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实验十年尹少淳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研制与修订《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教育部的审查批准,于2001年正式向全国颁发,并开始进入实验。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教材的编写和对教师的培训、研修工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而且辐射到校外的美术教育和高师美术教育,形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个高潮。
2004年,在课程实验完成一轮之后,按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在2004年的修订中,尤其强调了中国传统美术和民间美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正了过去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表述方面过于自由和笼统的问题,增强了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具体性和规定性。
2007年,教育部要求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再次进行修订。
这次修订包括:1.突出学科特点;2.表述更为理性;3.适当强调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4.对相关学习领域,如“设计•应用”和“ 欣赏• 评述” 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5.适应社会需求渗透环境意识和生命意识。
这两次修订促进了课程标准组成员对美术课程改革的思考,对课程标准本身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大家对美术课程的宏观和微观的把握能力。
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特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又努力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
与以往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其特点可以概括如下:(一)转变课程观念,不仅重视美术知识与技能,而且重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美术课程毫无疑问要关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这是美术课程存在和发挥效益的基础,但仅此还不够,还要关注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感悟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为知识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变化的,甚至出现折旧率和淘汰率,所以在我们的一生中需要不断学习新东西。
不断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同时,美术作为基础教育的课程也应该发挥其教育功能,需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良性发展,与其他学科一道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在身心方面健康成长。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由原来相对单纯地注重美术知识与技能,转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并重,并在三个方面均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关注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并以此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美术课程的性质定位为人文学科,将美术学习当作一种文化学习,改变了我们长期以来将美术学习等同于技术学习的狭隘观点。
这样,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使得美术学习带有一种明显的价值倾向。
这种定性要求教师不仅通过美术欣赏教学让学生理解不同美术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而且通过美术的技法教学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这样,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就获得了一个文化的角度,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美术作品,美术技法的学习就与表现结合在一起,获得了其目的性。
如此,不仅提升了美术教育的层次,而且也符合美术的身份定位。
(三)完善学习方式,合理地运用接受性学习方式和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体验和实践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以前更多地采用知识灌输和技术示范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接受,是被动的模拟。
这种接受性学习并非一无是处,最大的好处就是经济和快捷。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起来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当代人没有必要重新探索和发现,通过接受性学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被了解和认识。
但任何一个社会都会面临继承与发展两大主题,当代社会的人除了继承前人所创造的优秀美术成果之外,也应该对人类的美术作出属于自己时代的独特的贡献,这就需要注重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性的学习方式非常值得倡导。
与接受性学习直接呈现结论的方式不同,研究性学习强调呈现问题,甚至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我们知道,如果教师把结论告诉学生,其思维就停滞了,仅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结论;如果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在思考中通过比较、演绎和归纳等,寻找因果关系,自己获得结论。
所以,研究性学习的最大好处就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往往又是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研究性学习,没有合作性,研究性学习的效率就不会太高。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主张完善接受性学习方式,更倡导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此外,为了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非常强调体验和实践,主张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使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结合,使知识内在化。
(四)提倡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尤其是地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改革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教师教学思维的一个重要取向。
课程资源是有效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除了必要的教学设施外,课程资源外延的拓展和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丰富美术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美术课程资源的外延十分广泛,包括人力资源,如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和社会上的艺术家参与教学,就是人力资源的利用。
此外,还包括社会资源,如博物馆、作坊、民间美术和网络资源等。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鼓励教师想方设法利用一切资源,努力达成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益。
由于美术教学都是发生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因此特别强调了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
不仅如此,《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还为美术教师开发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提供了具体的指引。
(五)重视评价的促进与发展功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鼓励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参与美术学习。
在我国,长期以来评价的作用被定义为选拔和甄别。
最为典型者当属高考,甄别优劣,优胜劣汰。
从这个角度看,美术还不是“重灾区”,因为美术在中小学与升学并无多大关系。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将评价作为促进美术教学、搜集教学信息的手段,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努力的方向。
在新的美术课程中,我们鼓励积极进行评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实验中的困窘和失误美术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给学校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展现了新的美术教学格局,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并在未来的改革之中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
(一)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实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思想和条件方面的限制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考试为指标的学科等级思想,在一些学校美术课程尚未受到真正的重视,加之经济落后,使得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难以完全的实现。
一些学校在师资上不能给予保障,缺乏有专业素质的教师,在有的县城里最好的小学甚至都没有专职美术教师,这种现象降低了对美术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和实施能力,从而影响了美术课程改革的效果。
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必要的教学设备和材料都不具备,学生甚至连颜料都买不起,更别说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即便最为传统的教学要求都满足不了。
(二)辩证思维的缺失导致了美术课程改革中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美术课程改革是一次实现理想的过程,需要激情和勇气,尤其在以往的思想观念比较顽固的时候,尤其需要如此。
但理性控制较弱的激情也容易流露在相关的解读和宣传活动中,使得辩证思维缺失,从而导致教学实践出现一些失衡的现象。
比如在强调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候,排斥接受性学习,甚至示范和临摹教学。
有时候,还导致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为合作而合作等形式主义的现象出现。
(三)在强调综合和教育功能的同时,对美术本体有所忽视美术学科是美术课程的基础,也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直接来源,没有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就不存在所谓美术课程,更不存在所谓美术教育功能。
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美术学科本体。
但在美术新课程强调综合性和与社会生活联系的时候,由于理解上的误区,导致在度的把握上失衡,过分强调了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和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综合,或者对文化情境的过度阐释,在时间上挤占了应有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影响了学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了解和掌握。
上述美术新课程实验中存在的困窘和失误,其原因可以分为条件性和认识性两类。
条件性的原因可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追求教育公平性的努力得到逐步的解决,而认识性的原因则需要加强学习,通过提高思维的全面性和辩证性加以解决。
同时也需要改善课程标准的行文,使得表述更加周密,在解读和宣传美术新课程的时候也要做到全面而辩证。
五、《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未来任何课程标准都是阶段性成果,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也与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学科的认识相一致。
美术课程标准也是如此。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实验将近十年,其间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对美术学科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虽然我们对美术课程标准进行了几次修改,但却一直没有颁发,因此并没有对美术教学的现实发生多大的影响力。
希望这次修订使美术课程标准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美术教育现实,发挥更大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也希望今后能够对课程标准进行周期性的调整,从而使之始终保持新鲜和活力。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过程实际上是对中国未来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的思考和建构过程,这种思考和建构过程的成果在即将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会得到最集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现。
中国未来的基础美术教学的体系理论构想应该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具有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指的是,这个体系虽然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的美术教学理论和方法,但必须深受中国文化的浸染,高度适应中国这块土壤,也就是说既能满足于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人,更要培养适合于中国社会体制、结构的高素质的中国公民。
因此,在策略上应该既接受西方的美术文化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也保持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中的造型观、色彩观、空间观、象征性和寓意性;既采用西方美术的工具材料,也运用中国美术的工具材料。
而且鼓励与当地的美术文化和资源紧密地结合。
总之,这个体系的整体面貌应该一看就知道是中国人建构的,适合中国的。
(二)动态的基础观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基础,而且作为基础教育理所当然更需强调基础。
如何看待基础以及在相应的认识上构建基础,是基础观的核心。
美术教学也应该强调基础,但如何认识基础却值得深入的思考。
是将基础固定化,还是用一种动态的眼光看待基础,其间的差别很大。
美术本身在发生变化,所以基础观也应该是动态的。
当然,所谓基础并非替代性的,而应该是拓展性的,并不是说新的基础被认定之后,以前的基础就完全被抛弃。
实际情况是,一种基础可能相对不同的美术门类而言,比如素描可能不是摄像的基础,但却应该是绘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