动作。

3. 每次推拿治疗后,可配合10~15分钟局部热敷。

先天性肌性斜颈有哪些症状体征文章来自: 女人世界()原文:/20101215/108423.html畸形可在生后即存在,也可在生后2~3周出现。

病初头部运动略受限,但无明显斜颈现象,触诊可发现硬而无疼痛的梭形肿物,与胸锁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2~4周内逐渐增大,然后开始退缩,在2~6个月内逐渐消失。

部分病人不遗留斜颈;不少病人若未经治疗,肌肉逐渐纤维化、挛缩硬化,形成颈旁硬的束状条物,头部因挛缩肌肉的牵拉而发生斜颈畸形,肌肉短缩侧的面部亦发生变形。

若畸形不及时纠正,面部变形加重,最后颅骨发育不对称,颈椎甚至上胸椎出现脊柱侧弯畸形。

斜颈的临床表现1、斜颈畸形婴儿出生后其母亲可发现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下颌指向健侧肩部,2~3周后斜颈畸形更加明显,将头转向健侧明显受限。

症状较轻者应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此症状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日益加重。

2、颈部肿块一般在出生后或出生后2周内可触及颈部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以发生于右侧者多见此肿块呈梭形,无压痛。

一般在1~2个月后达到最大,之后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

此类患儿中有一部分可发生肿块不消失并产生肌肉纤维化和挛缩引起斜颈畸形。

3、颜面部畸形先天性肌性斜颈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2岁后即会出现颜面部畸形,主要表现为面部不对称,双侧眼外角至口角的距离不对称,患侧距离缩短,健侧增长,患侧眼睛位置平面降低,因双眼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易产生视力疲劳而出现视力减退。

健侧颜面部圆而饱满,患侧则窄而平,颈椎可发生代偿性侧凸畸形。

此外患儿整个面部包括鼻、耳等也可出现不对称性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