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摘要:清代岭南私家园林在我国古典园林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造园艺术有着与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不同的风格。
本文通过分析岭南私家园林,并重点分析东莞可园,来探究岭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总结其特点和经验,并为现代园林造园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岭南;私家园林;艺术;可园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89-02一、岭南私家园林概况(一)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岭南园林泛着我国南方的五岭以南的地区,古称南越。
岭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气候特点。
岭南地处丘陵地区,农耕地少。
此外,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湿度很大,夏秋季常有台风暴雨。
(二)人文背景岭南人的造园审美意象,首先归功于岭南地域的山水风貌。
再加上岭南的经济模式是商贸经济,经商意识弥漫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即追求生活的真实,注重过程和意义,不停留在表面的矫饰和虚幻的风雅上。
因此,岭南造园,常将园林的人文环境融入到自然景观环境之中。
园主崇尚自然,追求平实,不太重视人工制造的假山流水,也不羡慕江南园林那种在咫尺中营造山林的技巧。
另外,岭南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而较早的接触了西洋文化,造园手法也受到影响。
本文将着重分析东莞可园,来探究清代岭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
二、实例分析——东莞可园简介:可园,位于东莞城西博厦村,始建于雍正年间,是围绕山石、池水、花木、庭院、用游廊和建筑组成曲尺形平面的一组庭院住宅,创建于清咸丰年间。
园主人张敬修,亲自参与可园的筹划兴造,布局周密,设计精巧,在三亩三的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并俱全。
(一)空间布局1、岭南私家园林住宅的布局方式有几种:(1)疏密相对。
住宅在庭院之旁或后部,住宅与庭院两者之间相对独立,各自成区,并用围墙门洞或置有大门来联系出入,如佛山的梁园。
(2)连房广厦。
住宅布置于庭院内,住宅和庭院间隔或用洞门花墙、或用廊亭、或用花木池水,庭院是主人生活的一部分,布局比较疏朗开阔和灵活自由,如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等。
(3)书斋侧庭。
指以书斋为主的庭院,专为书斋而设置,与住宅结合的方式又分为两种——独立式和结合式,如番禺瑜园、广州西关逢源路小画舫斋等。
可园,属第二种。
该园东临可湖,平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状。
该园的布局纯为建筑物围合而成的庭院格式,一共有三个互相联系着的大小庭院。
它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沿着园子的外沿成群成组的布置了较多的建筑,使得庭院空间和日常生活空间紧密相连。
总观可园的规划,建筑占较大比重,其布局成不规则的连房广厦的庭院格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尚属少见的例子。
2、分析布局和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岭南园林庭院式的布局特点源自于对其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适应。
首先,岭南地处丘陵地区,农耕地少,土地价贵而造成园林用地狭小。
其次,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余,湿度很大,夏秋季常有台风暴雨,园林造景不得不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因而非常注意朝向、通风、防晒和降温。
以可园为例:(1)利用建筑围合而成的庭院可以利用建筑的楼宇和廊墙来减弱强风对园林的侵袭。
(2)建筑与水相结合,通过水体形成降温阴凉的小气候。
(3)建筑朝向面向夏季的主导风向,可园的庭院设在西南面,建筑群主要设在北面,从而形成了前低后高、前疏后密的布局,非常有利于通风。
可以想象,夏日凉风徐徐吹向住宅,怡人舒适。
(二)功能分区——居住与园林的紧密结合空间划分与其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按功能和景观划分,可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1、前庭——入口接待区。
包括入口门厅、客人小憩的六角“半月亭”、接待客人的“草堂”、“葡萄林堂”两座厅堂以及听秋居等建筑,提供接待宾客、出入的空间。
2、庭院内——款宴观景休息区。
作为可园的主要活动场所,包括可轩、邀山阁、双清室等,供园主招待宾客、举行宴会、眺望景致、消暑休闲。
3、后庭——居住游览生活区。
主要是可湖边缘的一组建筑,此处环境幽美,是游览居住、吟诗作画的佳地,包括可堂、雏月池馆船艇,钓鱼台等。
(三)从视线到空间1、外观可楼高约13米,在当时是全东莞最高的建筑。
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可园,可楼都是全园的构图中心。
由此可见,从园的整体结构看,可园用可楼突出一个重点和主题,将这个园子提挈而起。
如若主从不分,必然会使整体平平无奇或是纷繁杂乱没有趣味中心。
可园依靠建筑的疏与密的对比形成立面上的韵律与节奏,除此之外,可园建筑上高低起伏错落的外轮廓线形态还与建筑的屋顶、轴线方向的变化、建筑的层数体量和形式有关。
2、不同的空间体验(1)俯视与仰视俯视:等高俯瞰,视野开阔,有世间景象尽收眼底之感。
如站在可楼上俯瞰。
仰视:自低处向上看,让人感到建筑物的巍峨壮观。
如仰视可楼。
另外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既能向上仰视,也可向下俯视的高度。
如“狮子登台”的高度。
(2)空间的对比——小中见大,欲扬先抑庭院空间艺术的处理手法之一就是通过空间形态的对比,包括空间的形状、大小、封闭、开敞、渗透等来取得效果。
两个大小显著不同的空间连接在一起,当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时,由于前者的衬托则显得后者更为扩大。
岭南庭园也像苏州园林一样,常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增大空间感。
(3)空间的渗透——借景融景中国风景园林的设计的一大理法——借景,在岭南园林也有充分的体现。
单就园林空间设计组织上,也离不开必需的两个部分:自然山水景观要素,人的视觉和心理变化。
在岭南园林里,常将院内外空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产生深远的空间,这是面积限制大、空间组织简单的岭南园林不可或缺的一大手法。
可园林所运用的方法则是借用可湖的水面,在园内观园外风光,开阔视野,平静心情;在园外则能看到园子里的建筑,造型优美,颇有一番趣味(4)空间的渗透——借景和对比的结合在中国古典园林里十分常见的,是两个相邻空间的景物彼此渗透,互相因借。
正如可园壶中园小院上的的对联,“园小无穷景,壶中别有天”,从门洞的这边窥视那一边,风光独好,引人入胜。
通过分隔,强化了空间的层次,不同的空间既对比,又彼此渗透。
(四)造园元素1、建筑可园规模小,建筑密度大,以致庭园和住宅相连相接,主体建筑——可楼,并不能像江南园林那样采用单独设立的方式,可园的正厅与船厅雏月池馆、卧室绿倚楼以及双清室连成一体。
虽然没有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的气派,但也风格独特、个性鲜明。
岭南园林建筑屋面与北方皇家园林以及江南园林建筑屋面的做法不同,其屋面坡度一般是平缓的,这是因为,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夏季多雨炎热,而平直屋面能为檐下的墙体和门提供更长时间的遮阴,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此外,建筑的风格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2、掇山理水(1)掇山东莞可园,乃至岭南园林,其掇山特点是模仿山岩、湖石等,假山独自成景并不多见,叠石假山多与池水、建筑、植物共同组成园林景观。
例如可园里的叠山假石“狮子上楼台”。
假山叠石着重于叠砌,吸取天然山景的各种形体,并且十分注重石景与周围环境的比例关系因此,庭院虽小,但由于假山的存在而使园林富于变化。
(2)理水岭南的水池多用规则的几何形式,一般为人工造池,有方形、矩形、半月形、多边形等。
在可园里,同样也采用的几何形水池,并且房水相伴,山水相依。
采用几何形水池的一些原因:一是园林形态语言的统一性。
二是水的应用形成开阔、通透、深远的空间,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另外受到西方园林造园思想的影响。
“经世致用”,岭南人能大胆引用外来的手法。
3、植物岭南园林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品种丰富多彩,园内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茵葱翠,除了亚热带的花木之外,还大量引进外来的植物。
三、总结归纳(一)顺应自然,结合地域,天人合一从对可园的分析可以看出,可园选择在乡村建园,以求的优美的环境条件,岭南园林的建筑布局充分考虑通风、采光,体现了岭南园林顺应自然环境并重视地域特征,并不是盲目纳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适当添加外来文化纳为己用。
在这里,与其说岭南优美的自然风光为岭南园林提供了蓝本和素材,倒不如说岭南园林注重人文与自然的交融性,将园林的人文环境融入到自然景观环境中,以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
(二)从环境到风格清代的私家园林,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风格鼎峙,它们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园林的规划布局,造园元素的形象、用材和技法上。
岭南园林不壮丽,不纤细,但却淳朴、生动而开朗,它没有江南园林深庭曲院的空间构设,也没有北方园林的气势磅礴,岭南园林的布局平易开朗,看上去通透而典雅,植物品种多样,形态迥异,山石奇异而有趣味,水池的形态多为规整。
(三)园林美学与功能的有机结合由于岭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者、使用者多为商人,受商贸经济模式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偏重于追求生活的真实,注重过程和意义,不屑表面的矫饰和虚幻的风雅,除此之外,还追求个人身心享受,注重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就是务实性。
相对江南园林的“雅”,岭南园林是带着一些“俗”的,这里的“俗”并没有任何的贬义,相反,它是有其自身的道理、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
就园林自身而言,它是造园者和使用者的精神寄托和体现,这种意识形态深入到每一寸土、每一棵草,每一种姿态、每一幅画面。
“雅”与“俗”只是外人理解的一种表象,究其内在和根源,它们都符合各自造园者和使用者的目的和需求。
园林的形式与其功能相适应,而园林的功能则是由使用人群的需求和世界观所决定。
兼顾务实与美观,景观不仅仅是美的,景观还是功能的,今天的园林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设计是为当代人的使用而创造室外场所,应当体现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1]陆琦.岭南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