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12.23----13.13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12.23----13.13

中:中肯 ;苟:马虎,随便
名:表示的是一种秩序、规范、法则。
必也正名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封建பைடு நூலகம்理关系。
法家“以名责时,循名求实”的政治主张。
出自《韩非子正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 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儒家的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种儒家道德法则。 陈寅恪指出:“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 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 《五伦观念的新检讨》,贺麟揭示了它的四大内涵: 一、注重人与人的关系; 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永久关系; 三、以等差之爱为本而善推之; 四、以常德为准而皆尽单方面之 爱或单方面的义务。
注释:“人情孤独则懒惰,易观摩则奋历生。置诸 众正友之中,则寡失德;置诸多闻人之中,则不寡陋。 故辅仁之功,取友为大。
君子以文会友,这里强调的是好朋友可以丰富生命 的内涵。
《论语》中的“仁” 仁:“爱人” 仁人:修己以安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与人字有关:一是修已,二是安人。 孔子论仁,常与智勇并说。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令:教令。
《颜渊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7、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 人何?” 从政,指为政,也就是治理国家。
孔子认为,如果能正其身,则为政一切不难。
诗经的作用:外交工具 《 汉书•艺文志》: “古者诸侯抑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 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襄公二十六年,晋侯借故扣住了卫侯,齐侯和郑伯不 满,跑去说情,直接提出问题,碰了钉 子,后来改用赋 诗言志法,齐侯国子赋 《 容之柔矣 》,郑伯子展赋《将 仲子兮》 (一首情歌 )”,赋完之后,“ 晋侯乃许归卫 侯“。
《中庸》有云:“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 乎„„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 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 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专对:谓出使时以己意应对,不随时请示于本国之朝廷。
虽多,亦奚以为:孔门设教,主“博学于文”然学贵能用。学 于《诗》,便须得《诗》之用。若学 之不能用,仅求多学,虽 多亦无用,绝非孔门教人之意。
《论语》
颜渊篇第十二
12.23——13.13
1、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体现了孔子的交友原则。 孔子与朋友相交时所持的价值观很特别:《乡党》里的一段 记载:“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极致无岸, 专业设计
2、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诗经的作用 反映民风及大臣的意见:
《国语· 周语》召公谏厉王日 : “故天子听政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普敲肉,史敲书,师茂 ,瞍 赋 ,朦诵 ,百工谏,鹿人传语, 近臣尽规 ,亲戚补察,普史教侮, 者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不悖。” 此处 “ 曲 ”、“ 赋 ”、“ 诵 ”的内容是指民间搜集来的歌谣。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3、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先之劳之:之,指民。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 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故为政者贵能劳其民。
先之者,尤贵能以身先其民而劳,故民劳而不怨。
4、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 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 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 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 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 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左传•昭公16年》: 夏四月,郑六卿饯宣子于郊。 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 子赋《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 子产赋《郑之羔裘》。宣子曰:「起不堪也。」 子大叔赋《褰裳》。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于他人乎?」 子大叔拜。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不有是事,其能终乎?」 子游赋《风雨》,子旗赋《有女同车》,子柳赋《蘀兮》。宣子 喜曰:「郑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贶起,赋不出郑志,皆昵燕好也。 二三君子数世之主也,可以无惧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