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三大民系概念

广东三大民系概念

【摘要】民系,是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先生创立的描述亚文化群体的概念。

人们习惯于把广东汉族居民分为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

本文对三大民系的概念逐一作出界定,并指出广府、客家、潮汕都不是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三大民系作为特定族群存在和繁衍的缘由,并不在于自然意义上的血统的纯洁性,而是植根于方言、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基础,除此之外,还从方言特征和民性特征两方面着手分别分析了三大民系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民系广府客家潮汕
广东,背靠巍峨南岭,南临浩瀚南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横亘北部的南岭山地,不仅是一条自然地带分界线,也是一条文化类型分界线。

孕育、发生、成长于这条界线以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广东文化或岭南文化,经过两千余年的开发,在土著南越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博采其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之精华,经过长期的整合、融合、创新、升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区域文化体系。

广东独特的文化体系塑造的其独特文化个性,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研究成果也不少,例如《说是说非广东人》(叶曙明、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人是天下的眼》(王国梁、团结出版社)、《其实你不懂广东人》(雷铎、广东经济出版社)等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广东岭南文化或广东人的民性。

不过人们所谈论或理解的“广东人”指的往往只是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府人,而且人们一般观念上的广东文化标签—粤语、粤剧、茶楼文化、年宵花市等等,其实也是意指广府文化。

熟知广东的人都知道,广东人又分为三支,在粤东还分布着与“正宗广东人”的广府人泾渭分明客家人和潮汕人。

广府、客家、潮汕就是所谓的广东三大民系。

广东的民系文化是全国最具特色的民系文化。

全国八大民系,广东独占其三,分别是广府、客家和潮汕(闽南民系的分支)三大民系。

广府语言
例如:客车-巴士;出租车-的士;球-波;衬衣-T 恤衫;
聚会-派对;胶卷-菲林;小商店-士多;小费-贴士;票-飞等等这种现象其他方言中也有,但都远不如粤语突出。

其实这正是粤语的一贯作风,自古有之。

它原本就是中原汉语、当地土话、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杂交品种”。

直到现在,粤语中还有不少当年“百越杂处”的痕迹比如“这”说成“呢”,就和壮、侗、傣、黎、布依语相同或近似又如细想叫捻,抓住叫揿,一团叫一旧,便是壮语。

乜、拧等字都念阴调,也和壮语相似;修饰词放在被修饰词后面,比如客人叫人客,干菜叫菜干,公鸡叫鸡公,牯牛叫牛牯,更是壮语的构词特征。

汉语和壮语虽然都属汉藏语系,但毕竟不是同一个语族,粤语却能将它们融为一体。

这种融会贯通、大而化之的神通,正是粤语和粤语文化的特征。

[11]
(二)民性特征
有这样一个对三大民系的形象比喻:广府人好比是美国人(爱好自由),潮州人好比是日本人(很是精明),客家人好比是犹太人(那样勤勉)。

另外也有么一句话这样形容:广府人会花钱、潮汕人会赚钱、客家人会省钱。

1、广府人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

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

同时,也带来了投机性、市侩性的负面作用,以及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府商家中普遍供奉关公为财神,在穗港澳等地民间存在迷信命运,敬神奉鬼的风气。

商品意识不仅弥漫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人们更多的是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民系中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

广府人由于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加上强悍的民性,冒险、创新的气质,因而反抗性和斗争性也特别强烈,在中国近代史上,精英继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有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最为宝贵的性格特征。

2、潮汕人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

清中叶著称一时的广帮商人,主要由广州帮和潮州帮商人组成,潮州帮商人在国内的东南沿海及江西一带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国、新加坡一带颇有势力。

强烈的商品意识,是潮汕人一种颇具优势的文化潜质,使他们在改革开放时期足迹遍及城乡,渗透各行各业,特别活跃。

潮汕人的生活环境,使得其具有敢干冒险开拓、刻苦耐劳、注重义气、勇于任事、勤俭立业等民系特征,最突出的是强烈的凝聚力,由于外出谋生的人多,而生活习俗又有异于本土,为求发展拓业,潮人之间有一种互相照应、团结互助的风气。

明清时期,在国内大商埠多设有潮州会馆;现代,在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组建有潮人社团。

但其“省尾国脚”地狭人稠的边陲意识具有强烈的保守性、封闭性和内向性。

强烈的宗亲观念和地缘意识,也使得潮汕人对非本宗族或非本地域的人或事的排斥,表现出一种狭隘的种群观念。

3、客家人
由于南迁入粤较迟,平原的肥沃地带已被当地人和先期移民占据,故客家人多处闭塞贫困的山区,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俗语,非艰苦奋斗无以图存。

在长期的迁移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建设家园的淳朴民风。

同时,又因为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都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以封闭式的生活为主,因而家族观念特别强固,保持着较多的从中原到江南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其最大的一个
特点是不同于广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意识,而是崇尚读书,外出求学蔚为社会风气,有“文化之乡”之称。

历史上客家人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

客家民系中,有一种颇为强烈的自信、自立、自强、自我奋斗意识,这是客家民系在独特生活环境下的历史产物,但同时也有一些不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容易趋向于封闭、保守的小生产意识。

总之,广东三大民系是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方志学研究的绝好素材,也是现代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文化土壤,研究三大民系的意义很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