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与农村人居环境生态化的问题自古以来,人类对于理想聚居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从未停止。
在自然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界保持相对和谐状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快速增长,人类经验与知识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之后,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人化自然的步伐。
加速了对人类赖以生存自然环境的破坏。
研究城市与农村人居生态化的问题迫在眉睫,对于人类构建现代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是有现实而伟大的意义。
一.人居环境生态化的内涵与特点人居环境是由英文HumanSetdements转译而来的一个专业术语。
它是指一个由人、建筑及其周围自然环境构成的系统,是人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后形成的一种人工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即城市公民生活周围的自然因素,如光照、温度、空气、动物、植物、水体、大地、自然景观等)、人工环境(即人工构成的部分,主要包括由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创造而产生的建筑、城镇、风景、交通等物体、景观或空间)、社会环境(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和心理环境(即自然、人工及社会环境的综合反映,是对各种居民群体及个体主观精神、心理感觉产生影响的外部综合性氛围)。
人居环境应是人、建筑、环境、自然与社会之间处于可持续性的和谐状态的生态化人居环境。
它强调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同时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人类生存的理想模式。
人居环境具备以下特点: 1.崇尚自然: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尊重并保护自然。
2.经济高效:对能源和资源实行充分利用、循环利用,可持续性利用。
3.乡土特色: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进行分类利用。
4.生态安全:居民日常生活安全和环境安全得到充分保证。
5.生活方便、环境舒适。
6.适应发展;用不断调整变化的动态人居环境系统,来同步适应对总体环境的变化。
7.人本关怀: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对社会生活的人本关怀。
二.人居环境生态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对策在从事区域的经济和生态规划时,以着眼范畴和重点策略的不同,人居环境可以有农村人居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之别。
1.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对策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城市人居环境也成为人们重点研究的对象。
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主要问题如下:①空气污染严重②水体污染严重、缺水问题严重③“垃圾围城”问题严重④噪音污染、光污染明显⑤城市人口急剧增加⑥交通拥挤严重⑦工业化污染严重⑧城市生态系统整体脆弱等问题。
主要对策如下:①建设生态社区:生态社区由绿色空间系统、水资源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清洁能源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文化活动系统和环境管理系统所构成,是满足居民方便、舒适、卫生、安全和景观环境优美要求的生态文明社区。
建设生态社区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②发展绿色空间:绿色空间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公建庭园、住区外围防护隔离绿地、道路绿化等,扩大绿色空间不但使居民心理上产生舒适愉悦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区位竞争力、发展力。
近年来,我国上海市下大力气发展绿色空间的有益做法已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应。
③人居环境设计采用生态技术:生态设计是建筑设计、风景园林、环境工程、能源工程等工程设计与生态学结合的综合性环境设计,以满足居民的个体需求和生态保育的要求。
其目的是使生态学的竞争、共生、再生和自生原理得到充分体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④发展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注重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保护自然植被、原生土壤等,不仅创造了舒适的小环境,也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
生态建筑亦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是按照生态平衡原理,使人工建筑环境及其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产生一个相对稳定的互为依存与循环的新型建筑。
⑤交通系统生态化:加大交通系统建设和管理的力度,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⑥水资源系统生态化:水资源系统包括了生活用水的供给、污水、雨水、景观用水等。
水资源生态化的目标是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合理和有效的使用。
它要求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过程中,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
⑦城市垃圾处理生态化:必须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垃圾排放、处理回收利用的管理;必须统筹规划,引进、开发和推广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先进处理技术;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实行垃圾排放收费制度,培育垃圾处理产业。
2. 农村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切实改善农村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如下:①盲目追求形式整齐划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政府将居住分散杂乱无序局面,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但是,“新”只能表现为一时的、面貌的“新”,而人的心态、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本质上却没有丝毫的改变。
②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由于现有干部的考评制度不够完善,干部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的速度。
大力招商引资,而不对其生产性质进行考核及质量监督。
大量高污染、高消耗企业进驻农村,不但占用大量的生产用地,而且排放的废气、废物、废水等改变的农村原有的风貌,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安全。
特别是现在农业发展中渗透一些工业因素。
农民使用的化肥、农药、激素等材料广泛的使用,不但对空气、耕地及水源进行污染,而且还对农作物的成分渗透超标的有害元素,这已经危机整个人类食品安全。
还有一些大型的养殖场,由于技术及专业人员的管理,大量的粪便、污水、食物残渣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而是选择直接排入水体、堆积在土地的表面,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特别是在夏秋两季,天气炎热,粪便堆积物及水体散发出刺鼻的恶臭味儿,让人难以忍受。
研究数据表明,畜物业圈养的牲畜等排泄的及粪便堆积物所产生的气体释放大量的甲烷,已经成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气者,它要比城市中汽车尾气还要严重。
③忽视内在素质的提高: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是否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念。
政府的推动必须与农民的认同相结合,否则只会维持短暂时期,难以形成长期影响。
还有各级领导干部只顾眼前的政绩,不去埋头做实质性的工作。
④漠视农民的权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自己。
但是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中,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把自己定义为“救世主”身份,包办一切,个别干部盛气凌人、飞扬跋扈的工作作风,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农民对其不理解、不合作、不参与、不配合,使生态文明建设流于形式,根本毫无实质影响。
⑤缺少专家学着和专业认识的参与:我国乡镇乃至县级领导干部素质普遍偏低。
没有新想法,不思进取,盲目照办其他地区发展模式千篇一律,鲜有创新。
没有或是少有专家学者的意见。
⑥部分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虽然我国大部分农村实行了村村通公路,但仍有偏远地区“水、电、路、讯”等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由此带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现代型农业发展缓慢。
主要对策如下:①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农村干部是基层农村的政治核心人物,是农村的带头人和主心骨。
这些干部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还要落实目标责任制为生态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领导们要到农村深入调研,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②在农民群众中创建生态文明理念氛围:树立起“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的新理论,确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理念。
可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以发展社会事业为平台,倡导群众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建立党员活动室、农村体育活动室、卫生室等村民活动场所。
奖励生态家庭、开展文明村庄、星级文明用户,以点带面促进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发展。
确立和完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生态制度体系。
制定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政策,才能保证生态制度体系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③确立政府职责和改善政治服务:政府部门决策必须做到科学化和民主化,使各级领导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加强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可以改变现在的干部考核晋升机制,对于那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领导干部要严格查处,落实责任追究制。
可以环保、土地、工商等相关部门要对破坏环境的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实行严格审查制度,加大力度严惩不贷。
遇到一件解决一批。
可以完善民众监督渠道:发挥新媒体的力度,对那些破坏生态文明建设个人或是组织及时曝光,将其扼杀在萌芽中。
改善政府服务,加大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多方融资,实行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使农民在生态建设中得到切实的实惠,形成和谐农村、美丽农村、魅力农村。
④构建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建立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首先,建立生态农业体系。
加强林业建设,保护和壮大林业生态系统;抓好粮食、畜牧、水产、果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清洁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战略性的调整;要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开发建设绿色农业技术支持体系,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进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
其次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
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引导合理发展方向,确定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
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大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
最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乡村旅游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风貌等多方面都有体现优势。
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基础条件差,制约农村产业的发展。
要在道路硬化、院落街道净化、村庄绿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事业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对污水排放处理、垃圾定点处理等项目的建设应给与高度的关注及相应的措施。