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丰碑》教学设计.教学文稿

《丰碑》教学设计.教学文稿

《丰碑》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更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学语言、学表达。

于此同时根据篇章特点找准比较点,不仅可以很好的突破教学难点,还可以使学生找到相关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既省时又高效。

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丰碑》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0册中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的阅读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初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重视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丰碑》一课紧紧围绕以上重点教学。

《丰碑》主要讲述了在行军途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为公的崇高品质。

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致,不仅对主要人物军需处长的神态、衣着进行了细致描写,突出了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还借助军长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

另外本文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一开头就留下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而比较阅读在我校也开展一段时间,对于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并不陌生。

与此同时学生接触过很多叙事写人的文章,上半学期又学习了《军神》这篇课文,他们基本上掌握了写人文章的阅读方法。

为了很好的完成《丰碑》这篇文章的教学,在课前我组织学生对《军神》这篇文章的内容进行了回顾。

但由于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虽然了解一些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也学过一些革命题材的文章,但对军需处长的举动表示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

2、理解描写军长和军需处长的重点语句,在品读想象中,体会表达的情感。

3、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这句话的意思。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军长和军需处长的重点语句,在品读想象中,体会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反馈预习作业,归纳《军神》《丰碑》两篇文章的相同点,明确本课的学习方法1、交流预习作业,归纳《丰碑》《军神》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完成表格2、明确本课的学习方法引发思考:这两篇文章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学习《丰碑》这篇文章有什么方法可以借鉴吗?预设①可以抓住描写主要人物军也就是需处长的语句来体会他的精神品质。

②还可以关注军长的情感态度变化来体会军需处长的精神品质。

过渡:今天我们就用你们说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设计意图】对两篇类似文章尝试着进行比较,以此找到本篇文章的阅读方法,既迁移了学法,又关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迁移学法、自主学习,感悟军需处长的精神品质学生已经归纳出学习此篇文章的方法,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有所重点,很快的找到阅读的重点内容,在组织学生会流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点拨,过程如下:(一)抓住主要人物的描写,感受军需处长的精神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重点段落:1、抓住“贴”字体会人物情感。

追问:衣服不是应该穿在身上吗?为什么这里说“贴”呢?①启发学生结合当时的天气环境谈理解。

预设1、当时天气寒冷,军需处长穿的十分单薄,风一吹就贴在身上了。

2、天气十分寒冷,又不是有风雪袭来,由于他穿的衣服太薄了,所以就贴在身上了。

②联系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深入体会。

追问:文章为什么在开头就这样着力描写环境恶劣?预设:渲染了寒冷的程度,为下文军需处长被冻死埋下伏笔。

④播放红军队伍在风雪中行进的视频。

引发思考并想象:此时,他多么需要一件棉衣啊,哪怕是一件很旧的棉衣,也许他就不会牺牲了。

读到这儿,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军需处长负责棉衣的发放,他是最有机会第一个穿上棉衣的,可他为什么没有棉衣呢?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围绕棉衣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吗?(生自由发言。

)预设a文章第一段就已经交代“这支队伍装备很差,”有可能军需处长在发放棉衣的时候,将最后一件棉衣给了其他战士,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棉衣。

b军需处长可能在行军途中将自己的棉衣给了重伤员。

小结:军需处长让出棉衣就意味着让出了生的希望,将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

多么无私、多么负责人的军需处长啊,丝毫没有想到自己,以至于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冻死在行军途中。

2、抓“镇定、安详”谈感受①理解“镇定、安详”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②追问: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军需处长的“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读相关语句,(课件中相应文字变色)③师适时引导;在寒风凛冽、冰天雪地的云中山,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但他为什么这样镇定、安详呢?此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预设a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b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尽到了职责……c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④透过这镇定安详的神态,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军需处长?(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对工作认真负责,舍己为人)3 、入情入境朗读,升华情感过渡:生命属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可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为了部队,为了肩负的那份责任,宁可被冻死,多么伟大的战士啊!此时此刻,我们面对的不是军需处长冻僵的身体,而是一颗高尚的灵魂,让我们再次朗读,将军需处长的形象留在脑海中吧。

(集体配乐朗读)小结:军需处长没有一句话,但仅仅是一个场景就让我们刻骨铭心,作者就是通过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画面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

【设计意图】紧扣语言文字,由表及里,创设情境,展开想象,激情朗读,使军需处长的形象更加丰满。

(二)抓次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感悟军需处长精神之崇高。

1、过渡:沃克医生对刘伯承态度的转变正是被刘伯承的精神所震撼,军长情感、态度的变化又是为了什么呢?谁关注到了描写军长的语句?根据学生朗读出示句子。

2、、将描写军长的这些语句连起来读一读,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军长的心情吗?想一想军长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预设】当听说有人被冻死,他很着急。

当看到被冻死的老战士是由于没有穿棉衣时,他认为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是军需处长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他生气甚至愤怒。

可是当听说被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他深深内疚,进而又被深深感动,对军需处长充满了敬佩。

【师根据学生发言随机板书:着急——生气愤怒——感动敬佩】过渡:是啊,自己的战友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却被严寒冻死了,当他想到军需处长因没有棉衣而被冻死时,怎能不被深深的感动,怎能不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课件)3、放开声音再读第12段,体会此时军长的心情。

(自由读)4、引发思考:我们刚才从对军需处长描写的段落中已经体会出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的笔墨来写军长的情感态度变化呢?预设:课文描写军长情感态度变化就从侧面凸显出了军需处长的精神品质。

小结:写军长的情感态、度变化,是为了让我们透过这些变化,知道是军需处长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军长,从侧面更加突出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设计意图】此环节摒弃繁琐的分析,以读代讲,使学生体会到了侧面描写对衬托军需处长品质的作用,知道了这样写的目的,领悟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解读“丰碑”内涵,情感升华1、通过比较,体会“丰碑”的内涵,突破教学难点过渡:《军神》这两个字高度概括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那课文中的“丰碑”二字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请你结合课文的13、14自然段来谈一谈。

1)自由朗读课文13、14自然段。

2)相互交流预设a这里的丰碑不仅仅指的是人坐在这里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崇高、伟大的精神,就像《军神》这个文题不仅指刘伯承这个人还指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适时追问:为什么是“晶莹”的?B正是军需处长精神的鼓舞,他们的脚步才能“坚定有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如果学生说不上这一点,可以追问:军长开始担心这支队伍经受不住这样的考验,那么现在呢?为什么?)小结:军需处长的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起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有了这精神的鼓舞,军长不再担心战士们经受不住严峻的考验,有了这精神的鼓舞,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

(齐读最后一段)【设计意图】此环节运用比较的方法,既找到了《军神》和《丰碑》两篇文章除上述之外的相同点,又理解了“丰碑”的内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情感升华,感受含蓄结尾的好处,1)承接上一环节的朗读,提问:从这个结尾中你能体会到什么?预设a军需处长鼓舞了战士们,给了战士被信心及勇气。

b这个结尾是在赞颂军需处长。

2)引发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颂?预设a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追问:让你想到了什么?b引发读者的思考。

如:脚步声为什么是坚定的,为什么说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c表达了丰富的感情。

小结:像这样的结尾我们就说是含蓄的表达。

它可以给我们丰富的形象空间。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尾很有特色,是学生很少接触的,引导学生理解含蓄性结尾的好处,为本单元另一篇课文《草地夜行》结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归纳《丰碑》和《军神》的异同过渡;通过我们的深入了解,军需处长这个人物已经深深的扎根现在我们的心理,就像《军神》中的刘伯承一样,除了我们刚开始找到的相同点外,你们还有发现吗?根据回答把相同点的表格补充完整。

1、顺势追问:这两篇文章我们找出了这么多的相同点,对今后你的阅读和习作有什么启发?2、在此基础之上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

A《军神》主要写的是刘伯承的语言和动作,《丰碑》主要写的是军需处长的神态。

追问:问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B《丰碑》有环境描写,《军神》没有。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找到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为本单元中的《草地夜行》的学习打下基础。

3、在我们这单元还有一篇革命题材的文章,等你阅读后是不是也会有今天的发现呢?【借着此问题留出下面的作业】布置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7——13自然段。

2、运用今天我们的学习方法,比较《丰碑》和《草地夜行》这两篇文章,完成表格,并思考你准备怎样学习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本环节既关注了单元的整体性教学,又发挥了学生地主体作用,长此以往的坚持训练,学生阅读和习作都会有所提高。

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评价检测题:1、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军需处长是个怎样的人?2、课文写军长的感情变化,是为了()。

3、结合课文内容,判断下面哪一句话表达得更准确。

“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这句话的含义是:①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的身体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②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但他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不朽的精神更是一座晶莹剔透的丰碑。

()与以往教学相比的特点1、通过相似篇章的比较既找到了阅读方法,又关注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摒弃了繁琐的讲解,注意篇章的整体性教学,力求做到了省时高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