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峄山刻石》考析--兼论古代的“奏下诏书”制度王铭陈建忠(苏州大学档案系江苏苏州 215021)摘要本文考证了秦代峰山刻石的历史背景和文献学价值;扼要分析其写作特色;并结合篇章结构,对秦代诏书形成途径作了勾沉。
关键词秦代峄山刻石奏下诏书制度一、《峄石刻石》及其文字疏证《峄石刻石》原著录于《金石萃编》卷四。
前144字,为《秦始皇登峄山纪功刻石》。
后79字,为《秦二世注明金石刻刻主诏》。
公元993年,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时,误合为一。
后世学者,遂有误认全文皆秦始皇所刻者,亦有错以为全文皆秦二世歌颂之辞者。
《峄石刻石》中原文字疏证:“高号”,指皇帝位号。
“孝道”,教导。
“孝”,疑为“教”字磨灭右半。
“道”通假“导”。
秦朝抑儒而崇法,于意以“教导”为顺。
“绎”通假“峄”。
“功”通假“攻”。
《金石文字记》曰:“古人攻、功通用。
”“乐石”,即砾石。
《金石遗文录》注引颜师古说,释为“以泗滨浮磬作碑。
”“著”,意为“附着”。
“丞相斯、去疾”,指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
“御史大夫臣德”,史书失载其姓。
“昧死”意为“冒死”。
二、峄山刻石的历史背景与文献学价值刻石,是秦代在公文书写材料方面的一次革命。
南宋史学家郑樵曰:“三代而上,惟勒鼎彞。
秦人始大其制而用石鼓;始皇欲详其文而用丰碑。
”其兴起,既反映了深刻的历史、社会、思想根源等外部原因,又有其内在决定因素。
兹简析其由:(1)历史根源。
秦代早就形成以石材作书写载体的传统。
存世的战国时期“石鼓文”十枚,记述了秦襄公因救周伐戎有功而受封西岐,以及游猎、行乐之盛况。
(2)社会根源。
郭沬若《奴隶制时代》认为:“殷、周时使用铜刀乃至石刀,刻石不易。
春秋时已开始用铁,故刻石文字便随而增益,秦以后形成了压倒优势。
”这是生产力水平提高所带来的社会必然。
(3)思想根源。
周代重名器,珍贵档案文件多镌刻于代表了拥有者之名份、爵位、权益的青铜彞器。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频繁,带来观念变革。
正如近代金石学家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所论:“自周室衰微,诸侯强大,名器浸轻,功利是重。
于是以文字为夸张之具,而石刻之文兴矣。
”(4)刻石自身特性,适应了实际公务活动的迫切需要。
清代学者龚自珍《说刻石》曰:“石在天地之间,寿非金匹也!其材巨形丰,其徙也难”。
与龟甲兽骨、青銅彞器相比较,刻石具有取材广泛、容字量大等优点;与竹木简册相比较,刻石具有存诸久远的优点。
由峄山刻石可知,秦代刻石又名“金石刻”(金字、石底之刻文)。
是用金屑嵌入石面所锲字痕而成。
就其形成年代和内容性质辨异,则每处刻石应区分为密切相联的两件公文:其一,秦始皇的《纪功刻石》。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数次出巡,东至于海,十年间共刻石八处。
兹列于下: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有峄山、泰山、之罘、琅琊刻石;二十九年有之罘、东观刻石;三十二年有碣石刻石;三十七年(前210年)有会稽刻石。
虽然文意皆为“宣威武”、“颂功德”、“明法纪”、“齐风俗”,但文辞各异。
其二,秦二世注明金石刻刻主的《诏书》。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为效法秦始皇巡行郡县、以示威服海内,“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之旁。
但每处所附刻的诏书,文字都相同。
《金石萃编》所著录《峄山刻石》在文献学上的价值:第一,补史籍记载之阙漏,丰富我国档案文献宝藏。
秦皇朝奠定了我国二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多所建树。
但是,作为一个短命的政权,其遗世的档案原件太少,几近于空白。
今所见秦皇朝文献,大多赖《史记》的著录而存世。
但对刻石文献,《史记·秦始皇本纪》仅明录六篇刻石的全文,却失载二十八年峄山、之罘二篇刻文。
峄山,又名邹山。
在今山东邹县东南。
峄山刻石,为秦始皇东巡的纪功刻石之始。
相传为当时的大政治家、大书法家李斯手书,故为历代研究书法者所宝爱,争相拓塌收藏。
因原石已佚,北宋淳化四年,守太常博士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新刻石,立于长安国子学。
杨士奇《东里续集》评之为传世七种摹本第一。
夙有“历代碑刻大全”之誉的《金石萃编》,在“按语”中称赞郑摹本“尚余古意”(说明:以上评价优劣,均从书法角度而言),并将其收录入书。
使已经湮没的档案文献得以存世,并再现风采。
第二,可补文献之残缺。
由于历世久远、朝代变迁,秦代刻石缺乏有力的保护措施。
加之,自然界的风露之蚀,及人为的开山采石,仅在中古之世,秦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拓文,就已经残缺不全。
尽管可对照《史记》著录而补足秦始皇的诸处纪功刻石之文字,但其旁附刻的秦二世诏书,则独在《峄山刻石》中硕果仅存。
由于秦二世诸处刻文的文字内容相同,就可以据《峄山刻石》,补足其余诸处刻石文献中已残缺的文字。
三、《秦始皇登峄山纪功刻石》的写作特色分析秦始皇纪功刻石,为文章式结构。
依文意可分为三部分:(1)缘由,从首句到“登于峄山”。
(2)意义,从“群臣从者”到“利泽长久”。
(3)目的,为末三句。
站在历史高度,是纪功刻辞的思想特色。
由战国的七雄并立到归于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各国都曾历经变法,整军经武,厉行郡县,图强自立。
除韩、燕疆域较小、国力见弱,楚国当政者懦弱,齐国无大志而外,秦、魏、赵三国都有谋求统一的愿望和实力。
但魏、赵均处四战之地,秦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由秦国来完成统一,在必然中也有偶然。
当秦与赵、魏攻战之际,尚难断言:谁在进行统一战争,谁为割据而抵抗。
战争的法则是残酷的,秦指敌手为“六暴强”,被坑杀降卒40万的赵国又何尚不视敌手为“暴秦”。
纪功刻辞写作成功处,是站到历史的高度,总结商、周“分土建邦”致启祸源的教训,及“自泰古始……莫能禁止”的史实,以此为映衬,讴歌“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的历史成就。
而不多费笔墨纠缠于争战过程中的是非恩怨。
服务于这一指导思想,该文执笔者注意到:(1)在疏密上,略于统一过程,留详于统一的效果。
(2)在材料对观点的搭配上,把“流血于野”插叙为“以开争理”的结果。
显示了娴熟的构篇技巧。
(3)宣传“既献泰成”的正统观,以巩固既有胜利。
(4)展示“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的美好前景,以收揽民心。
明快的节奏,是纪功刻辞的语言特色。
刻辞全文,除起首二句为“六字格”外,其余各句皆采用“四字格”,使通篇语言齐整。
(1)起首两句,交代了刻主嬴政的双重身份,是昔日秦国君王、今日秦朝皇帝。
从而,不因时隔两个阶段,而割裂全文内容。
在词序排列上,形成倒对仗:“皇帝”对“称王”;“立国”对“嗣世”;“维初”对“在昔”。
如撇开其字面不重复的因素,仅看文意,颇类似于“回文”修辞格。
(2)既注意在走句中押韵,如“王”、“方”、“强”、“方”、“长”、“邦”;又避免因刻意追求押韵而“因文害义”。
譬如:“利泽长久”,没有为追求押韵而强行倒为“久长”。
这样写的总体效果,既朗朗上口,又文意通畅。
(3)没有刻意追求对偶。
全文共35句,没有刻意写为偶数句。
小层次处理灵活,有三句一层、二句一层、五句一层、六句一层者。
故层次转換、文意展开,显得较为自如。
(4)末层采用“节省”修辞格,“群臣诵略”一语带过了扈从众臣的称诵之辞,大大缩短篇幅,颇收“省文”之效。
同时,对上一层收束有力。
起到向本层次过渡的作用。
四、《秦二世注明金石刻刻主诏》所反映的秦代诏书形成途径考秦二世刻文的内在结构颇为复杂。
从总体角度看,《秦二世注明金石刻刻主诏》的篇章结构,可区分为三个层次。
依文意,各层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是:(1)首层缘由,从“皇帝曰‛到‚不称成功盛德‛。
(2)次层处理办法,从“丞相臣斯臣去疾‛到‚臣昧死请‛。
(3)末层结论,为“制曰可”。
与形成过程相对照,在通篇诏书的内层,实际上隐含了相对独立的三篇完整公文,并揭示了秦代诏书的两个途径一一“皇帝主动下诏”、“奏下诏书”。
第一,首层文意,叙述秦二世观《纪功刻石》有感。
认为:“天下各名山的金字石底的纪功刻石,全是始皇帝所刻制。
现在朕已承袭皇帝位号,而金石刻文字原未明确表述为始皇帝。
这样传之久远,类同后世嗣皇帝刻制的,而后世嗣皇帝则与始皇帝的成功盛德不相称。
”为避免混淆,应揭明刻主是“始皇帝”。
从第二层表述的文意辨析,扈驾大臣建议曰:“臣请具刻诏书..”就是首层文字。
观其辞色朴直,带有口语色彩,且..”。
显而易见,大臣们所称的“诏书全无公文格式套语。
依情理推断,当以秦二世登峄山观刻石现场的口诏为基础。
(换言之,付刻时,对原口语己稍作文字润色。
)第二,次层是群臣之奏。
鉴于秦二世口诏中已经清楚表明“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故此,扈驾大臣们提请:将秦二世之诏附刻于始皇帝纪功刻石之畔。
经简化文字后,提炼出该层文字的首称格式是“某臣某昧死言”、末称格式是“臣昧死请”,是秦朝奏文种所用的特定格式套语,体现了君尊臣卑的封建思想内涵。
其文字虽短,但格式套语颇为齐全、规范。
已经是一篇完整的《奏》文。
第三,末层“制曰可‛,是秦二世对奏文中建议表示允可的批语。
东汉末年,蔡邕《独断》曰“诏书者,……有三品:其文曰:‘告某官某……如故事’,是谓诏书。
群臣有所奏请,尚书令奏之。
下有司曰制,天子答曰‘可’。
若‘下某官’云云,亦曰诏书。
群臣有所奏请,无尚书令奏制之字,则答曰‘已奏’。
如书本官‘下所当至’,亦曰诏。
”这一段话,概括了东汉诏书的三个形成途径。
即:皇帝主动下诏、奏下诏书、奏拟诏书。
《秦二世注明金石刻刻主诏》的篇章结构,反映了形成诏书的前二种途径。
尽管朝代不同、官制有异,但仍可借助东汉时的典章制度,追溯秦代史实。
譬如,秦朝和西汉前期,皇帝文书的法定承办机构是丞相府;东汉时期,皇帝文书的法定承办机构是尚书台。
依循其承担的相同责任,我们可以据前引东汉时“尚书令奏之”的明文规定,来考察秦代丞相在“奏下诏书”程序中所起的相同作用。
从诏书形成途径考察,通篇首层文字,属于“皇帝主动下诏”的形成途径。
次层的丞相之奏与末层的皇帝制可合为一篇诏书,则属于依循“奏下诏书”的形成途径。
而秦二世口诏和丞相向秦二世奏下诏书,又组合为通篇公文《秦二世注明金石刻刻主诏》。
它是显示秦代“奏下诏书”这一途径的典型文例。
秦代“奏下诏书”的制度,被汉朝及以后历代继承、沿用,是该文最重要的史料价值。
项目名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度专项任务研究项目“文种勾沉”项目编号:03JD870003On Carved Stone in Mount Yi of Qin Dynasty Abstract Find out its historic background and its value as science of documentof the Carved Stone of Qin Dynasty; appreciate its writing characters; probe itsforming history of Zhao in Qin Dynasty according to its structure.Key Words Qin Dynasty 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