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原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
“弹性”课程目标的理想
美术课是最不强调“一致性”的课程, 因为美术教育更关注人的精神、个性、 感受,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而 这些东西表现在人的身上是千差万别的。
弹性化课程目标为教师灵活选择、组织 教学创造了自由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旧教学大纲的比较(四)
第二学段:由“简单的组合和装饰”递进为 “简单的设计和装饰”,“组合”是自由的、 随意的,而“设计”则必须有一点目的和秩 序;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阶段目标的 递进
第三学段:去掉“简单”一词递进为“进 行设计和装饰”;
第四学段:最终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 计”,指向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全过程的 要求;
案例分析(造型·表现—形与色)
低年级学生对形与色概念上是不分的 , 画形必有色,涂色不离形,全面接触各种 形与色,不限于几种形与色,引导学生从 感性上去认识;
中年级学生由实践形成对形与色的基本概 念,进一步学习形与色的表现方法,了解 形与色的文化含义,尝试运用形与色表达 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高年阶段:丰富的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层次,基本概念逐步形成,学科知识 的轮廓逐渐显现。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阶段目标的递进
1—4学段目标层次:对工具材料和美术 语言“由尝试使用”到“初步认识”, 再由“比较规范”到“有意图地使用”, 具有很强的层次感;美术表现也由“自 由表现”向“有个性地表现”过渡,目 标层次逐步上升。
四个学段在分段目标上逐步形成“体验活 动乐趣” → “感受活动区别” →“美化 身边环境” →“形成设计意识”这样的递 进关系。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阶段目标说明
欣赏的两个层面: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欣赏; 以理性的方式进行鉴别。
欣赏在教学活动中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群 体互动和交流的环境中进行,学生将个体 的感受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和 共享(评述)。
美术课程目标改革的方向
降低学科目标(显现目标);强 化人文目标(隐现目标)。
摒弃急功近利,为学生的终身学 习和完美发展而设计。
显现目标:认知、技能技巧等能直观地看得 到的教育目标。旧的教育体系中显现目标被 过分强化;
隐现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作用于学 生内心的不容易看到的教育目标。这些对人 的终身和谐、健康发展,对人的人格的形成 起决定作用的教育目标在旧的教育体系中得 不到应有的重视。
“弹性”课程目标的理想
贴近美术课程的实际地位——重视不够; 尽量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促使每
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不用硬性的标准和统一的尺度来限制学生的 发展;
“真正的教育目的是使个体的能力得到最大限 度的发展,……固定的标准,是人的身、心和精神充 分发展的天敌。”
情感、态度、价值观:任何教育必须重 视的工作。包涵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对个体的成长和幸福两方面的积极意义。
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 的知识与技能,逐渐体会和掌握学习方 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过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基础,没有 这一基础,奢谈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是无 意义的。
课程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肖显军
一、 如何理解新的美术课程目标
1.美术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 2.美术课程目标改革的方向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目标与美术课
程目标的关系 4.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旧教学大纲
的比较
美术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
中小学美术教学过分强调专业化,课 程目标成了专业美术教育的简单移植;
由单一的知识技能取向向更注重人 文价值取向转移,突出强调美术课 程的人文性质 ;
专业美术学校、社会美术教育是培 养专业美人才的场所;
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旧教学大纲的比较(二)
第二,美术课程目标在表述上,把教学方式 的组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选 择与要达到的目标结合起来,教学实践活 动与目标融为一体,使我们在明确课程目 标的同时,也看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过 程”,也就是说,课程目标对教学实践活动 过程具有设计、指导的功能。
教学中的评述活动不是专业美术评论,并 非高不可攀。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阶段目标的递进
第一学段:偏重于接触身边的美术作品和 走进自然之中,培养学生对欣赏活动的兴 趣。对形与色的感受是低年级欣赏活动的 重点,以“视觉”感受为主,其他“听觉、 嗅觉”等辅助手段不能过强。
第二学段:逐步要求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 简单的形式分析。从对形与色的感受扩大 到对质感的认识上。
四个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一)
造型·表现:学习造型语言、规律,进行 造型实践,并从中感受身心的愉悦;
设计·应用: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材料 特征进行设计,并与生活发生联系;
欣赏·评述:通过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的欣 赏获得个性感受,体会美术文化价值;
综合·探索: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扩展思 维空间,获得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个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二)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属于创作类;欣赏·评 述属于欣赏类;综合·探索两类兼有。
造型·表现更强调自由表现、创造;设计·应 用更强调创意,注重活动的功能目的。前者 注重创作的自由,后者注重创作的功能。
四个学习领域划分是相对的,目标范畴既有 侧重又相互交融。
阶段目标描述笼统,大致显示了一定 层次的递进关系。
“综合·探索”领域学习目标的价值
美术的观念和方法趋向多元,美术与 其他学科的交融逐渐加强;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与 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和创造能 力的人才;
现代社会“生态化”的学习环境和 “知识链”结构的形成 。
第四,课程标准分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 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分别确定各阶段目标,与教学大纲笼统地 确定教学目标要求相比,内容更充实,脉络 更清晰,“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作为重 要的课程目标加以强化。
块状划分阶段目标层次
美术学科内容的非量化特征不宜从内 容上划分等级;
阶段目标的描述采取“宜粗不宜细” 的原则,符合美术学科特征;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阶段目标的递进
第三学段: 增加了对美术作品材料、 美术作品的内容等特征的认识。
第四学段:“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 如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 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生平或创 作的角度等。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阶段目标的递进
第一阶段: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活 动以游戏为主,提出学生进行无主题 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与展示 的目标;
阶段目标的分层递进
四个学习阶段的划分符合美术学科“非 量化”的特征,同时将九年义务教育作 一体化考虑;
阶段目标的分布特点: “整体切入,分层递进”
(旧课程目标:“切块分布,一步到 位”) “建房理论”的引用。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阶段目标的递进
低中阶段:造型活动看看、画画、做做、 玩玩融为 一体,强调体验,丰富学 生的感受;
课程目标强调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桥梁; 过程与方法本身也是课程目标; 美术学科的实践性特征强调美术活动
过程的重要,美术学科的感性特征强 调美术活动方法的多样与巧妙。
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旧教学大纲的比较(三)
第三,课程标准在确定目标时,没有划定 具体的标高(特别是在认识领域的课程 目标上更是如此),留给学生更大的发 展空间。
第三句:“美术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课程总目标的内涵
三句话的逻辑关系:前两句并列,第三 句是前两句内容的提升。
第一句偏重于学生“内化”方面的目 标 ;第二句偏重于学生“外化”方面 的目标 ;第三句属于更高层次的教学 目标 ,是对前面教学目标的丰富和完 善。
注意了美术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描述。
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旧教学大纲的比较(一)
第一,大纲对目标的表述内容主要为学科 知识点,而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表述除了学 科认知领域的内容外,把兴趣、动机、情 感意志、人格个性等隐性的目标作为重 要内容显现出来。 课程目标不具体列出知识点,而是采 取导向性、概略性的表述方式。
课程目标的功能结构调整
案例分析(造型·表现—形与色)
高年级学生比较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形与 色对自己的所感所想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学生的所有认知都不是教师灌输的,而 是学生在对形和色不断接触的实践活动 中自然形成的。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阶段目标的递进
第一学段:目标指向“媒材”、“尝试”、 “体验”、“乐趣”几个词,从媒材的感官 入手,“进行造型游戏”,“进行简单的组 合和装饰”。“兴趣”是其任务和目的所在;
第二阶段:活动方式也是造型游戏, 内容要求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并 提出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的目标;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阶段目标的递进
第三阶段:活动内容进一步拓展为结合学校、 社区以及综合运用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 识、技能,并提出在进行策划、制作、表演 与展示的同时,体会美术与环境的关系;
第四阶段:强调在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 化及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①用美术的手段 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②通过跨学科学习, 理解共同和共通的原理与规律两方面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目标与美术课程目标的关系(二)
中小学美术课程目标的核心:在美术学 科中,尽可能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学 生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并 使之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 快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合作地学习、 综合地学习,发展基本的美本素养,学会 学习,形成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尹少淳语)。
教学大纲与教材的脱节,导致好的教 学目标不能很好实现;
学生年龄的增长与学习美术的热情、 美术表现能力反向发展彻底暴露美术 教育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