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读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精读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精读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原文【 XJ】经脉别论,啥意思?可理解为:“经络+寸口脉的特别论述”。

精读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经脉为什么要特别论述呢?因为我们找中医切脉时,每时每刻都不会一样,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是环境,就是我们每次切脉时的环境不同,高兴、悲痛、烦躁、安静、抑郁,对我们的脉都会有影响,这是其一;其二,如果我们此时因生气、风寒,造成了我们某处的经络堵了,此时的脉也不同。

中医是研究活人的,而西医是研究死人的,所以,每个活人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而死人差异就很少,这就是经脉别论所要阐述的重点。

【原文】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足乔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

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

太阳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原文】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点评】此段主要说明的是人体的各种活动,情志和四季的变化,都会导致人体对淫气病邪的抵御力产生不同的影响。

①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恚:[huì],恨,怒:~恨。

~怒。

~望。

~愤。

怒~。

②淫气病肺淫气:中医谓妄行之气。

《素问·痹论》:“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

” 王冰注:“淫气谓气之妄行者。

”③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当是之时:当这个时候(特指人体受到淫气侵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已,是止的意思。

指正气强大之人面对淫气侵扰不惧,可使得病气侵扰停止。

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指正气不足之人,则会导致淫气滞留而发病。

总之,在疾病发生理论中,勇与怯是重要的内在依据。

凡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病症充满恐惧、忧虑心理,常常能加速病情的恶化;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常常能促使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因而,人如果患有了疾病,一定要保持乐观的思想,要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这样,才能有利于治疗。

④生病起于过用:人生病是因为对身体的过度使用。

【整段翻译】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脉搏也随着变化吗?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脉搏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

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妄行之气,就会侵犯肺脏。

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妄行之气就会侵犯脾脏。

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妄行之气就会侵犯心脏。

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出于肾和骨。

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么病变;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

所以说: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

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

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原文】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点评】此段重点说明食物在人体里的消化吸收的过程,强调“饮入于胃”的食物,要经常的调节,以达到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的目的。

①淫气于筋:淫,在这里的用法与前文不同,这里当“渐浸,浸渍:浸~”之意用。

这里指食物经过胃的消化和肝脏的分解,将精微物质渐浸到筋上。

②浊气归心:关于此句,史上有争议,有人觉得心主神明,浊气不可能归心,因而,应是浊气归脾,而脾将精微物质分散于脉上。

考《灵枢·阴阳清浊篇》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

”又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又曰∶“阴清而阳浊。

”又曰∶“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夫腑为阳,脏为阴,既曰“诸阴皆清”,则心之受清可知;既曰“足太阴独受其浊”,则浊气归脾之外,更无一脏再受其浊。

可知是浊气归脾。

③肺朝百脉:肺在十二官中属相傅之官,主气、主治节。

肺的丞相职位决定了它有全方位的管理职能,它是心君主之官意志的贯彻者、执行者和体现者,因此,它不光可以管理自己的事情--肺气,它还可以在心的授权下代替心管理心所主的血脉。

肺朝百脉的本义有二个方面,其一,肺的功能,通过人体的各条经脉、各个穴位而发生作用,肺的功能好坏,通过各条经脉、各个穴位而表现;其二,人体的各条经脉、各个穴位,其功能作用的好坏,最终表现在肺。

丞相、总理对国家管理得好与不好,看看这个国家的各级官吏干得如何就知道,相反的,要想知道这个国家的各级官吏做得如何,看看总理、丞相的水平就行。

肺朝百脉,不光是中医的一个理论论述,在临床实践中,它有着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④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权衡,即平衡。

指精气化为气血入于脉,其输布保持平衡协调。

气口:气口,即寸口。

指手腕桡动脉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因其长1.9寸,故曰“气口成寸”。

⑤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精:指食物经人体各脏器分解以后形成的津液。

如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泪为肝之液;涎为脾之液;唾为肾之液。

五经:指心肝脾肺肾之经。

⑥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⑦揆度以为常也揆度:(kuí duó):揣度,估量。

此句之意,要根据环境和人体的变化,来经常调节“饮入于胃”的食物。

【整段翻译】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血脉。

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

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又还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周流于四脏。

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都要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

气血阴阳平衡,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气口的脉搏,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

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与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清肃而司治节,肺气运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

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并能合于四时寒暑的变易和五脏阴阳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原文】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足乔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

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

太阳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点评】①取之下俞:此段文字中,多次有“取之下俞”,那什么是“下俞”呢?我们知道,人体有12俞穴,基本都是在四肢部位,而下俞则多是在腿和脚。

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俞穴,又称“十二俞穴”,其名称是:肺 -- 太渊;大肠 -- 三间;心包 -- 大陵;三焦 -- 中渚(音“煮”);心 -- 神门;小肠 -- 后溪脾 -- 太白;胃 -- 陷谷;肝 -- 太冲;胆 -- 足临泣;肾 -- 太溪;膀胱 -- 束骨--此六个就是下俞穴。

②足乔前卒大乔,是指阳跷脉。

卒大,卒cù,突然之意。

③一阳独啸足少阳胆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所以阳盛耳鸣,故曰一阳独啸也。

肾主于耳,肾脉,少阴也,阳盛耳鸣,即知少阴厥逆,阳盛于上,阴气归下,宜泻阳补阴经之脉也。

④厥气留薄,发为白汗厥气:上逆之气,逆乱之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灵枢·百病始生》:“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

”厥气留薄:《素问·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合药,治在下俞”。

“薄”为“抟[tuán]”之讹,“留抟”言厥气留止聚结。

白汗:证名。

邪受于里,表虚汗出。

出《素问·经脉别论》。

《黄帝内经太素吴注》卷七:“白汗者,邪实于里则表虚汗出,故曰白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