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音乐音乐审美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基础薄弱,这个阶段我会注重作好以前和今后知识的衔接工作。
我会采取多种方式策略,帮助学生自己熟练的应用所学过的知识。
并要注意避免学生厌烦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学习,采取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边玩边学。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一)发声训练部分:1、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
2、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
3、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
4、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二)、视唱、知识、练耳部分:1、读谱知识:(1)、认识变音记号:升记号、还原记号,知道其作用。
(2)、学习一个升号的调,熟悉G自然大调各音在高音谱表及键盘上的位置(不讲调式、音阶的概念)(3)、理解3/8、6/8拍号的含义。
懂得六拍子的强弱规律,学习其指挥图式。
(4)、学习三连音,切分音;认识速度标记;认识保持音记号。
2、视唱部分:(1)、视唱在G调号上的自然大小调音阶和中国传统五声调式音阶。
(2)、练唱有增四、减五度旋律音程的练习曲。
(3)、分二声部练唱大小六度和声音程(不讲名称)。
(4)、在教师帮助下:视唱在C调号和G调号上的单声部歌曲;视唱有临时升记号的单声部歌曲;视唱4~8小节二声部歌曲。
(5)、划拍视唱二、三、四拍歌曲。
3、练耳部分:(1)、使用C调号听记二拍子的2~4小节单旋律。
(2)、听记2~4小节节奏。
(3)、听记和声音程中的两个音。
(三)、欣赏部分: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欣赏。
四、教学分析:四年级时期的学习非常重要。
在这个阶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学期,学生将巩固并自己应用曾经学过的知识,而且,学期学习的知识又为今后两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学期教材在乐理方面又加深了难度,如一个升号的调,升记号和还原记号等,为今后的五线谱学习做好了伏笔。
五、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
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
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六、教学进度表周别教学内容课时1 复习上学期的内容。
学习《采菱》。
32 歌曲《柳树姑娘》。
聆听《渔光曲》。
23 聆听《国歌》。
表演《国歌》。
聆听《歌唱祖国》。
34 歌曲《愉快的梦》。
编创《愉快的梦》。
25 歌曲《哦,十分钟》。
《大家来唱》。
编创歌曲。
聆听《乒乓变奏曲》。
26 聆听《旋转木马》、《陀螺》。
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
27 聆听大提琴曲《摇篮曲》、管弦乐曲《摇篮曲》。
歌曲《摇篮曲》。
38 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
创编表演《我是少年阿凡提》。
29 歌曲《小小少年》。
音乐知识:附点八分音符。
歌曲《小机灵的歌》。
310 聆听《牧羊姑娘》。
表演《小机灵的歌》。
211 聆听《友谊的回声》。
音乐知识:力度记号f、p 。
聆听《回声》。
212 歌曲《山谷静悄悄》。
表演《山谷静悄悄》。
聆听《羊肠小道》。
213 歌曲《荡秋千》。
表演《荡秋千》。
聆听《山童》。
214 歌曲《小孩世界》。
编创《小孩世界》。
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
315 编创《真善美的小世界》。
歌曲《堆雪人》。
聆听《瞻宫珠帘》。
216 举办《我身边的音乐》。
活动。
聆听《铃兰》。
217 复习。
218 考核和学生自评。
2第一课《水乡》教学目标:1.这是一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一种特定的环境——水乡,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族的关系,让我们热情地讴歌水乡,热爱我们的家乡。
2.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
3.发挥集体思维合作,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热情地讴歌水乡,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教学方法:音乐自由教学法教学用具:CAI课件、琴、打击乐器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聆听《采茶舞曲》。
二、表演《采菱》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采茶舞曲》(用江南山水风景图导入。
)设问:(1)谁到过杭州游玩?(2)谁到过茶山,见过茶农采茶的劳动?(3)你听过越剧的唱腔吗?2.欣赏:《采茶舞曲》设问:(1)你听到这种曲调的风格吗?(2)这首歌曲讲述什么内容?(3)这首歌曲是由哪一个声部演唱的?3.学习采茶时手的基本动作:左采、右采、上采、下采。
4.复听《采茶舞曲》:按节奏配上手的动作,并随录音哼唱《采茶舞曲》。
进一步感受江南地方风格的特征。
5.再次复听,要求学生用即兴舞蹈动作表演《采茶舞曲》,用自己的舞姿去表现茶农采茶时的欢乐情绪。
三、表演《采菱》1.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如有挂图,最好实物展出更佳)。
2.这首歌曲的节奏较复杂,识谱有一定难度,本课又是四年级第一节课,所以这首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同时也为下节课的附点四分音符的学习作感性的铺垫。
在教学中要吸引学生有兴趣地认真地听范唱是学好本歌的关键。
因此要求教师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
唱得要细腻亲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风格。
3.教师的范唱不仅是唱歌,还要范唱歌谱,歌谱的范唱要同样的有感情,流畅而动听,有力度起伏。
4.听唱、学唱曲调一定要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切忌支离破碎。
5. 这句的教学,不要讲解切分节奏(该知识在五年级教材中),而是通过划船的动作去学习,能很自然的唱好。
同样D.S.的反复记号也不必要求学生去记住掌握。
6.伴奏的加入既是训练节奏感,也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这是要求:(1)选择节奏,哪一节奏谱,更适合于这首歌曲的伴奏;(2)选择打击乐器;(3)在哪里加入铃鼓使歌曲推向高潮。
7.小结:水乡一景。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一、表演《柳树姑娘》;学习附点四分音符,听辨活动。
二、聆听《洪湖水,浪打浪》。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表演《柳树姑娘》1.歌名直接切入为导入:柳树的枝条,像什么?这首歌曲的拟人化的手法把柳树比作姑娘,枝条就是她长长的辫子,风儿一吹,甩进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
这样的风景你能想像吗?这样环境美不美?2.聆听CAI课件范唱。
设问:这首歌曲是齐唱还是合唱?3.讲解附点四分音符:(1)这样的节奏我们唱过,你能举出唱过的歌名吗?(2)“ ?”这个音符是四分音符的后面加上一点,在乐理上我们称为附点四分音符,它与四分音符的区别就多了一附点,为了强调这附点,所以在名称上把附点放在前面称附点四分音符。
我们学一下模仿蝉的叫声“知.了”所以蝉又名“知了”。
“知了”的鸣叫就是带附点的。
(3)找出《采菱》曲谱中的附点四分音符,并从唱曲调中熟悉附点四分音符。
(4)结合《柳树姑娘》的实践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4.再听范唱,大家看着歌谱轻轻跟唱曲调。
5.先学唱第一声部的前8小节曲调。
(1)设问:这8小节的曲调的节奏有一个规律你发现了吗?(2)我们一齐拍打一下它的节奏。
(3)慢速度地把音符唱着试试。
6.请自学后8小节。
7.完整把第一声部曲调唱好。
8.学唱第二声部。
(1)听范唱,注意第二声部进入的位置。
(2)第二声部“啦啦啦”表达什么情绪?(3)学习顿音记号“”。
(4)唱第二声部,看教师的指挥进入,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9.二声部合唱。
10.小结:又一道水乡的风景线。
三、聆听《洪湖水,浪打浪》1.介绍歌剧《洪湖赤卫队》的时代背景——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与敌人斗争的情况。
2.介绍《洪湖赤卫队》剧情(讲故事):1930年湖北沔阳县委为配合红军行动计划,暂时把赤卫队撤离彭家墩。
当地恶霸彭霸天乘机卷土重来进行报复。
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及队长刘闯的率领下袭击敌人,彭霸天设计派密探寻找赤卫队。
队长刘闯中计暴露目标,韩英掩护队伍撤退时,自己与分队长王金标被捕。
王金标叛变,韩英坚贞不屈。
敌人逼她母亲劝降,但韩英母女互相激励宁死不屈。
敌人又把叛徒王金标放回,要他把赤卫队诱入伏击圈。
韩英在彭霸天的副官(地下党员)掩护下脱险,及时赶回部队枪毙了叛徒,配合大部队消灭了土匪彭霸天。
3.欣赏女声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
这是歌剧第一场唱段,反映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洪湖鱼米乡的一片好光景。
学生可边听音乐,边看歌词边做摇船动作,感受音乐的内容与风格。
4.小结:这是20世纪30年代湖北洪湖水乡的一景。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一、聆听《渔光曲》(女声独唱)(筝独奏)。
二、编创与活动:命题创作——《远航》。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渔光曲》(女声独唱)(筝独奏)。
1.介绍《渔光曲》的背景资料。
(1)这是1934上映的故事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
(2)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渔民)的生活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简单历史介绍。
2.欣赏《渔光曲》第一段,边看图形谱,边听音乐。
(1)介绍《渔光曲》的内容特征:反映渔民的辛酸血泪,速度徐缓,描绘了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的情景。
(2)提出欣赏要求:这作品的创作年代是20世纪30年代,离开今天已有70多年,所以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要求学生认真细致耐心地听,这也是对旧社会人民生活的了解。
听完后要编一个故事向大家讲述。
3.复听全曲,边听音乐,身体也随音乐摇晃想像自己就在船上的情景。
4.师生讨论歌曲反映的内容与特征。
学生中如能将歌词编成一个打渔的故事,教师要给以表扬,顺带议论为什么在形式上是女声独唱。
5.欣赏筝独奏《渔光曲》。
设问:你能听到船在海面上遇到的各种情景吗?6.师生议论筝独奏《渔光曲》与女声独唱《渔光曲》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7.复听筝独奏《渔光曲》,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
8.小结:音乐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内容题材,不同的形式反映的情景各有特征。
三、编创与活动:命题创作——《远航》1.筝独奏《渔光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渔船出海打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