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读《黄帝内经》

精读《黄帝内经》



谢谢
工具书,包括的种类很多,例如解决疑
难字、词的字典、辞典,查找陌生书名 的目录书,了解学术动态的论文索引之 类的书籍等。此外还有研究文字产生、 演变和字形结构与字义之间的关系等的 《说文解字》以及训诂学方面的书等。
(二)参阅历代的注释及有关资料 由于《内经》文字古奥,旨义深精,初
学者很不易理解《内经》原文的蕴义, 特别是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

《素问· 痹论》本文论痹病,通过全文学习分 折,发现在本文中,强调痹病与风、寒、湿 之邪入侵有密切相关。经文多处论及由于病 邪入侵而产生痹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 为痹也。”五脏痹产生,”所谓痹者,各以 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六府痹产生, “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 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营卫失调 而产生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 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只有全文去通 读,才能掌握其理论和意义、辨病与辨证临 床意义。
学习《内经》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学基

础理论,更好提高临床疗效,为阅读古 典医籍打下基础,及其《内经》理论体 系的整理和阐发。使学生理解《内经》 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和理论原则。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是
创新之本。 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 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 《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目前中医 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 但总体框架尚未超越《内经》理论,同 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 总体趋势又相一致。
(一)读通原文

读通《内经》原文,然后才能进一步 理解其精义,这是学习《内经》的笫一 步。但《内经》不仅文字古奥,而且同 音假借的字颇多。为此,除了要有一定 的古汉语基础外,还必须借助于工具书, 才能避免穿凿字形,妄说字义,错解经 旨。
例如“能”字,在《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 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 能(耐)冬不能(耐)夏。阴胜则身寒, 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 腹满,死,能(耐)夏不能(耐)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态)也。”
“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
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 经》, 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 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 础上加深与发展。 希望在坐的同学为中医药发展作出贡献。
如何学习《黄帝内经》? 《素问· 举痛论》已经提出学习《黄帝 内经》的方法,“善言天者,必有验于 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 必有厌(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 要数极,所谓明也。” 以下试从十个方面讨论学习《黄帝内》 的方法。
通过这些不同注解的分折,不仅可以了
解到各注家的学术思想,而且还能培养 我们分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内经》不在于文理,而重在于 医理 通过文理知识来通读原文,关键是要掌握 《内经》的理论体系及其学术思想,理论观 点。在学习时,就不应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 或受到某些译文的影响你对《内经》本意理 解。必须善于发挥独立思考和分折问题的能 力,透过现象去探求其本质。如果只局限在 文字表面上的理解,或只是为了某些场合的 寻章摘句,这就失去了学习《内经》的意义。

《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
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 《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 《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 形成于战国时期。
吴仪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2008年全
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说这番话的。 吴仪笑呵呵地说:“中医是有很大学 问的,我打算退休后研究中医药,现在 正在学习《黄帝内经》……”她的话还 没有说完,在场的人都笑了,然后便是 掌声。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
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要掌握本 经文其理论及应用。 以此理论来深入分析,气与血、营气 与卫气的相互关系。
(四)着眼某句经文而学习,掌握其精
义。 以句为单位学习简单易懂,易于熟记, 但对经文之义的理解会有其局限性、偏 面性,难以掌握本篇中的学术思想。 《素问· 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 气必虚”。 本篇强调当人体正气不足,邪气侵入而 发病(虚人感邪而产生的外感病)。

要掌握原文中的理论原则及其学术观 点,除了自己在读通原文的基础上,运 用中医理论的思想方法,进行思考、探 索外,还必须参阅历代各注家对《内经》 的理解和心得体会,进一步进行深入的 研究和分折。

例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的“因于气为肿” 的“气”,好多注家多从气虚为肿解,然而 扬上善的注解是:“因邪气客于分肉之间, 卫气壅遏不行,遂聚为肿。”高世栻进一步 指出:“气,犹风也。”认为这里的“气” 是指风邪而言也。前者是结合临床的气虚水 肿证来认识的,而后者则是承上文“因于 寒”、“因于暑”、“因于湿”等外感六淫 之邪而注解的,二者都通,不存在那种对或 错。
(七)结合临床实践应用,深入地
理解《内经》的理论观点
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学习《内
经》时对某些理论原则,在全面深入理 解的基础上,还应当与临床实践密切结 合起来。通过实践更进一步深入理解和 掌握《内经》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 也有很多医家认为,《内经》也是临床 之书。
《素问· 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壮火之气衰, 少火之气壮”的“壮火”、“少火”的含义 也有两种不同的注解。如《类经》和《内经 知要》等则认为“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 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 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 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 平则气乃壮(《类经· 阴阳· 一》)”;马莳则 解为“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 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气味之 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 渐而生旺,血亦壮矣”。
(1)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互生规律。 (2)相互补偿和相互协调的共生规律。 (3)物质循环转化的再生规律。 (4)相互适应与选择的协同进化规律。 (5)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平衡规律。
2、《内经》的地理医学思想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如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嗜咸。……。” 3、《内经》的气象医学思想 《素问·生气通天论》强调:“阳气者, 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 运当以日光明。”
(十)与现代科学有机联系起来学习
《内经》学术体系的内容包含有环境地
理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生 物学等。 1、《内经》的生态观,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亢则害, 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 乱,生化大病。”阴阳互生制约,五行 相生相克。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生态学 的五个规律:
如从《伤寒论》经文中理法方药,领会
其《内经》治则的理论观点。 《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热因热用”。 《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 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 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 主之。” 如《难经》,《内经知要》。
(九)随着自身医学知识不断提高,领
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 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经过临床实践中见过水肿病人,就很 容易掌握本经文的精义。
(八)结合其他经典著作的学习,加深
对《内经》理论的理解。 后世许多名医家的学术观点都是从《内 经》理论原则发展而来,是《内经》理 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结果。而往 往后世医著易学易懂,因而通过其他经 典著作反过来领会《内经》理论观点, 同时解决《内经》的疑难点。
(五)以分门别类综合相关内容,系统
性学习阅读经文。 把有关联的经文归类通读,有系统地学 习和掌握,比较全面了解其内容和理论 观点。 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等篇的经文系 统分类归纳,阴阳学说类。 1、阴阳的其本概念, 2、阴阳其本内容,
3、人体结构和物质阴阳分属和特征, 4、人体生理功能方面的阴阳相互关系, 5、人体病变方面的阴阳病因病机, 6、诊断辨证阴阳学说的运用, 7、中医治疗上阴阳学说的运用, 8、养生防治上阴阳理论的应用。
精读《黄帝内经》
广州中医药大学 内经教研室 温伟强
《内经》是学习中医必读之书。其内容
至精、广搏、深奥,文字简迭,用心学 习,精益求精,收益无穷,应用甚广。 《素问》王冰序文中说:“其文简,其 意博,其理奥,其趣深。” 《素问· 灵兰秘典论》曰:“至道在微, 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 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 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 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 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 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 原则、养生防病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 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 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 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 气学”等学说。
会其经文的精义也不断加深。 其知识面越广,领会《内经》的理论 内涵越深,应用范围越广。当你二年级, 或四年级,或当医生临床工作后。在不 同阶段,你会对经文学习的要求,掌握 内容的侧重,分折问题的深度就有不同, 其领会经义就会加深,感觉其意义更大。
如《素门问· 六节藏象论》“肺者,气之
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肝者,罢极 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1、二年级时学习: 2、四年级时再学习: 3、工作后的再学习: 《内经》的吸引力是会让你不断去学习 和研究。
脏象学说内容类 《素问· 灵兰秘典》论述十二脏的主要生 理功能。 《素问· 六节藏象》论述五脏与体表联系 及与季节气候关系。 《素问· 别论》五脏六府、奇恒之府的共 同的功能

(六)通读完整全篇的经文,领会其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