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普遍存在厌烦情绪。
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改变“想说爱你不容易”这种观点?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教学特点,在文言文教学中,基于学生实际,我不断地进行一些新的尝试:1 引人的导入,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门前,让学生感觉到走进去的乐趣。
学生在初学文言文时,我首先从文言说法上激起学生的兴趣。
第一节课,我先假设情景问学生:中午放学回家,路上看到张三,我们要问他吃饭了吗,我们会怎么说?学生都不屑地说出答案:“张三,吃饭了吗?”这时,我再问学生:“可是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我们可不会这样说。
”“那会怎么说?”我们会说“张三,饭否?”然后再接着举“不亦说乎”这句话让他们读,结果他们把“说”读成了shuō,我更正了他们的读音yuè;再举我们今天说的“你凭什么去呢”在古代就要说成“子何恃而往”的例子。
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就是古代人写的文章。
因为他们当时的语言习惯与我们今天的不同,所以,我们学文言文时,首先要弄懂文章到底说什么?与我们今天一样的意思,古人是怎么说的?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是古人用当时的语言写的文章,明确翻译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翻译句子的原则:对应词语进行翻译。
方法:专有名词(指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不用翻译;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如果发现缺少的部份把它补充出来;多余的部份删去,语序与今天的习惯不同的话,再把它调整,并指出,要译好句子,我们要注意字词的积累,尤其是那些多义词。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背诵,积累每一篇文言文。
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文言的距离,使学生觉得文言并不神秘,又在学习之初提出了学习方法,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觉得有章可循,还使学生明白了学习的两个重点:翻译、背诵,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进行知识的积累。
2 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精选、加插与课文或作者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学生明白总的学习方法,还仅仅是学习的初步。
我们还应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都有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探究的动力。
试想,如果一个语文老师上课时,导入总是千篇一律:今天我们来学习某某课,请同学们打开某某页。
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觉得无聊,翻书的动作懒洋洋的,甚至于会出现开始学习课文了,学生课本还没找开这样的现象。
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为语文老师的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潜台词,如果我们能结合课文,选择能触动孩子的事,使他们活跃起来,就能很快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如在教学《论语》时,我选择了与节选的文章有关的“公冶长听鸟语”的故事导入;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我插讲了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在等待接见的过程中,看到王安石书桌上没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黄花就是我们今天的菊花,他觉得不对呀,菊花怒放在秋风中,怎么会被吹落呢,因此,他提笔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续诗,当然有讽刺王安石的味道:难道连菊花耐寒也不懂吗?然后说到苏东坡的被贬,从而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学习元曲《天净沙秋思》,告诉学生“断肠人”一词的来历……精选有关的故事、知识,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还与有趣的故事相连,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热情高涨。
3 听朗读。
课上,我首先会放这篇课文的朗读,学生听第一遍,根据朗读纠正字音并掌握句子的停顿、语气声调。
例如《核舟记》中的“罔不因势象形”根据朗读就会知道“罔不/因势象形”,“罔不”与后面的词语停顿一下,有助于句子的理解。
又如《爱莲说》中,对于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菊,莲,牡丹,分别用三种语气来读:惋惜,叹息,讽刺,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遍,让学生跟着默读,模仿朗读者的语气.4 重视诵读指导。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意思是说读得多了就自然而然懂得句子所说的意思了。
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读直至能背诵,牢记于心才能增强语感,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文章的内容。
对文章内容先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句段,不必急于求解,暂且放在一边,借助工具书,帮助疏通词义,求得大致的含义,或者自已进行猜测,以意会之,等日后求得老师的指点.再进一步求得理解。
朗读过程中只需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轮廓。
例如,记叙文要掌握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说明文重点了解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事物特征:议论文则要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材料及论证方法。
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一篇文言文,我让学生跟朗读试读一遍,再全班齐读,最后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增强记忆力。
5 为体现当前的教学新思潮,借鉴研究学习的经验,“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所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来译。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考文言文翻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考查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表达能力,而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机械背诵课文翻译、注释,既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又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讲究“信、达、雅”,但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并不作优美而富文采地意译的过高要求。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
②补,即在译句中补充出省略的词语句子成份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译出的虚词等④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⑤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
译,这一环节,主要提倡学生预习直译,课前让学生把文言文公整、规范地抄写在四周的黑板上),课上,由学生站在黑板前引领其他同学翻译(读一句、讲解重点字词、再整体翻译一句话。
翻译好一段后,提问听讲的同学),在不懂的地方或重点的地方,我会重点强调并讲解,同时注重方法指导。
通过译,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记忆力。
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最初的依赖老师讲解到逐渐脱离老师的讲解,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享受到登堂入室的快乐,从而构建文言知识的殿堂6 一篇文言文的完整学习,还包括对内容的理解及背诵。
教学内容时,我指导学生按文体特点,学习归纳文段意思的方法,如记叙文,要求学生把握“谁干什么”,说明文“什么怎么样”,议论文“对某一问题作者的看法如何”,寓言则遵循由“故事”到“道理”这样的方法。
学《强项令》,学生一眼归纳出写“董宣秉公执法”《扁鹊见蔡桓公》,学生易于掌握,故事“蔡桓公拒绝就医的经过”,道理“不能讳疾忌医”《鱼我所欲也》学生明白是证明“舍生取义”的观点。
尽管现有很多专家提出教学中应淡化文体意识,但对这一说法,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漫无章法的教学是可怕的,教学中,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课文时,都应做到“心中有文体”,根据文体特点进行有序教学。
而学生在这种有序的学习中,体味到自己也能学会,不必时时依赖老师,从而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享受到登堂入室的快乐,从而构建起自己文言知识的殿堂。
7、鼓励学生质疑。
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方面是对主题思想的质疑。
比如自己读了一篇文章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对照他人的观点,进行辨析,然后得出新的结论;或是另辟蹊径,寻找别的结论。
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
如我在教《卖油翁》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卖油老头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自己既然技高一筹就要表现出来,没有必要那么谦虚,是啊,学生的说法不无道理,现在的社会,如果不充分展示自己哪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呢,所以对于个别学生的这种看法我给予了肯定,但是我补充道:“展示自己固然好,但不要自负,要正确看待自己的本领,如果与自负相伴了,也会遭到失败或停滞不前。
”另一方面是对文中的字、词、句提出质疑。
这是求得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重点,也是掌握文章主题的基础。
词句质疑,是对异义词和重点句进行辨析,联系上下文,反复领会,不能轻易放过任何字词或句子的牵强解释。
例如在讲《桃花源记》时,其中有一句“夹岸数百步”中的“夹”究竟读哪种音,学生提出了疑问,我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
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8举行课堂竞赛。
每组各给底分100分,两组轮流质疑和答疑,质疑组的同学可以任意提问答疑组的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加5分,回答正确加10分,反之扣10分。
整个比赛过程中,可以查看各种工具书、参考书和参考资料。
答疑组的同学可以群策群力,互相帮助,只要在规定的1分钟之内回答出问题,即可加分。
这样做,让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既调动了学习热情,又锻炼了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集体意识。
多数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这种课堂竞赛正好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在为集体挣分的同时,体现个人价值。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热烈精彩的场面。
看吧,面对一个个意想不到甚至故意为难的问题,抓耳挠腮者有之;巧言诡辩者有之;各持己见者有之;向本方同学求助者有之。
同学们时而怀疑,时而议论,时而发出赞叹之声。
而问住了对方的同学,往往就成了本方的英雄,得意洋洋,溢于言表。
有些善于提问的同学一开口,全班就安静下来,把期待的目光投向答方,看他们或出丑或作出精彩的回答。
例如一位同学提出:“‘句读之不知’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两个‘之’有什么区别呢?”他提问的那名同学认为两个“之”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同组的另一位同学当即站起来说:“我认为,‘句读之不知’中的‘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经过这样的争议和讨论,后一位同学的正确回答不仅为本组挣得了10分,还为自己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又如,通过质疑答疑,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归纳出了“师”的用法:(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名词用作意动,以他为师) (4)则耻师焉(名词,老师)。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以上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正是我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而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